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故鄉的野菜(龔保彥)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故鄉的野菜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故鄉的野菜》中國當代作家龔保彥的散文。

作品欣賞

故鄉的野菜

故鄉三月,幾場春雨落過後,花漸開,草漸綠,行走在田園陌上,河畔溪邊,以及山野坡梁,隨處都可見到一種種綠蔥蔥、脆生生的野菜。它們不僅是春的使者,還是故鄉人的朋友。

我的故鄉在陝南歷史文化名城漢中市漢江邊。那裡丘岡起伏,土地肥沃,氣候溫潤,一年四季雨水豐沛,適宜各種植物生長。出產在那裡的野菜自然就五花八門,品種繁多,不過主要有薺菜、白蒿、灰灰菜、魚腥草、刺割芽、蒲公英等……

薺菜是民間最常見,也最大眾化的一種野菜,全國各地都有。也許正是因為它太普及,人人都可見到和吃到,所以從古到今吟誦它的詩歌很多。《詩經》中《邶風·谷風》有這樣描寫它的詩句:「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南宋偉大愛國詞人辛棄疾曾在自己多首詩歌中歌頌它,最有名的要算《鷓鴣天·代人賦》和《鷓鴣天·春入平原薺菜花》中的詩句:「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春入平原薺菜花,群耕雨後落群鴉」。

薺菜是所有野菜中最早從泥土裡生長出來的,早春二月,寒意料峭,大部分植物都還在枯寂沉睡時,它就悄沒聲息地從泥土中拱出頭顱,房前屋後,籬笆院邊,田間地頭,到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起初它們都很瘦很小,毛茸茸的細長葉片,矮矮的貼地個頭,可隨着氣溫一天天升高,就很快長得肥胖深綠。這種野菜採回家吃法很多,無論是焯水後涼拌,還是清炒、做湯、包餃子,都清香滿口,營養豐富,歷來為故鄉人們所喜愛。

白蒿是緊跟着薺菜從泥土裡生長出來的一種野菜,一般三月中旬到四月開始生長,路旁、荒地、野灘、山坡都能見到它們。這種植物耐旱耐瘠,生命力極強,採回家剁碎一般都和白面拌和在一起,要麼蒸成蒿子饅頭,要麼烙成蒿子薄餅,看起來綠茵茵的,吃起來香噴噴的,且有清熱利濕、治療風寒等多種藥用功效,是一種天然保健食品。

灰灰菜,株苗形狀呈細條狀,故鄉人又稱它們為灰灰條。這種野菜葉片有紫紅色的,有灰綠色的,枝幹及嫩葉上都帶着一層細膩滑利的薄粉,手摸上去滑溜溜的。其最愛生長在土豆地、荒地和路邊,每年四月中旬至五月份是其長得最旺盛的時節,涼拌或清炒着吃,口感細膩滑爽,味道香郁可口,為野菜中的上品。

魚腥草,因其有一股濃郁的魚腥味而得名。它喜濕愛水,溝渠坎邊,河塘岸畔,水田埂旁,到處都是它們生長的家園。春暖花開時將其採回家,用搗碎的蒜泥和油潑辣子及食鹽涼拌着生吃,十分開胃。也可將其曬蔫後切碎醃製成鹽菜裝進壇中,一年四季不失其原初的香味,隨時拿出來下飯都很增人食慾。又因其性寒,故鄉的人們還常常將它們採回家洗淨曬乾,到了炎炎盛夏時當茶一樣泡水喝,起到防暑降溫的效果。

刺割芽,也叫刺刺菜,或單株生長,或連片生長,它們葉緣和主幹上都長着密密麻麻尖利細小的刺。這種野菜不但可以食用,還有消腫止血的功能。故鄉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無論上山砍柴割草或下地收穫莊稼,稍不留神手腳或別的地方受損出血,既不用打針,也不用吃藥,僅將其葉揪來揉碎,將帶汁的葉絨敷在傷口,血立馬就被止住,傷口過不了多久也會癒合,它是時時刻刻守護在故鄉人們身邊的一位天然的醫生。

蒲公英,根粗壯,葉狹長,三月長苗並開花,葉色深綠,花顏金黃。這種植物不擇地形,不選環境,種子落地生根,無論在荒山野坡,還是道邊草叢,抑或亂石森林……都能見到它俊俏的姿容。它渾身都是寶,根可入藥,葉可食用。尤其是其葉,涼拌着吃或與雞蛋炒着吃,微苦中夾雜着芳香,餘味悠長。

在我兒時的記憶里,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全國還處在生活困難時期,每年到了三四月份青黃不接的時節,缺糧少食。這個時候,鄉親們唯一能指望的就是生長在荒山野嶺、田間地頭的那些野菜了。只見人們無論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紛紛拿上一把挖野菜的小刀,或拎上籃子,或背着背篼,成天逡巡在田野里,徘徊在山野間,抑或流連於河塘畔……眼睛睜得像錐子一樣,前眺後顧,東瞅西看,到處尋找着各種可以食用的野菜。薺菜、白蒿、灰灰菜、魚腥草、刺割芽、蒲公英,甚至馬齒莧、野蘿蔔纓子等一切可以填飽肚皮的東西,都成了人們必采的「救命糧」。也正是因為這些野菜的無私奉獻,才使人們熬過一個又一個饑荒。

我還清楚地記得,那年三月初一個星期日,受母親囑託,天一亮我就拿上一把小刀,背上一個背篼,去村子後頭幾公里遠處的中梁山挖野菜。由於路途遙遠,山路狹窄彎曲不好走,到了吃早飯時候我才趕到那裡。一陣忙碌後,下午五六點鐘天快黑時我才將背篼采滿。正當我興致勃勃背着野菜往回走時,天忽然變了,一陣寒氣襲人的大風吹過後忽然下起大雨。為了趕在天黑前回到家裡,我頂着風雨往回走,頭臉衣服很快被冰涼的雨水淋濕不說,還因踩着外軟內硬、滑溜不堪的陡峭山路連跌好幾跤。等我一次次爬起來好不容易趕回家時,已是滿頭滿臉滿身濕淋淋、髒兮兮泥水,仿佛一個泥人兒。在家裡焦急地等待着我回來的母親一看見我,眼裡頓時流出淚水……

我參加工作離開故鄉住進城裡後,遠離故土,再也見不到故鄉的野菜,也再也吃不上故鄉的野菜。不過我知道的一點是,改革開放後,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故鄉的人們和全國其他地方的人一樣,已不再吃野菜。可近些年,當人們覺得自己肚子裡油水有點過多,胳膊也粗了,腿也壯了,腰也圓了,血脂血糖血壓也不斷升高時,就想着要吃些帶粗纖維的保健食品,疏通疏通腸胃,軟化軟化血管,以增強體魄。於是二三月里各種野菜,又紛紛受到人們青睞,成為餐桌上的常客。

前幾天,一個細雨霏霏的上午,因外出辦事,路過單位大門外一個馬路菜市場,忽然看見幾個打着雨傘的鄉下大嫂拎着幾大筐青蔥水靈的薺菜和蒲公英在那賣。我的目光一下子被吸引過去,並買了幾把。看着它們熟悉的身影,聞着它們熟悉的氣味,我禁不住陡然想起故鄉三月里各種野菜,想起故鄉在那饑饉的歲月里靠着它們艱難度日的情景,一種濃濃的思鄉之情油然湧上心頭,揮之不去…… [1]

作者簡介

龔保彥,男,作家,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