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救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救國,拼音:jiù guó,漢語詞語,釋義:挽救國家,使免於危亡。 中文名 救國 拼 音 jiù guó 釋 義 拯救祖國,使其出於危亡 出 處茅盾《少年印刷工》十七 .

救國
圖片來自百度

目錄

1 釋義.2 出處.3 例句.

釋義

挽救國家,使免於危亡。 [1]

出處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回:騰拂袖便起,嗟嘆下階曰:「皆非救國之人也。」承感其言,挽留之,問曰:「公謂何人非救國之人。」

例句

1.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四四回:夫料事能中,智也;盡心謀國,忠也;臨難不避,勇也;殺身救國,仁也。 [2] 魯迅《[華蓋集]]·十四年的「讀經」》:「反對者們以為他真相信讀經可以救國,真是『謬以千里』了。」 [3] 茅盾《少年印刷工》十七:「東北義勇軍原來仍舊在活動,而且全中國各處有民眾的救國運動。」 2.鄧恩銘16時,由在濟南做官的二叔父接到濟南來讀書。家裡人都希望他將來能飛黃騰達光宗耀祖。但是,他在離開故鄉貴州省荔波縣時,就寫下了「志在黎民」的詩句,決定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在濟南一中讀書的鄧恩銘整天和同學們到街頭演講,宣傳反帝反封建的反動道理。他被選為「學生自治會」的負責人,結識了在山東省立第一師範讀書的王燼美,兩人成為親密的戰友。 1920年9月,他倆發動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後改名為山東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6、7月間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後,敵人到處搜捕他,親友勸他回鄉或升學。鄧恩銘矢志不移,用「埋骨何需桑梓地,人間到處有青山」的豪壯詩句來表達他為反動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

救國
圖片來自百度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