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撒但(Template:Lang-he;Template:Lang-ar;英語:Satan)[1],又作撒旦[2],思高譯本譯為撒殫[3],東正教《新遺詔聖經》譯為薩他那。景教譯為娑殫,還有一些中文譯本譯為沙丹或薩坦。[4]撒但是亞伯拉罕宗教中的一個存在,會引誘人類犯罪或出錯。在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中,他常被視為曾經十分虔誠且美麗的墮天使或鎮尼,但反抗了神,而神卻暫時允許它有權統治墮落世界和眾多魔鬼。在猶太教中,撒但常作為抽象概念惡的衝動。
撒旦這一人物首先以上天的控告者、順服耶和華的神之子的身份出現在《希伯來聖經》中,他在天上的法庭控告猶大王國並強迫他們忍受來檢驗他們是否忠於神。在舊約和新約之間的時間裡,很有可能是受到瑣羅亞斯德教人物阿里曼的影響,撒但演變為具有可憎性質和惡意的存在,與神二元對立。在經外書《Book of Jubilees》,神給予撒旦(即莫斯提馬,在禧年書中相當於撒旦,並非撒旦真正的名字)權威以號召Watcher (angel)及其後代,以引誘人類犯罪並對其處罰。在《對觀福音》中,撒旦在沙漠中引誘耶穌並被認做是疾病和誘惑的根源。在《啟示錄》中,撒旦作為大紅龍出現,被天使米迦勒擊敗並扔出天國。此後一千年,他被束縛。最後,經過短暫的自由之後,撒旦被最終擊敗並扔進Lake of fire。
在基督教中,撒旦也被當做魔鬼。儘管《創世紀》中沒有提到他,他常被視為是伊甸園中的蛇。中世紀時,撒旦在基督教神學中扮演的角色不大並常在神秘戲劇中做喜劇角色。在近世,由於Demonic possession和巫術的觀念日趨流行,撒但的重要性顯著提高。啟蒙運動時期,相信撒旦存在的觀念遭到嚴厲批判。不過,相信撒旦的觀念仍然延續下來,尤其以美洲為甚。在《古蘭經》中。曬衣陀乃或伊布力斯是一個火做的存在,由於拒絕向新造的亞當鞠躬被逐出天國,他以惡念感染人心以引發人類犯罪。雖然撒旦常被視為邪惡,但一些群體有不同想法。
在Theistic Satanism中,撒旦被認為是受到崇拜和敬仰的神,在LaVeyan Satanism中,撒旦是各種高尚品質和自由的象徵。撒旦的模樣從未在聖經中描述過,但自公元9世紀起,基督教藝術把撒旦展現為長有犄角、蹄子,還常加上毛腿、尾巴,裸露且握有叉子的樣式。這些都來自之前各種異教神的特徵,如潘、波塞冬、貝斯。撒旦常出現在基督教文學中,如但丁的《神曲》、各種浮士德的變種、約翰·彌爾頓的《失樂園》、《復樂園》以及威廉·布萊克的詩。至今,撒旦仍在電影、電視和音樂中出現。
概論
撒但來自Template:Lang-he(Satan),Satan是一個源自動語的名詞,原意為敵對、反對。
在馬所拉文本中,撒但這個字眼共出現13次。在《約伯記》1至2章中出現10次,《撒迦利亞書》3章中出現3次。在其中,它被稱為神之子,或神的使者,相當於天使的地位。
邪靈刑事錄的結局:魔鬼撒但後來會被捆綁一千年,扔在無底坑裡,無底坑被關閉,用印封上,使撒但不得再迷惑列國。等到那一千年完了,以後必須暫時釋放撒但。那一千年完了,撒但必從監牢裡被釋放,出來要迷惑地上四方的列國,就是歌革和瑪各,叫他們聚集爭戰。他們的人數多如海沙。他們上來遍滿了全地,圍住聖徒的營與蒙愛的城,就有火從天降下,燒滅了他們。那迷惑他們的魔鬼被扔在硫磺的火湖裡、晝夜受痛苦,直到永永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