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支(拼音:zhī),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 。此字始見於戰國 。此字本義是指脫離竹莖的竹枝,引申指植物的枝莖,後來為此義造專字"枝";後引申指人的肢體,後來為此義造專字"肢";又引申指支應、抗拒;還可作量詞與姓氏。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支

拼音; zhī

注音; ㄓ

異體字; 搘、枝

平水韻部; 平聲四支

部首; 支

總筆畫; 4

五筆; fcu

倉頡; je

鄭碼; edxs

四角號碼; 40407

統一碼; 基本區 U+652F

結構; 上下結構

造字法; 會意字

字級; 一級字

字源演變

會意字。《說文》:"從手持半竹。"構件又是手的象形;全竹作字形"A",半竹即取其一半作字形"B",以手持半竹會離開竹子的竹枝意。戰國古文字有繁簡二體。繁體從又持竹,只是被又在中間隔開,上下各半竹,潦草的則下半竹作字形"C";簡體或同小篆,或半竹省作字形"D"。隸變後楷書作支,主要是筆勢變化。《說文》本義是"去竹之枝",即脫離竹莖的竹枝,引申指植物的枝莖,《詩·衛風·芄蘭》:"芄蘭之支。"後來為此義造專字枝。引申指人的肢體。雲夢秦簡《法律答問》 : "若折支指、胅桊(體)。

"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問》:"無以動亓(其)四支而移去其疾。"後來為此義造專字肢。又引申指支應、抗拒。馬王堆《戰國縱橫家書》:"外支秦魏之兵。"又用作量詞與姓氏。以上讀zhī。支"F",楚方言,指絮語不清,讀zhì。今支,春秋時山戎屬國;亦古縣名,在今唐山一帶。以上讀qí。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去竹之枝也。從手持半竹。凡支之屬皆從支。⺶,古文支。章移切

說文解字注

去竹之枝也。從手持半竹。

此於字形得其義也。章移切。十六部。

⺶,古文支。

上下各分竹之半。手在其中。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旨而切,音巵。《說文》:去竹之枝也。從手,持半竹。注:徐鍇曰:竹葉下垂也。《增韻》:俗作攴,非。

又《韻會》:庶也。《詩·大雅》:本支百世。傳:支,支子也。《儀禮·士昏禮》:支子則稱其宗。注:支子,庶昆弟也。

又《廣韻》:持也。《左傳·定元年》:天之所壞,不可支也。

又《周語》:武王克殷,作詩以為飮歌,名之日支。注:支,拄也。

又《廣韻》:度也。《晉書·職官志》:有度支尚書。

又《韻府》:支,券也。《魏書·盧仝傳》:一支付勛人,一支付行台。韓愈《寄崔立之》詩:當如合分支。注:今時人謂析產符契為分支帳。

又《大戴禮》:燕支地計眾,不與齊均也。注:支,猶計也。

又《玉篇》:支離自異。《類篇》:一曰分也。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支離分赴。注:支離,分散也。

又《玉篇》:載充也。

又《韻會》:十二支,辰名。《史記·天官書注》:爾雅釋天雲:歲陽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是也。歲陰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是也。

又《後漢·王符傳》:明帝時,以反支日,不受章奏。注:凡反支日,用月朔為正,十二支終戌亥,反還於子丑。如朔日遇戌亥,卽初一為反支也。見陰陽書。

又國名。《書·禹貢》: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卽敘。注:馬雲:析支在河關西。《前漢·平帝紀》:黃支國獻犀牛。注:應劭曰:黃支在日南之南。

又《西域傳》:條支國臨西海。

又山名。《史記·匈奴傳》:出隴西,過焉支山。注:焉支山,在丹州。

又荔支,果名。《後漢·和帝紀》:舊南海獻荔支。

又姓。《莊子·列御》:朱泙曼學屠龍於支離益。《何氏姓苑》:支氏,琅邪人。《後趙錄》:司空支雄。

又與胑肢通。《易·坤卦》: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疏:四支,猶人手足。

又與枝通。《詩·衛風》:芄蘭之支。《前漢·揚雄傳》:支葉扶疎。

又與梔通。《前漢·司馬相如傳》:鮮支黃礫。注:鮮支,卽今梔子樹也。

又《集韻》:翹移切,音只。令支,縣名。《齊語》:刜令支。注:今為縣在遼西。

又《集韻》:支義切,音寘。揚子《方言》:南楚謂謰謱為支注。[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