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撒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糝(臨沂方言中讀「sá」)湯,實際上就是一種用肉湯熬製的米粥,一般以牛肉糝為主,也有以雞肉糝、羊肉糝為主料的糝,是山東、河南、安徽、江蘇交界處一帶的一種傳統名吃。「糝」的歷史非常悠久,《說苑·雜言》《禮記·內則》中都有記載。 曾獲得過山東省十大金牌旅遊小吃、好客山東網紅好物 、中國首屆金牌旅遊小吃稱號,入選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徽省宿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1]

[]

糝的起源

糝湯,又名「肉粥」,一種傳統名吃,一說起源於臨沂,現為當地百姓的平常早餐。它的歷史悠久,《說苑·雜言》中就有「七日不食,藜羹不糝」的記載,春秋時代的名著《墨子非儒下》載:「孔子窮於陳蔡,藜羹不糝」。《禮記·內則》稱:「糝,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這裡所說的「糝」,頗類今糝。清康熙年間《沂州志·秩》所列16種品中有「糝食」。清康熙年間《沂州志·秩》所列16種品中有「糝食」。「糝」在文字上講是用肉作成的湯羹。解放前,臨沂城有8家糝鋪,以黃家、劉家、吳家的雞肉糝和陳玉山牛肉糝最負盛名。1946年,陳毅同志駐臨沂時,曾是黃家糝鋪的常客。當前,臨沂市區的著名糝鋪已有數十家,中小型糝鋪更是遍地開花,而且上海、青島等地也開設了臨沂糝館。上海國際飯店和濟南南郊賓館分別聘請了臨沂的制糝技師,使糝登上了大雅之堂。從此糝也被眾人所知曉,流傳至今。

文化傳說

臨沂版故事一東晉時,一對窮困潦倒的外地夫婦逃荒來到臨沂,當時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看到他們非常可憐,就經常接濟他們,夫婦二人非常感動,無以為報。有一次,王羲之病了,二人覺得報恩的機會來了,就把家中留着下蛋的惟一一隻母雞殺了做湯,並在湯里加了一些普通的驅寒中草藥。本想把雞煮得爛一些,可看火的丈夫睡着了,不想湯就煮了一整夜。第二天,看着煮得黑糊糊的雞湯,妻子很生氣,可家裡又沒有其它東西,只好把煮「糊」的雞湯送給了王羲之。再說王羲之本來臥病在床,吃了中藥病也略有起色,但口乾舌苦,沒有食慾,看着送來的雞湯,又不好意思拂了人家的一番好意,就盛上一碗嘗了嘗,沒想到這一喝,頓時神清氣爽,病好了大半,一時興起,隨手提筆寫下「米參」二字,意思是米中人參。到了後來,後人就把它稱做糝。 故事二傳說當年清乾隆皇帝微服私訪至沂州府,厭倦宮中膳食,於是從本地找來老廚做菜,席間一盆甲魚湯味道鮮美,於是傳來老廚,問曰何菜,老廚答曰「甲魚糝sá」但說不出由來,尷尬之際,機靈的和珅打圓道「此乃味三鮮溫河甲魚糝,此糝取溫涼河之泉水加牛骨大火熬開,再加麥仁、甲魚小火熬一個時辰,佐蒙山松姑繼續熬製,集天、地、水一體,三鮮一絕,強筋壯體,童叟皆宜。」龍顏大悅,嘉賞老廚,即興賦詩一首「遨遊千里客漁家,膳味三鮮溫河糝。四海昇平萬民樂,萬國來朝映彩霞。」從此甲魚糝流傳至今。

功效

糝湯可依據每個人的口味來把握,在原湯基礎上自己調製,喜歡什麼樣的口味可放什麼樣的調料,酸、甜、鹹、辣、鮮,可以任人選擇。常食糝湯可以強身健體,對人體具有補中益氣、溫中補陽、健脾養胃、美容養顏、祛風濕、治心腹冷痛、通氣消渴之功效.糝湯熱喝,濃香撲鼻,氣味誘人,尤其早上喝,感覺更為濃厚;中午喝,能夠開胃,增強食慾;晚上喝有安神之功效。酒後食之,酒醒養胃,給您輕鬆舒服的感覺。

營養價值

雞肉含有維生素、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等營養物質,有增強體力、強壯身體的作用。其中,雞肉中的磷脂類物質,對人體生長發育很重要,是中國人膳食結構中脂肪和磷脂的重要來源之一。豬肉為人類提供優質蛋白質和必需的脂肪酸。豬肉可提供血紅素(有機鐵)和促進鐵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鐵性貧血。

適用人群

1. 適宜於氣血不足,陰虛納差者。2. 濕熱痰滯內蘊者慎服;肥胖、血脂較高者不宜多食。

所獲榮譽

2021年10月,糝湯(一般指𦠿湯)入選100個「好客山東網紅好物」名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