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重華宮的歷史
重華宮 |
![]() |
故宮重華宮的歷史重華宮始建於明代的漢族宮殿建築。位於北京內廷西路西六宮以北,原為明代乾西五所之二所。弘曆為皇子時,初居毓慶宮,雍正五年(1727年)成婚後移居乾西二所,雍正十一年(1733年),弘曆被封為「和碩寶親王」,住地賜名「樂善堂」。弘曆登基後,此處作為肇祥之地升為宮,名重華。[1]
重華之名出自《書·舜典》,孔穎達疏:「此舜能繼堯,重其文德之光華」。堯舜乃上古的賢明帝王,舜繼堯位,後人以堯天舜日比喻理想的太平盛世。大學士張廷玉、鄂爾泰擬此宮名,意在頌揚乾隆皇帝有舜之德,繼位名正言順,能使國家有堯舜之治。
乾隆晚年時,將他做寶親王時期曾經住過的重華宮變成了一個小的博物館。他令人將這裡按照從前自己與皇后富察氏一起居住的房間原貌進行布置,周圍擺着他未登基時用過的各種生活物品,以及祖父、父親兩代老皇帝賞賜的各種貴重的紀念品。這顯示出他幻想時間可以永遠停止在那個美好的時代,讓他能夠長久地緬懷。這是很多普通中國人晚年常常會有卻苦於難以實現的衝動,這個時候,這位千古帝王終於徹底變回到了凡人
乾隆帝認為:這是一座有紀念意義的建築,裡面貯藏着青少年時代的日用舊物,包括康熙、雍正和乾隆母親所賜物品,富察皇后的遺物(富察皇后死於乾隆十三年),以及皇子時代的衣服和用品。「重華宮為朕藩邸時舊居,朕頻加修葺。……現在重華宮陳設大櫃一對,乃孝賢皇后嘉禮時妝奩,其東首頂櫃,朕尊藏皇祖所賜物件,西首頂櫃之東,尊藏皇考所賜物件,其西尊藏聖母皇太后所賜物件。兩頂櫃下所貯,皆朕潛邸時常用服物」 。
重華宮前有樂善堂則為乾隆青少年時代的書房。舜所謂「樂取於人以為善」,後漢東平王所謂「為善最樂」。乾隆自 稱:「於大舜之善與人間,雖有志而未逮,而東平王之為善最樂,則不敢不勉焉。」 因而將自己的書房取名為「樂善堂」,他未即位前所寫詩文,亦以「樂善堂」為名。
乾隆追憶往事的《重華宮記》中記載:少而居之,長而習之,四十餘年之政,皆由是而出……蓋宿學之所安,舊劍(指孝賢皇后)不能忘也,是以四十八年以來,元旦除夕,無不於此少坐。
建築格局
重華宮沿用乾西二所的三進院落格局。前院正殿為崇敬殿,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檐正中接抱廈3間,為改建後所添。明間開門,古錢紋欞花槅扇門4扇,其餘為檻窗。殿內有匾額「樂善堂」,是雍正十二年(1734年)新春時節,初封和碩寶親王的弘曆親筆題寫,中間置寶座。
中院正殿即重華宮,面闊5間,進深1間,黃琉璃瓦硬山頂,明間開門,余皆為檻窗,前接抱廈3間。殿內明間與東、西次間均以紫檀雕花槅扇分隔,槅扇雕刻精美,是紫禁城宮殿內檐裝修上乘之作,東次間槅扇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拆除,改為子孫萬代葫蘆落地罩。中殿重華宮為弘曆舊時居住的臥室,西室是弘曆大婚的洞房,當年新娘娘家陪嫁的楠木大櫥櫃,至今依然矗立在西次室北牆旁。
重華宮左右配殿各面闊3間,進深1間,黃琉璃瓦硬山頂。東配殿曰「葆中殿」,殿內額曰「古香齋」,曾收貯《欽定古今圖書集成》;西配殿曰「浴德殿」,殿內額曰「抑齋」,為乾隆皇帝的書室。院內東西各有井亭1座,東井亭內有井,西井亭僅為對稱而設。
後院正殿為翠雲館,兩側有耳房及東西配殿。翠雲館面闊5間,進深1間,黃琉璃瓦硬山頂,明間開門,余皆為檻窗。殿內黑漆描金裝修,十分精美。東次間匾曰「長春書屋」,為乾隆皇帝即位前讀書處。
篤慕永思
乾隆晚年時,將他做寶親王時期曾經住過的重華宮變成了一個小的博物館。他令人將這裡按照從前自己與皇后富察氏一起居住的房間原貌進行布置,周圍擺着他未登基時用過的各種生活物品,以及祖父、父親兩代老皇帝賞賜的各種貴重的紀念品。
