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擺竹(學名:IndosasaacutiligulataMcClure)是禾本科、大節竹屬植物體木質化竹類植物,竿高達15米,但常見者生長較矮小,老竿漸轉為綠黃色或黃色,並常具不規則的褐紫色斑點或斑紋;小竹的竿環常甚隆起,高於籜環,大竹的竿環僅微隆起;籜鞘脫落性,背面淡桔紅色、淡紫色或黃色,為籜片基部向外延伸而成,無籜耳和繸毛;籜舌微隆起或作山峰狀隆起,葉鞘紫色,葉片橢圓狀披針形,兩面無毛,下表面呈粉綠色,小橫脈明顯。花枝通常無葉;假小穗單生或2枚着生於具花小枝之各節,形粗大,狹紡錘形,苞片較穎為薄;小穗含小花;外稃先端鈍,但具小尖頭,背部圓拱,無毛而有光澤,內稃較窄較短,花葯黃色,子房、花柱均無毛。4月筍期,6-7月開花。

分布於中國湖南南部、廣東及廣西北部海拔300-1200米山區。在廣西靈川,多生於常綠闊葉林內,組成第二層林木,耐陰性強,陽光下栽培則常生長不良。

擺竹竹材宜整竿使用,筍可供食用。

  • 中文名: 擺竹
  • 學 名:Indosasa acutiligulata McClure
  • 界: 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目:禾本目
  • 科:禾本科
  • 亞 科:竹亞科
  • 族:倭竹族
  • 亞 族:剛竹亞族
  • 屬:大節竹屬
  • 種: 擺竹
  • 命名者及時間: McClure,1940

目錄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湖南南部、廣東及廣西北部海拔300-1200米山區。在廣西靈川,多生於常綠闊葉林內,組成第二層林木,耐陰性強,陽光下栽培則常生長不良。

生長習性

擺竹是散生竹,擺竹10月底開始出現芽,然後逐漸長大,到3月上旬芽已長至4厘米左右,3月中旬以後,芽逐漸出土形成竹筍。發筍期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

形態特徵

植物體木質化,體中所含的二氧化硅可高達70%,竿高達15米,直徑10厘米,但常見者生長較矮小,新竿深綠色,無毛,節下方顯具白粉,老竿漸轉為綠黃色或黃色,並常具不規則的褐紫色斑點或斑紋;中部節間長達40-50厘米;小竹的竿環常甚隆起,高於籜環,大竹的竿環僅微隆起;竿中部每節分枝,枝開展。筍多為淡桔紅色或淡紫紅色,受蟲害時筍常為黃色;籜鞘脫落性,背面淡桔紅色、淡紫色或黃色,具有黑褐色條紋,疏被刺毛和白粉,無斑點或有時具細小斑點,籜耳通常較小,為籜片基部向外延伸而成,呈鐮形,具放射狀繸毛;小竿的籜鞘背面常光滑無毛,無籜耳和繸毛;籜舌微隆起或作山峰狀隆起,高約2毫米,先端具白色短纖毛;籜片三角形或三角狀披針形,基部常向內收窄,綠色,具明顯紫色脈紋。末級小枝通常僅具一葉;葉鞘紫色,稀為2葉而下部葉鞘超越上部者;葉片橢圓狀披針形,長8-22厘米,寬1.5-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兩面無毛,下表面呈粉綠色,次脈4-6對,小橫脈明顯。

花枝通常無葉;假小穗單生或2枚着生於具花小枝之各節,形粗大,狹紡錘形,體微扁,長6-8厘米,寬約1厘米,苞片4-8片,較穎為薄;小穗含小花6-8朵;小穗軸節間長約2毫米,無毛;穎片常為4片,基部穎長5-10毫米,上部者則較長較寬,形同外稃,無毛而有光澤;外稃長約1.5厘米,寬8-10毫米,先端鈍,但具小尖頭,背部圓拱,無毛而有光澤,具11-15脈;內稃較窄較短,長約1厘米,先端鈍,背部具2脊,全體無毛;鱗被3,近相等,寬披針形,無毛,花葯黃色,長4-5毫米;子房、花柱均無毛。筍期4月,花期6-7月。 [1]

繁殖方法

選種:選用1-3年生、生長健壯、杆徑約1.0厘米的擺竹,帶根,竹鞭及芽均不受損傷。

時間:根據擺竹春季出筍的特點,可選擇冬季和春季繁殖。擺竹在10月底至第2年3月都可以進行埋杆繁殖,但以1-3月效果最好,其成活率可達70%,10-11月則只有25%。5月份不能埋杆繁殖,其成活率為0。擺竹在10月底至次年3月初都可進行埋芽繁殖,但成活率都不高,其中10月和1月成活率有30%左右,3月則在20%以下,5月份不能進行埋芽繁殖。擺竹可以用帶鞭埋杆和帶鞭埋芽的方法進行繁殖育苗,以帶鞭埋杆繁殖效果較好,成活率高,幼苗生長也快。

方法

帶鞭埋杆。把材料截杆,杆高50厘米,不留枝葉,帶鞭,鞭長20厘米,用塑料薄膜封口後,按照10厘米×10厘米的株行距種入苗床。

帶鞭埋芽。選擇飽滿、健壯的芽,從芽的兩側切斷竹鞭,截成長5-8厘米的竹鞭段,每竹鞭段只帶1個芽,然後按照10厘米×10厘米株行距埋於苗床,芽朝上。

保持苗床濕潤,及時清除雜草。

主要價值

擺竹竹材宜整竿使用,筍可供食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