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豆(寶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收豆》是中國當代作家寶棟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收豆
「你娘去收豆子去了,你去看看吧。」
我從街上遛達了一圈回來,剛進門,父親坐在輪椅上對我說。
這是中秋節的上午,除了天還沒亮的時候有兩家放了鞭炮,砰砰啪啪幾聲,算是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氣氛之外,農家人的日子一切如舊。
母親是騎三輪車去的,我慌忙往地里趕。地在老村東頭,原來很近,現在搬到新村來,稍微遠點了。
走到地頭上,看到母親的三輪車停在路邊,卻沒看到母親。往田裡深處走,才看到母親正蹲在地上摸索着割豆子。
母親視力很差,基本上對面看不清楚人臉。這豆子已經收割了三分之二了,豆在比豆子高好多的草裡面,有些草幾乎成了樹了,要割豆子,需要在這樣的草間尋找。這三分之二的收割,原來視力極差的老母親就是這麼坐在地上摸索着尋找收割的呀。
本來,家裡的地是租給別人種的,只有這一小溜,太窄,不好種,沒人願意租種了。一輩子閒不住的老母親,捨不得荒了這一小塊田地,不聽勸,還是種上了黃豆。
從母親手裡接過鐮刀,看着這片雜草,尋找着豆棵子。豆棵子長得也很粗壯,馬上八十歲的老母親這麼一棵一棵割下來,得費多大勁啊,想起來實在心疼。
扒着草叢割豆子,」草盛豆苗稀」的詩句隨之升上心頭,這不成了陶淵明的田園了麼?陶老夫子半路出家回鄉種地,技術恐怕有點問題,於是發出了「草盛豆苗稀」的無奈感慨。老母親一輩子生活在農村,她的「草盛豆苗稀」則是年老視力極差,不得已而形成的。
剩下的不多了,我一會兒就收割完了。老母親把收割的豆棵子分裝在兩個包袱里,牽着一個包袱往地頭上拉。我趕緊止住她,接過來,提了兩個包袱往地頭走。心裡有點不是滋味,想,我沒放假回來的這幾天,老母親就是這樣螞蟻搬家一般,把這三分之二地面的豆棵子拉出去的呀。
母親騎着三輪車子,馱着她的豆子,我在後面推着,回到村里。母親讓把新割的豆棵子曬在街道水泥路上,旁邊攤曬着的是母親前幾天收割的,差不多曬乾了。我細心地把新割下來的豆子均勻的攤曬在街道邊上。
第二天,也就是八月十六早飯後,天色陰沉。母親怕下起雨來,慌忙去收拾豆子,我趕忙跟過去。前幾天的豆子晾曬得差不多幹了,我把它們耬在一起,釘耙子往上拍打,就有黃豆炸莢蹦跳出來。今年的黃豆長的高,棵大,但是豆莢不飽滿,好多還是空的,只有扁扁的豆莢皮。有豆的,豆粒子也小得很,幾乎高粱粒一般大小。母親笑着說:「看能不能打夠豆種?」
我把耬在一起的干豆棵子反覆拍打了幾遍,看着差不多了,又把干豆棵子堆到一邊,地上出現薄薄的一層黃豆,間雜着土粒豆葉。再把它們掃在一起,一小堆混雜着豆葉土粒的豆子,就是母親一季勞作的成果了。
學着老輩人打場的樣子,用木杴迎風揚起,豆葉子隨風飄向一邊,豆粒子土粒子掉在地上,這就分開了豆葉和豆粒子了。母親把豆粒子連同土粒子一塊收到包袱里。至於把豆粒子和土粒子分開,還得一道工序,就是拿簸箕細細簸篩,挑出土粒子。這個活,母親的視力可能不太勝任,恐怕需要腿腳不方便的父親來做了。
對着幹豆棵子拍打時,蹦到周邊的豆粒子不少,水泥路縫裡也藏了不少。我放下釘耙,彎下腰去,一粒一粒撿起來,水泥路縫裡的也不放過。「粒粒皆辛苦」,是古詩也是古訓,這麼些小東西,可是耗費了老母親不少精力呢,一點也不能浪費。
撿着豆粒,隨之想起了小時候四處去撿豆子的情景。農家少閒人,我們一夥兒男孩女孩,擱現在應該就是剛上小學或者是託兒所大班的一群小人,在秋收後的大田野里,不管東村西村,凡是收了豆子的,就去撿。看到幾粒黃豆,就像看到了幾顆糖塊一樣的驚喜,馬上跑過去,右手撿起,放在左手裡攥着,一顆一顆,一小把了,再放到高粱亭杆做的小小籃子裡。然後,再去尋找下一片豆粒。小小娃娃,不厭其煩,樂在其中,就這樣一直撿過去。有時能走出離村子好幾里地遠。直到日頭偏西,該吃午飯了,或者日頭西沉,天快要黑了,才停下來。然後,一夥娃娃提起小籃子,互相看着籃子裡的勞動成果,嘰嘰喳喳嘻嘻哈哈地回家去。回到家裡,將小半籃豆子交給大人,得幾句誇讚和鼓勵,心裡美滋滋的。
收了豆,看着剛剛攤曬在路上的新豆,心裡又不安起來,等到它們曬乾了,我也已經上班去了,不在家裡,這打豆、揚豆、收豆、堆豆秸的事,又是母親的事了,她老人家又得靠着這麼個模糊的視力和老邁身體,一項一項緩慢地做下來了。
午飯後,出門碰到後排房的大奶奶,推着三輪車,問去幹嘛,說去拾豆子。八十八歲的老太太了,嘻嘻哈哈,說說笑笑的,心情開朗,身體硬朗。拉了一會子呱,又騎上她的三輪車拾豆子去了。
經歷了許多苦難和飢餓的老一輩人,實在是勤快,閒不住,只要身體動得了,他們總是要勞作。儘管現在不需要他們這麼辛苦了,卻勸不住,不聽你的,照樣去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他們反倒看不慣現在的年輕人,照大奶奶的話說「這時候的年輕人沒挨過餓」。
這是不是他們一輩子勞作的習慣呢?!
讓人心疼而又無奈,可親可敬的老一輩人啊![1]
作者簡介
寶棟,山東省菏澤市人,高中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