乾隆九年造辦處匣作曾奉旨為康熙、雍正賜給弘曆的物品分別配做楠木胎糊白紙黃絹面匣,並書寫「聖祖御賜」、「世宗御賜」字樣紙簽。其中,聖祖御賜品較少,有15件(套);世宗御賜品數量較多,達90餘件(套),包括漆器、銅器、琺瑯器、玻璃器、瓷器、玉器、瑪瑙器、象牙器、玳瑁器、木器等,類別相當豐富。
湊巧的是,我們在乾隆六十年頒發的一道諭旨里看到如下內容:
遵旨隨同皇太子、阿哥等位前赴重華宮,將聖祖、世宗御賜敬謹逐件檢看,除蒙皇上指出《日知會說》、《執中成憲》二書不宜列入,應行撤出外,其餘各件核對相符,間有訛、錯字樣俱行改正,另繕黃折二扣呈覽存查。謹奏。
重華宮是朕藩邸舊居,特為崇奉,勢必扃閉清嚴,轉使歲時錫慶之地無復燕銹之樂,何如仍循其舊,俾世世子孫行慶聯情,為吉祥福地之為愈乎!現在重華宮陳設大櫃一對,乃孝賢皇后嘉禮時妝奩。其東首頂櫃尊藏皇祖所賜物件,西首頂櫃之東尊藏皇考所賜物件,其西尊藏聖母皇太后所賜物件,兩頂櫃下所貯皆朕潛邸常用服物,後世子孫隨時檢視,手澤、口澤存焉,用以篤慕永思、常懷繼述。是則孝之大者,正不在多,為崇奉,以致蹈禮,煩則亂之,戒也。着將此旨敬錄二通,一存貯重華宮,一存貯上書房,用昭世守。
可知在乾隆末年已經將一批有紀念意義的物品集中存放於潛邸—重華宮的大櫃中,而大櫃乃孝賢皇后富察氏的嫁妝。富察氏是乾隆的第一個皇后,最受寵幸,她死後,弘曆專門寫了一篇《述悲賦》。將此批紀念物置於富察氏的嫁妝櫃中,想必也是為了寄託哀思之情。
孝賢皇后的嫁妝櫃系紅木雕花,至今仍舊完好地保存在重華宮的翠雲館,但櫃內已空空如也。
歷史事件
自乾隆八年(1743年)始,每歲新正召集內廷大學士、翰林等人在重華宮賜茶宴聯句。乾隆皇帝往往另作律詩一、二首,命人刻匾懸於崇敬殿內檐,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時已掛滿四周。此後嘉慶皇帝將重華宮茶宴聯句作為家法,於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初十期間舉行。道光年間仍時有舉行,咸豐以後終止。
旅遊景區
重華宮沿用乾西二所的三進院落格局。前院正殿為崇敬殿,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檐正中接抱廈3間,為改建後所添。明間開門,古錢紋欞花槅扇門4扇,其餘為檻窗。殿內有匾額「樂善堂」,是雍正十二年(1734年)新春時節,初封和碩寶親王的弘曆親筆題寫,中間置寶座。
中院正殿即重華宮,面闊5間,進深1間,黃琉璃瓦硬山頂,明間開門,余皆為檻窗,前接抱廈3間。殿內明間與東、西次間均以紫檀雕花槅扇分隔,槅扇雕刻精美,是紫禁城宮殿內檐裝修上乘之作,東次間槅扇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拆除,改為子孫萬代葫蘆落地罩。中殿重華宮為弘曆舊時居住的臥室,西室是弘曆大婚的洞房,當年新娘娘家陪嫁的楠木大櫥櫃,至今依然矗立在西次室北牆旁。
重華宮左右配殿各面闊3間,進深1間,黃琉璃瓦硬山頂。東配殿曰「葆中殿」,殿內額曰「古香齋」,曾收貯《欽定古今圖書集成》;西配殿曰「浴德殿」,殿內額曰「抑齋」,為乾隆皇帝的書室。院內東西各有井亭1座,東井亭內有井,西井亭僅為對稱而設。
後院正殿為翠雲館,兩側有耳房及東西配殿。翠雲館面闊5間,進深1間,黃琉璃瓦硬山頂,明間開門,余皆為檻窗。殿內黑漆描金裝修,十分精美。東次間匾曰「長春書屋」,為乾隆皇帝即位前讀書處。
歷史文化
自乾隆八年(1743年)始,每歲新正召集內廷大學士、翰林等人在重華宮賜茶宴聯句。乾隆皇帝往往另作律詩一、二首,命人刻匾懸於崇敬殿內檐,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時已掛滿四周。此後嘉慶皇帝將重華宮茶宴聯句作為家法,於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初十期間舉行。道光年間仍時有舉行,咸豐以後終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