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故宮內有哪些著名景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故宮內有哪些著名景點故宮是個神奇的地方,有些人來過一次就說不再來了,因為太大太累還什麼都沒看到。有些朋友則會以來再來,您聽說過故宮也有年卡嗎?其實想要一次性轉遍故宮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一般人的遊覽都會分幾次完成或是選擇其中經典的幾大宮殿,取其精華,故宮就像一座寶藏,是需要反覆探索的。[1]

絳雪軒

位於御花園東南,後依宮牆,座東面西,面闊5間,黃琉璃瓦硬山式頂,前接歇山卷棚頂抱廈3間,平面為「凸」字形。明間開門,次間、梢間為檻窗,上為福壽萬字支窗,下為大玻璃方窗。門窗為楠木本色不加油飾,柱、框、梁、枋飾斑竹紋彩畫,樸實淡雅。

軒前一座琉璃花壇製做得極為精細,體量、造型恰到好處,下部為五彩琉璃的須彌座,飾有行龍及纏枝西番蓮圖案,上部用翠綠色欄板、絳紫色望柱環繞,基座與欄板之間施用了一條漢白玉石的上枋,色彩對比強烈,卻又十分協調,為宮中花壇少有之傑作。壇內疊石為山,栽有牡丹等名貴花木。

軒前原有海棠樹5株,每當花瓣飄落時,宛若雪花片片繽紛而降,遂名絳雪軒。晚清時,慈禧命從河南移來太平花,代替了古海棠。太平花葉片呈長橢圓形,邊緣有稀疏小齒,4枚白色花瓣,初夏開花,清香淡雅。

花壇前豎一遠古木質化石柱,鐵灰色,十分珍奇,上刻乾隆帝御題。

頤和軒

頤和軒為紫禁城東北隅寧壽宮後區中路建築之一,南有樂壽堂,北為景祺閣,軒與閣之間有穿廊相連,形成工字殿。頤和軒建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慶七年(1802年)、光緒十七年(1891年)兩次重修。

頤和軒面闊7間,進深1間,單檐歇山式頂,覆黃琉璃瓦。前檐出抱廈5間,後檐出抱廈3間。除前檐抱廈外,余各間均出廊。前檐抱廈明間、東西次間開敞,形成較深遠的前出廊,東西梢間裝板牆,南面為檻牆、支摘窗。軒明間為五抹頭扇門,次間為檻窗,上為步步錦支摘窗,下為方玻璃屜窗。梢間為步步錦支摘窗。後檐抱廈次間、山面軒梢間、盡間均為檻窗。明間有穿廊3間,北接景祺閣,穿廊明間東西向開門,可通軒北東西兩小院。軒東西山面廊南北封裝,設有小門,西廊外建有如亭及圍廊,形成小院。

頤和軒前月台左側設有日晷,月台接甬路與樂壽堂相通,甬路兩側各設琉璃花池。軒兩側有遊廊連接樂壽堂,廊壁鑲嵌敬勝齋帖石刻。

古華軒

古華軒為寧壽宮花園第一進院落的主體建築。建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軒為坐北面南的敞軒,面闊3間帶迴廊,正面懸掛乾隆帝御筆「古華軒」木匾。卷棚歇山式頂,黃琉璃瓦綠剪邊。檐柱間置倒掛楣子與坐凳,金柱間安裝透空燈籠錦落地罩,用以界分內外,形成內外空間的貫通。

軒明間內檐和後檐4間懸掛木雕龍匾4塊,明間楹聯一副,均是乾隆帝為古楸而題。軒前檐下有古楸一株,構軒時樹齡已逾百年,倚樹建軒,故名「古華軒」。

古華軒的裝修古樸素雅,尤其軒內天花板別具一格,擯棄通常的彩繪裝飾方法,採用以卷草花卉為圖案的楠木貼雕,典雅高貴,氣度不凡。由於圖案凸起於天花板之上,在光影的變化中產生很強的立體感,雖不如彩繪貼金般光燦奪目,但其藝術韻味和裝飾效果卻獨具一格,別出心裁。

玉粹軒

玉粹軒位於寧壽宮花園第四進院落,西倚宮牆,東與符望閣相望。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建福宮花園凝暉堂而建。

軒廣三間,前出廊。覆歇山卷棚頂,綠色琉璃瓦件飾檐、脊,其餘鋪黃色琉璃瓦。軒內隔為三室,南稱得閒室,北為佛堂。室內有通道可北通竹香館。

軒前東南側橫亘一道以彩色石片貼面的短垣,北側則以遊廊東與符望閣相接,將玉粹軒前隔出自成一體的小院。軒南與石山相連,有蹬道可達山頂。

三友軒

三友軒位於寧壽宮花園第三進院落,坐北面南,三開間式小軒。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建。黃琉璃瓦卷棚頂,東為硬山式,西為歇山式,三面出廊,這是一種巧借地形的屋頂構造形式,為宮中僅有。

軒明間扇4扇,中間兩扇為門,檐下掛匾「三友軒」,兩次間為燈籠錦支摘窗。軒內以松、竹、梅歲寒三友為裝修題材。尤為奪目的是紫檀透雕圓光罩,罩上竹葉以玉片鑲嵌,構思巧妙。東為3扇支摘窗,與樂壽堂隔窗相望。後檐皆為支摘窗,窗外為假山。西次間西牆辟窗,以紫檀透雕松、竹、梅紋為窗欞,疏密相間,雕刻精細。透過西窗,可觀賞窗外玲瓏的假山與翠竹青松。

三友軒的裝修題材與軒外的種植物相統一,內外呼應,渲染突出了建築主題。

樂壽堂

樂壽堂為紫禁城東北隅寧壽宮後區中路建築之一,其南是養性殿,其北有頤和軒。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成,嘉慶七年(1802年)修葺,光緒十七年(1891年)重修。樂壽堂仿長春園淳化軒規制,其南北庭院東西廊壁嵌敬勝齋帖石刻。乾隆皇帝以此為退位後的寢宮,御題「座右圖書娛畫景」聯句,故此堂亦稱寧壽宮讀書堂。光緒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曾在此居住,以西暖閣為寢室。

樂壽堂面闊7間,進深3間,周圍廊。通面闊36.15米,通進深23.20米,建築面積839平方米。單檐歇山頂,覆黃色琉璃瓦,自地面至正脊高18.7米。柱網結構為減柱造,即明間與東、西次間減殺了前檐4根金柱。為裝修和支撐二層樓板的需要,在室內6根金柱南1.82米處增柱6根,東、西梢間靠北距老檐柱南1.6米處增柱2根,增加的8柱外觀與構造柱相同,但上方沒有承重的梁枋構架,至天花梁底皮止。

樂壽堂明間前後檐為五抹步步錦支摘扇4扇,余各間均為檻窗,檻窗分三層,下為玻璃窗,上二層步步錦支摘窗。室內明、次間以東西向閣道分隔成南北兩廳。東西梢間南部和靠北牆通道為單層,余為兩層,第二層面積達341平方米。大廳仙樓和東西梢間南部、北廊以及夾層、閣道的裝修式樣風格統一,多用楠木包以紫檀、花梨等貴重木材,間飾玉石、琺瑯等飾件。

樂壽堂仙樓為乾隆時期建築裝修的代表作之一。天花板為木雕,與整個室內裝修相襯托,雍容華貴。乾隆五十二年(1760年),大禹治水玉山琢成後,一直陳設在北部大廳,「樂壽堂」匾懸於室內北部大廳北檐。[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