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傳心殿是用來幹什麼的
傳心殿 |
![]() |
故宮傳心殿是用來幹什麼的傳心殿是古代中國宮殿建築。位於紫禁城東南隅的在文華殿東側,是一組由長方形院落組成的祭祀性建築。整個院落南北長100米,東西寬25米,占地2500平方米。院子前方無正門,而在東、西兩牆的前半部各開一隨牆式琉璃門,上覆黃色琉璃瓦。東牆較高,西牆與文華殿院牆相鄰,牆體稍矮,故西門樓高於院牆,為整式琉璃門樓。[1]
傳心殿位於紫禁城東南隅的文華殿東側,是一組由長方形院落組成的祭祀性建築。整個院落南北長100m,東西寬25m,占地面積2500㎡。院中「大庖井」極富盛名,井水清甜甘洌,可與京西玉泉山之水相媲美,故有「玉泉第一,大庖第二」之說,井水至今仍未乾涸。
傳心殿院落從南向北分別由治牲所、景行門、傳心殿3座主要建築組成,殿後有祝版房、神廚、值房等建築。其中治牲所坐南朝北,景行門和傳心殿皆南向。治牲所夾東西牆而建,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硬山頂。景行門面闊3間,明間前後檐開門,黃琉璃瓦懸山頂。門之北為傳心殿,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硬山頂。殿後有祝版房、神廚各3間,值房5間。
傳心殿是清代皇帝御經筵前行「祭告禮」之處。「經筵」是專為皇帝研讀經史開設的講席,一般於每年春季的2月至5月和秋季的8月至冬至間舉行,逢單日設講,酷暑、嚴寒時節輟免。
傳心殿建於清代康熙朝,殿正中設皇師伏羲、神農、軒轅,帝師堯、舜,王師禹、湯、文、武的牌位。東設周公位,西設孔子位。
建築規模
東門與東華門遙望,西門與文華殿東角門毗鄰,中隔夾道,相錯而開。穿過文華殿東角門,經傳心殿可至文華殿前庭院,經傳心殿西門又可由文華殿到達傳心殿院內,整個院落好似文華殿的一個跨院。院中「大庖井」極富盛名,井水清甜甘洌,可與京西玉泉山之水相妣美,故有「玉泉第一,大庖井第二」之說,井水至今仍未乾涸。
傳心殿院落由南向北分別由治牲所、景行門、傳心殿3座主要建築組成。殿後有祝版房、神廚、值房等附屬建築。其中治牲所坐南朝北,為倒座房,景行門和傳心殿皆南向。治牲所夾東西牆而建,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屋面為兩坡硬山式頂,覆黃色琉璃瓦,兩山面飾琉璃博風,鈴鐺排山脊,脊首為仙人,依次排列龍、鳳、獅子、天馬、海馬5種珍異,其後為截獸。
景行門面寬三間,僅於中部明間開門,黃瓦懸山式屋頂露明五花山面,飾旋子彩畫,脊獸規制與治牲所相同。門之北即全院主建築——傳心殿,亦面寬五間,進深三間,黃瓦硬山式屋頂。殿後祝版房、神廚各三間,值房五間。
傳心殿是皇帝御經筵前行「祭告禮」的建築。「經筵」是專為皇帝研讀經史開設的講席,一般於每年春季的二月至五月和秋季的八月至冬至間舉行,逢單日設講,酷暑、嚴寒時節輟免。開講期間由學識廣博的大臣輪流侍講,精選名篇闡釋其義,為治國理政提供借鑑。
傳心殿的規建始於清代康熙朝,殿正中設皇師伏羲、神農軒轅位,帝師陶唐、有虞位,王師禹、湯、文武位,皆南向。殿東周公位,殿西孔子位。祭禮所用祭器與帝王廟等制,其中正位九案:爵各三,鉶各一,均用銅;籩各二,用竹;豆各二,用銅;篚一,用竹;尊三,用銅。
大庖井
為傳心殿院內之井。清代順治八年(1651年)定製,每年十月祭司井之神,於大內大庖井之前,南向。明代宮中孟夏祀灶,孟冬祀井,在文華殿。傳心殿院內之井水泉味獨甘,甲於別井。並作方亭覆其上,頂為盔頂漏空,為宮中最大之井亭。該井保存仍完好。
治牲所
位於傳心殿南,與景行門南北相對。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中辟門。為傳心殿祭祀時宰牲之地。
祝版房
位於傳心殿後,為貯放祝版之地。
神廚:位於傳心殿後,為準備祭品之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