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擺貝苗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擺貝苗寨

中文名稱;擺貝苗寨

地址;貴州省榕江縣地區

人文歷史;擺貝的苗族人都是從外地遷入的


擺貝苗寨是苗族苗寨聚落,位於貴州榕江縣地區。擺貝苗寨深藏山中,是月亮山腹地重要的苗寨之一。它從來不是旅行熱點,沒有任何旅遊接待設施、服務,卻是人學家最喜歡去的地方之一。

人文歷史

根據記載,擺貝的苗族人都是從外地遷入的。漢代時,居住在武陵地區的苗族南下進入廣西,其中的一部分沿都柳江進入榕江,分布於全縣各地。明代時,廣西大苗山苗族繼續沿都柳江北遷,居住在月亮山一帶。到了明代中葉,楊姓、龍姓、潘姓等才分別從江西朱市巷與湖南遷入本地。楊姓和潘姓是寨子裡的大姓。楊姓的祖先楊老老更因其英勇善戰被尊為苗王。如今寨子裡的苗王是楊寫巴,寨民們親切的稱呼他為寨老。70多歲的楊寫巴從18歲起就開始在擺貝當幹部,他雖然沒有文化,但憑藉着公平、仁義的處事原則和正直、剛毅的人格魅力成為寨子裡的無尚權威。

聚落特色

擺貝是月亮山麓最古老的苗寨之一。位於縣城南面54公里的半山腰上,全村350多戶1700人。擺貝苗寨歷史悠久,具有古樸、濃郁的民族特色和豐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村民的節日盛裝百鳥羽毛服由羽毛裙花衣組成,服飾色彩艷麗,圖案奇特,刺繡工藝精細,羽毛裙和花衣都以家織土布為底,繡有平花,其胸兜、圍腰等部件多繡各種花蝴蝶等動物圖案;而衣或裙腳吊滿白羽毛;該服飾專為祭祖活動(即"鼓藏節")和跳蘆笙舞所用。中央電視台鑒寶欄目鑒評一件達60萬元,因此,百鳥羽毛服被譽為"穿在身上的史詩"、"服飾活化石"。

這裡的苗家人仍然過着他們自己傳統的節日,"吃新節"、"苗年"和"鼓藏節"。"鼓藏節"是苗族最隆重、最古老的傳統祭祀祖先的節日,又稱為"祭祖節"、"祭鼓節"、"鼓社節",每十三年過一次。節日裡,苗家人跳"蘆笙舞"、"古瓢舞"、"木鼓舞"、"銅鼓舞"這些至今還流傳下來的傳統民間舞蹈時,都穿着節日盛裝,沿襲古老的"行歌坐夜、火塘對歌"、"木葉傳情"的戀愛習俗風情。擺貝苗族不僅有保存完好的原始古樸的民族風情,而且還傳承着精美的剌繡和蠟染工藝,有罕見的苗王古墓(苗族自古未建墓)以及長廊干欄式吊腳木樓,寨子座落在四面青山環繞,古樹林立的半山腰上,寨邊有"鼓藏場"、"鬥牛場"、"蘆笙坪"、"苗王古墓"等人文和自然景觀。因此,這裡被許多專家和學者稱為"露天的苗族民俗博物館"。[1]

風俗習慣

擺貝是一個與自然為伍,與神靈為伴的村寨。擺貝人崇拜自然,信奉神靈。在擺貝,家家戶戶都愛在門口掛牛角,那是祭祖用過的,據說可以保佑平安;門前掛着的狼雞草,是用來驅鬼避邪的;有的人家在門板上刻着走獸,瓦頂上雕着蓮花石鳥,這絕不僅僅是裝飾,它體現了擺貝人對遠古文化的遙遠記憶和詩意想象。寨子裡還有一塊神秘石碑,上面鐫刻着"朱"字、女陰、太陽等符號,傳說這是朱元璋時的遺物。 擺貝人的主食是米飯,平常吃的菜通常是白菜蘸辣椒水,生活是很清苦的。在擺貝,牛是家庭的主要財產,豬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從燉肉鍋旁邊熱氣騰騰的豬食盆就能看出,豬在擺貝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蠟染工藝

擺貝的服裝多採用蠟染工藝,畫蠟畫是蠟染工序中的重要步驟。擺貝女子們,以苗家自製的土布為底料,以龍、鳥、蟲、魚等為原型,製成的蠟染除了用於服飾之外,還可以做成節慶遊行時高舉的幡旗。如今,心靈手巧的擺貝女子們對這門古老的技藝做了許多新的探索,她們還將蠟染做成各式各樣的小手工藝品賣給過往的遊客,一個小布包就能賣到30元。

吃新節

在吃新節的儀式里,寨老是最重要的角色。他有一整套的行頭,肩挎大馬刀,腰上還要系一把小刀。看上去威武莊嚴,氣派十足。百鳥衣是擺貝最有特色的服裝,由羽毛裙和花衣兩部分組成。百鳥衣與苗族祖先的捕獵習俗有關,歷史上的百鳥衣都是用鳥的羽毛裝飾的。如今人們用雞或者鵝的羽毛裝飾衣袖和裙擺,顏色鮮艷華麗。百鳥衣的製作過程十分複雜,完成這樣一件衣服要花掉一年多的業餘時間。

在寨老的帶領下,寨民們翩翩起舞。衣袂飄飄,裙角飛揚,華麗的百鳥衣美得令人眩目。百鳥衣共有12個擺,每個擺上3撮雞毛,一共36撮。在平常的日子裡,寨民們並不穿戴百鳥衣,只有重大節日時才穿。寨老身上佩戴的大馬刀,原是苗族先輩開山劈路時所用,傳說它鋒利無比,五米以內的妖孽必死於刀下。這把刀歷經太公、公、父親,傳到楊寫巴這裡已經是第四代了,有200多年的歷史了。

吹蘆笙也是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吹蘆笙者都是男性,所有的調式都由一個蘆笙頭引導。蘆笙的調式有120種之多,其中主要的有12種,如迎賓、請客等等。跳蘆笙舞也是有講究的,一般是蘆笙頭帶着蘆笙隊在前面領舞,女人們緊隨其後,圍成一個大圓圈。蘆笙頭吹什麼樂器,女人們就要相應地跳什麼舞。

相關視頻

【擺貝苗寨】雲上白鳥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