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摩根士丹利 | |
---|---|
| |
公司類型 | 公開[1] |
股票代號 | NYSE:MS |
成立 | 1935年 |
代表人物 |
麥晉桁,主席 詹姆斯·P·戈曼,CEO 聯席總裁 David Heleniak,副主席 Walid Chammah,聯席總裁 |
標語口號 | One client at a time |
產業 | 投資 |
產品 | 金融服務與投資銀行 |
營業額 | ▲ 393.1億美元(2011) |
稅前盈餘 | ▼ 61.14億美元(2011) |
稅後盈餘 | ▼ 41.11億美元(2011) |
總資產 | ▼ 7498.9億美元(2011) |
資產淨值 | ▲ 620.4億美元(2011) |
員工人數 | 57,726 (2012) |
網站 | MorganStanley.com |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NYSE:MS),財經界稱「大摩」,是一家成立於美國紐約的國際金融服務公司,提供包括證券、資產管理、企業合併重組和信用卡等金融服務。
摩根士丹利目前在全球42個國家的1300多個城市設有代表處,雇員總數達6萬多人。摩根士丹利在2008年9月將公司的註冊地位更改為「銀行控股公司」[2]。
歷史
1933年美國經歷了經濟大蕭條,美國國會通過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禁止公司同時提供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服務。摩根大通的董事會成員亨利·斯特吉斯·摩根 和哈羅德·士丹利 以及其他人合夥創辦了摩根士丹利公司,摩根士丹利作為一家投資銀行於1935年9月5日[3]在紐約成立並於9月16號正式開業,而摩根大通則轉變為一家純商業銀行。1941年摩根士丹利與紐約證券交易所合作,成為該證交所的合作夥伴。
摩根士丹利在20世紀70年代迅速擴張,雇員從250多人迅速增長到超過1,700人,並開始在全球範圍內發展業務。1986年摩根士丹利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摩根士丹利進一步擴張,1995年收購了一家資產管理公司,1997年則又兼併了西爾斯公司下設的投資銀行添惠公司(Dean Witter),並更名為摩根士丹利添惠公司,2001年公司改回原先的名字摩根士丹利。1997年摩根士丹利與添惠公司的合併使得美國金融界兩位最具個性的銀行家帶到了一起:摩根士丹利的麥晉桁(John Mack)與添惠的裴熙亮(Philip Purcell),兩人的衝突最終以2001年7月麥晉桁的離職結束,從此之後裴熙亮開始擔任着摩根士丹利主席兼全球首席執行官的職務。在他的帶領下摩根士丹利逐漸發展成為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公司,它能夠提供一站式的多種金融產品。2005年麥晉桁重返摩根士丹利,並接替裴熙亮再度出任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在2001年的911事件中,摩根士丹利喪失了13位員工與世界貿易中心中120萬平方英尺的辦公空間,但其餘兩千六百多位員工都生還。
2009年1月12日,摩根士丹利和花旗集團成立新合資公司摩根士丹利美邦公司(Morgan Stanley Smith Barney),這使得摩根士丹利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券商,擁有着20,390位營業員、管理着1.7兆美元客戶資產。花旗集團以100%的美邦證券、澳洲美邦以及在英國提供私人投資管理服務的Quilter的股權及27億美元現金(但不含花旗私人銀行以及日本的Nikko Cordial證券)取得了摩根士丹利美邦公司49%的股份。摩根士丹利則以旗下全球財富管理事業100%的股權取得摩根士丹利美邦公司51%的股權。
2009年10月21日,摩根士丹利將旗下零售投資管理業務(包括Van Kampen部門)以15億美元的股票和現金折合價格出售給了美國景順資產管理公司(Invesco Ltd.)。2011年7月21日三菱UFJ銀行將持有的摩根士丹利優先股轉換為22.4%的摩根士丹利普通股。
2012年9月11日,摩根士丹利和花旗集團同意將雙方的合資券商摩根士丹利美邦估值定為135億美元,解決了持續數月的爭端。根據協議,摩根士丹利將再買入摩根士丹利美邦的14%股份,並在2015年6月1日前購入花旗持有的餘下35%股權。
2013年,摩根士丹利收購了花旗集團手中的摩根士丹利美邦公司(Morgan Stanley Smith Barney)的股份,取得了對摩根士丹利美邦公司的全權控制權[4]。
摩根士丹利的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市的曼哈頓的一個75萬平方英尺的辦公大樓。目前摩根士丹利涉足的金融領域包括股票、債券、外匯、基金、期貨、投資銀行、證券包銷、企業金融諮詢、機構性企業營銷、房地產、私人財富管理、直接投資、機構投資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