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故鄉的山竹(彭明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故鄉的山竹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故鄉的山竹》中國當代作家彭明吉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故鄉的山竹

離開老家多年,故鄉的許多情景事物都已淡忘,唯獨捨棄不去的,是那漫山修長滴翠的竹子。它使我夢牽魂縈,怎麼也不能忘卻其樸實親切的倩影。

每年清明時節,陣陣春雨喚出山間春筍,村里人便忙着上山扯筍子。故鄉的山竹筍殼薄肉肥,色綠質嫩,鮮中帶甜,是鮮美可口的佳肴。記得九歲時,我第一次跟父親上山,當我們鑽進竹林,只見遍地都是密密麻麻的嫩筍,筆直勁挺,似渴求光明的小伙,一根根倔強地從黑暗的泥土裡,石板下,岩縫中爭先恐後地鑽出來。那麻褐色的筍衣尖上露珠晶瑩,青翠欲滴.散發出沁心透肺的清香。父親一邊囑咐我:「要趕密的扯,趕細的扯,不要把粗的絆斷了。」長大後,我才明白,扯筍子實質上是留優汰劣。竹林里靜得只有崩脆的扯筍聲,這聲音是那樣的清脆悅耳,那樣的優美動聽.不大一會兒,我們扯了滿滿兩背簍。心裡真有說不出的高興。回到家裡,一家人立即圍在一起剝筍子。母親架起大鍋將筍子煮熟,挑出上等的,紮成整齊的小把兒,第二天趕場去賣,換回煤油和鹽;餘下的自家嘗鮮。

夏退秋來,山筍已長得猶如它的父輩那樣粗壯勁直,像剛出力的毛小子,只是顏色稍嫩一點。人們忙完地里的收割,又忙着上山伐竹了。我家屋後的大嶺崗上,從早到晚塵土飛揚.嘩嘩的拖竹聲音不斷,年復一年,崗上的小路被拖成了一條深槽。

不到半月,家家戶戶房前屋後都堆滿了竹子,大河邊上的竹堆碼得比屋還高。村里壯勞力三五成群組合起來,下河去扎筏子,、他們用青藤將一捆捆竹子扎在一起,連成長長的竹筏,藉助黃柏河水將竹子運往山外。那竹筏子一條連着一條,遠遠望去,猶如一條長龍在大河中蜿蜒伸展。

壯勞力出門後,各戶的竹器加工也忙開了。我們這裡的竹器久負盛譽,大致可分兩類:竹匠是用不同規格的圓竹,扎出竹涼床、竹躺椅、竹凳、竹桌、竹書架等日常用品:篾匠靠刀上和手上的功夫,用規格不同的篾片編制精美的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家家戶戶門前的竹篾器具,一堆堆,一籮籮,引得山外的竹販子紛紛上門購貨。我l 3歲那年,在距家10公里的分鄉小鎮上中學,每隔一星期,父親就要挑一大擔篾器趕場,給我送來伙食費和零花錢……

故鄉的山竹,集大自然之精華,匯成秀奇、壯美的綠色景觀。一次我問父親: 「這遍山的竹子是什麼人栽的?」父親笑着說:「憨東西,山竹子是自生自長的。」的確,山竹無須人澆水施肥,也不願在庭院道旁受人呵護,樂意在奇峰峭壁紮根, 「咬定青山不放鬆」。無論遇到什麼險惡情況,它總是豪邁凌雲,正直向上。夏日的狂風暴雨,動搖不了它的根基。寒冬的冰天雪地,它依然披一身綠葉,笑迎春天的到來。正如董必武的竹感詩賦:「竹葉青青不肯黃,枝條楚楚耐嚴霜。昭蘇萬物春風裡,更有筍尖出土忙。」山竹子一身都是寶,但從不以寶自居,靠着從自身的落葉和山泉中吸取養料,把身軀無私地奉獻給人類。

竹,與松、梅並譽為歲寒三友,以其挺拔、剛柔、勁節、虛心、清高的獨特神韻,歷來為文人墨客所詠、所賞、所畫。清代鄭板橋酷愛畫竹,五十餘年不畫他物,被世人稱為一絕。前年我在北京一位朋友家裡,有幸遇見79歲的老畫家周光漢先生,他即興為我畫了一幅墨竹圖,題款是:「吾以為畫竹不特為竹寫神,亦為竹寫性並寫志:瘦勁孤高是其神也,豪邁凌雲是其性也,正直向上,虛心節堅,可以為梁,可以為薪,世世代代獻身於民是其志也。」這正是對我故鄉山竹的讚頌。

城裡的街道和樓群,早已將我和生機盎然的故鄉山竹,充滿和諧的自然遠遠地隔離開來,使得我不能輕鬆自如地從扯山筍、伐山竹的綠色變換中,去感知季節的輪迴、歲月的更替。更令人遺憾的,故鄉那滿山遍野的竹林,那沁心透肺的春筍,那高高的竹堆子,那長長的竹筏子,那些我童年故鄉山竹的詩情畫意,不復重現,成為失去的夢。故鄉的山竹,我戀你今生,戀你永遠…… [1]

作者簡介

彭明吉,宜昌夷陵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