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揭秘秦始皇陵地宮裡都埋藏了哪些寶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揭秘秦始皇陵地宮裡都埋藏了哪些寶貝關於秦始皇陵司馬遷的《史記》是這樣記載的:「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這座堪稱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在建成以後的2000多年時間裡,引發了越來越多的謎團和猜想。

秦始皇陵地宮究竟有多大?真的存在「水銀江河」嗎?地宮裡都埋藏了哪些寶貝……6月17日——7月2日,考古學家段清波主講的16集系列節目《秦陵——塵封的帝國》登陸央視,同時,《秦陵——塵封的帝國》一書也由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近日,本報記者專訪了原秦始皇陵考古隊長、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院長段清波,揭開了秦陵考古發掘背後諸多鮮為人知的秘密。[1]

鎧甲坑出土的「銅縷石衣

謎團一:地宮裡有沒有暗藏「水銀江河

記者:有傳言稱,秦陵地宮中有大量的水銀,就像江河一樣流動不息,《史記》《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難道地宮中真的像《史記》中記載的那樣存在大量水銀嗎?

段清波:關於秦陵,被問得最多、傳得最神乎其神的,就當屬地宮裡的水銀了。為了回答秦陵地宮中的水銀問題,20世紀80年代初,科學家們第一次對秦始皇陵進行了土壤汞量測量,結果在陵墓封土的中心區域,發現了一個面積約1.2萬平方米的強汞異常區,這個區域裡水銀的含量極高,高出周邊土壤含量的數十倍。如此之高的水銀含量,又帶給了研究人員另外一個疑問,封土上的強汞異常區,是來自地宮的水銀所致,還是構成封土的土壤本身攜帶的呢?20年之後,帶着這個疑問,我們用氡氣測量法對封土又做了一次測試,結果表明,封土中強汞異常出現的原因,是地宮中的水銀揮發後,沿着封土的裂隙上升到封土表面所致,並不是土壤本身所攜帶的。那麼,秦陵地宮中是否確實有大量的水銀,其結論就顯而易見了,科學測試表明,司馬遷以來的史料記載是比較準確的。

記者:曾有人推測,秦陵地宮中的水銀可能多達幾十噸甚至上百噸。那麼,大量的水銀又來自何處呢?

段清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提到了一個在巴郡一帶經營丹砂產業的女人「巴寡婦清」,說秦始皇認為這個女子是「貞婦」,對她甚是禮遇,並且在其死後還建造了「懷清台」來紀念她。那麼,秦始皇為何會對她另眼相看?我認為,司馬遷在文中已經給我們留下了答案,就是「巴寡婦清」所經營的丹砂產業!丹砂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硫化汞,是生產水銀的原材料。巴山一帶的儲量是比較豐富的,能占全國汞礦儲量很大的比例。由此,我猜測,在秦始皇為了陵墓中的水銀煞費苦心之時,他將目光放到了「巴寡婦清」所經營的丹砂產業上,因為她能夠急皇帝之所急,慷慨奉獻大量的水銀。

但是,僅「巴寡婦清」一家的產量,並不能完全滿足地宮裡用水銀製作江河湖海的需要。也許,巴蜀之交的旬陽也是秦陵水銀的來源之一。旬陽位於秦巴之間的秦嶺南坡,在該縣北部的青銅溝一帶,目前已經探明的汞儲量達1.47萬噸左右。再加上旬陽距離秦陵很近,直線距離也就是100多公里,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我們有理由認為,旬陽應該也是秦陵地宮水銀的一大來源。

謎團二:地宮裡都藏着哪些珍寶

記者:物探考古表明,秦始皇陵地宮位於高大的封土之下,底部呈長方形,東西長80米,南北寬50米,相當於10個籃球場。這麼大空間的地宮中除了「水銀江河」,會埋藏哪些寶貝?

段清波:在從事秦陵考古工作的那十年,每當茶餘飯後的時候,附近很多老鄉都會跑來問,最近又發現什麼東西了?秦陵里到底埋藏了哪些東西?可以說,秦陵里的奇珍異寶,一直都是大家最感興趣的話題。

中國古代喪葬觀最主要的理念就是視死如生、視亡如存。陵墓里的一切仿照生前的模式、種類、規格、位置進行設計布局,《史記》中記載「奇器珍怪,徙臧滿之」,本身就已經說明了秦陵地宮中的隨葬品是極為豐富的。中原傳統的高等級、與千古一帝相匹配的各類器物自不在話下,金銀、青銅、玉石,其他的陶、木、竹、漆器以及各種絲織品肯定少不了;裝載秦始皇屍體的棺槨肯定是華麗無比的;秦始皇那麼喜歡讀書,肯定也會在地宮隨葬大量的書籍。當時,中西文化交流已經有相當的規模了,來自異域的「奇器珍怪」也一定會有。《史記》里說,秦始皇的棺槨是用青銅製造的。考古發現的古代棺槨不外乎木質的、石質的,從沒有見過青銅質的。但從秦陵陪葬坑出土銅車馬的事情看,秦始皇用青銅做棺槨,可能並不意外。

記者:我們都知道「漢承秦制」,西漢帝王死後穿的是金縷玉衣下葬,那麼,秦陵地宮裡有沒有金縷玉衣隨葬呢?

