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救災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救災議》是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曾鞏的作品之一。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並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1],世稱「南豐先生」。

原文

河北地震水災,隳城郭,壞廬舍,百姓暴露乏食。主上憂憫,下緩刑之令,遣拊循之使,恩甚厚也。然百姓患於暴露,非錢不可以立屋廬; 患於乏食,非粟不可以飽,二者不易之理也。非得此二者,雖主上憂勞於上,使者旁午於下,無以救其患,塞其求也。有司見言: 請發侖廩與之粟,壯者人日二升,幼者人日一升。主上不旋日而許之,賜之可謂大矣。然有司之所言,特常行之法,非審計終始,見於眾人之所未見也。

今河北地震水災,所毀敗者甚眾,可謂非常之變也。遭非常之變者,亦必有非常之恩,然後可以振之。今百姓暴露乏食,已廢其業矣,使之相率日待二升之廩於上,則其勢必不暇乎他為。是農不復得修其畎畝,商不復得治其貨賄,工不復得利其器用,閒民不復得轉移執事; 一切棄百事,而專意於待升合之食,以偷為性命之計,是直以餓殍之養養之而已,非深思遠慮,為百姓長計也。以中戶計之: 戶為十人,壯者六人,月當受粟三石六斗; 幼者四人,月當受粟一石二斗,率一戶月當受粟五石,難可以久行也,則百姓何以贍其後? 久行之,則被水之地既無秋成之望,非至來歲麥熟,賑之未可以罷。自今至於來歲麥熟、凡十月,一戶當受粟五十石,今被災者十餘州,州以二萬戶計之,中戶以上及非災害所被,不仰食縣官者去其半,則仰食縣官者為十萬戶,食之不遍,則為施不均,而民猶有無告者也。食之遍,則當用粟五百萬石而足,何以辦此? 又非深思遠慮為公家長計也。至於給授之際,有淹速。有均否。有真偽,有會集之擾,有辨察之煩,措置一差,皆足致弊: 有群而處之,氣久蒸薄,必生疾癘,此皆必至之害也。且此不過能使之得旦暮之食耳,其於屋廬構築之費,將安取哉?屋廬構築之費既無所取。而就食於州縣,必相率而去其故居。雖有頹牆壞屋之尚可完者,故材舊瓦之尚可因者,什器眾物之尚可賴者,必棄之而不暇顧;甚則殺牛馬而去者有之,伐桑棗而去者有之,其害又可謂甚也。今秋氣已半,霜露方始,而民露處不知所蔽,蓋流亡者亦已眾矣。如是不可止,則將空近塞之地,失戰鬥之民,此眾士大夫之所慮,而不可謂無患者也。空近塞之地,失耕桑之民,此眾士大夫所未慮,而患之尤甚者也。何則?失戰鬥之民,異時有警,邊戍不可以不增爾;失耕桑之民,異時無事,邊糴不可以不貴乎?二者皆可不深念歟?萬一或出於無俚之計,有窺侖庫盜一囊之粟,一束之帛者,彼知己負有司之禁,則必鳥駭鼠竄,竊弄鋤挺於草茅之中,以扦游徼之吏。強者既囂而動,則弱者必隨而聚矣。不幸或連一二城之地,有枹鼓之警,國家胡能晏然而已乎?況夫外有夷狄之可慮,內有郊祀之將行,安得不防之於未然,銷之於未萌也?

然則,為今之策:下方紙之詔,賜之以錢五十萬貫,貸之以粟一百萬石,而事足矣。何則?今被災之州為十萬戶,如一戶得粟十石,得錢五千,下戶常產之貲,平日未及有此者也。彼得錢以完其居,得粟以給其食,則農得修其畎畝,商得治其貨賄,工得利其器用,閒民得轉移執事,一切得復其業,而不失其常生之計,與專意以待一升之廩於上,而勢不暇乎他為,豈不遠哉?此可謂深思遠慮,為百姓長計者也。由有司之說,則用十月之費,為粟五百萬石; 由今之說,則用兩月之費,為粟一百萬石。況貸之於今,而收之於後,足以振其艱乏,而終無損於儲偫之實,所實費者,錢五鉅萬貫而已。此可謂深思遠慮,為公家長計者也。又無給授之弊,疾癘之憂,民不必去其故居。苟有頹牆壞屋之尚可完者,故材舊瓦之尚可因者,什器眾物之尚可賴者,皆得而不失。況於全牛馬、保桑棗,其利又可謂甚也。雖寒氣方始,而無暴露之患,民安居足食,則有樂生自重之心;各復其業,則勢不暇乎他為,雖驅之不去,誘之不為盜矣。