段清波:這個玉衣不是隨便穿的,是有制度規定的。它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徵,皇帝以金線編綴,稱為「金線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線、銅線編綴,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20世紀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北滿城發現了一座巨大的崖洞墓,據考證,墓主是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夫人竇綰,這裡面就出土了文獻中所記載的金縷玉衣。

為什麼這麼說呢?1998年,在秦始皇陵的東南側發現一座陪葬坑,我們稱它為鎧甲坑。在此後的發掘清理中發現了用青石片加工而成的「銅縷石衣」,就是用青石片做成鎧甲甲片,然後再用銅絲編綴起來,這些密密麻麻的石片,組成一件件鎧甲和頭盔,修復後我們一看,和漢代的金縷玉衣完全一樣。既然西漢皇帝、皇后用金縷玉衣,這裡也發現了銅縷石衣,那秦始皇的屍體上穿着一件金縷玉衣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而且,這有可能是中國最早的金縷玉衣。

謎團三:地宮被盜掘了嗎

記者:坊間傳言,項羽入關後,發動了三十萬人大肆盜掘秦陵,將馬車開進地宮,搶奪珍寶,一個月都沒有把地宮中的珍寶運完。後來,牧羊人誤闖地宮,不小心失火,將奇珍異寶焚燒得一乾二淨。這些說法可信嗎?

段清波:根據《史記》記載,項羽進入關中後:「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事實上,項羽在關中地區只待了幾個月時間,然後就迫不及待地回老家炫耀去了。在這短短的幾個月里,項羽既要在刀光劍影中處理諸侯王的分封問題,還要派人到咸陽以及周邊的離宮別館去搶奪那些財物、美女,還焚燒關內的300座離宮別館。在這種情況下,再組織三十萬的兵力浩浩蕩蕩地去秦始皇陵,焚燒地面建築,將一些容易下手的陪葬坑破壞了,發泄心中的怨氣,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是盜掘秦始皇陵,恐怕也會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我們再來想想,就算項羽真的派出了三十萬大軍對秦始皇陵進行了大規模盜掘,那肯定也應該從陵墓封土所在的地方下手,因為這樣可以直接抵達地宮。而這麼多年來的考古工作,只發現陵墓周邊的陪葬坑,比如銅車馬、石鎧甲坑等被人為地破壞過,而陵墓封土上並沒有發現大規模的盜掘痕跡。再說,直到今天,我們誰也沒有見過哪怕是一件從秦陵地宮中出來的珍寶,歷史上也沒有見到過一些靠譜的記載。據此可以推斷,「項羽盜掘秦陵」的故事是不成立的。

另外,說秦陵地宮被牧羊人的火把燒了,這也經不起推敲。我們經科學探測後知道,深達30米的地宮是由石板建造的,一個牧羊人掉進30米深的地宮中,即使確有其事,在缺氧的環境中,火把能把秦始皇的棺槨燒着,大火還持續了幾個月,怎麼想都覺得是個傳說,要說燒,頂多也就是秦陵周邊的地面建築和陪葬坑而已。

記者:既然傳說並不真實,那秦始皇陵地宮就真的沒有被盜嗎?

段清波:2002年,中國地質調查局與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對秦始皇陵區進行了物理探測,主要的目標區就是封土以及地宮。我有幸作為主要負責人之一,全程參與了這項科研活動。物探專家用儀器進行探測,我們在厚達四五十米的封土堆上用洛陽鏟對物探結果進行考古勘探驗證。這次物探過程中,使用了二十多種方法,前後有上百人參與了探測活動,結果表明,封土本身的結構沒有大的變化,在封土上沒有發現大規模盜洞,也沒有發現盜掘後封土地層變化的跡象。只是在封土的東北側和西側各發現了一個盜洞,幸運的是,這兩個盜洞直徑還不到1米,深也僅僅只有9米,盜洞位置距地宮中心還有200多米,這也就是說,封土上曾經有過盜掘活動,但規模很小,只是個體盜墓賊所為。

所以,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秦陵地宮遭到大規模盜掘的有力證據。物探考古的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是石結構的墓室,這座巨大的地宮還沒有坍塌,也沒有進水。當然,在沒有對陵墓徹底發掘之前,絕對肯定地說秦陵地宮沒有被盜,也不是一種科學的說法。

段清波,考古學二級教授,獲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稱號。1998年—2008年曾任秦始皇陵考古隊隊長。在主持秦始皇陵考古工作的時間裡,對秦始皇陵區開展了大規模的考古勘探。發表關於秦陵考古的論文30餘篇,主編《秦始皇帝陵園考古報告》三部,出版《秦始皇帝陵園考古研究》專著。十年間,他通過對秦陵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對秦始皇帝、秦文明、中國文明都有了非同尋常的認識。

視頻

參考文獻

  1. 佳士得. 揭秘:秦始皇陵地宮裡都埋藏了哪些寶貝!. 2018-06-28 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