夫飢歲,聚餓殍之民,而與之升合之食,無益於救災補敗之數,此常行之,弊法也,今破去常行之弊法,以錢與粟一舉而賑之,足以救其患,復其業。河北之民聞詔令之出,必皆喜上之足賴,而自安於畎畝之中,負錢與粟而歸,與其父母妻子脫於流亡轉死之禍,則戴上之施,而懷欲報之心,豈有已哉? 天下之民聞國家措置如此,恩澤之厚,其孰不震動感激,悅主上之義於無窮乎? 如是而人和不可致,天意不可悅者,未之有也。人和洽於下,天意悅於上,然後玉輅徐動,就陽而郊,荒夷殊陬,奉幣來享,疆內安輯,里無囂聲,豈不適變於可為之時,消患於無形之內乎? 此所謂審計終始,見於眾人之所未見也。不早出此,或至於一有枹鼓之警,則雖欲為之,將不及矣!

或謂:「方今錢粟,恐不足以辦此。」夫王者之富,藏之於民,有餘則取,不足則與,此理之不易者也。故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蓋百姓富實,而國獨貧,與百姓餓殍,而上獨能保其富者,此古及今,未之有也。故有曰: 不患貧,而患不安。「此古今之至戒也。是故,古者二十七年耕,有九年之畜,足以備水旱之災,然後謂之王政之成。唐水、湯旱,而民無損瘠者,以是故也。今國家侖庫之積,固不獨為公家之費而已,凡以為民也。雖侖無餘粟,庫無餘財,至於救災補敗,尚不可以已,況今侖庫之積尚可以用,獨安可以過憂將來之不足,而立視夫民之死乎?古人有曰:「剪爪宜及膚,割發宜及體。」先王之救災,髮膚尚無所愛,況外物乎? 且今河北州、軍凡三十七,災害所被十餘州、軍而已。他州之田,秋稼足望。令有司於糴粟常價,斗增一二十錢,非獨足以利農,其於增糴一百萬石易矣。斗增一二十錢,吾權一時之事,有以為之耳。以實錢給其常價,以茶荈、香藥之類佐其虛估,不過捐茶荈、香藥之類,為錢數鉅萬貫,而其費已足。荼荈、香藥之類與百姓之命,孰為可惜,不待議而可知者也。夫費五鉅萬貫,又捐荼荈、香藥之類,為錢五鉅萬貫,而足以救一時之患,為天下之計,利害輕重,又非難明者也。顧吾之有司能越拘攣之見,破常行之法與否而已。此事時之急也,故述斯議焉。

作者簡介

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2]後,熙寧二年(1079)先後在齊、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頗有政聲。元豐四年,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曾鞏的散文創作成就很高,《唐論》是代表作,可與歐陽修的《朋黨論》媲美。著名有《墨池記》、《越州趙公救災記》、《寄歐陽舍人書》和《福州上執政書》。曾鞏也擅長寫詩,有四百餘首傳世。曾鞏培養了一批名儒,陳師道王無咎曾肇和曾布受業於他。

鑑賞

作者呈上這篇《救災議》心情是急切的,但出發點是憂國憂民,所以顯得坦誠,懇切。

文章論點明確事實充分,洋溢着作者憂國憂民的政治抱負和遠見卓識,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精明的識見與才幹。

散文成就

曾鞏文章的特色體現有長於記敘、不多寫景,例如《醒心亭記》、《游山記》等。但也有極刻畫之工,如《道山亭記》。《墨池記》和《越州趙公救災記》熔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深刻有力,通情達理。他的書、序和銘也是很好的散文。當西崑體盛行時,他和歐陽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風,專趨平易自然。

他的議論性散文特點是:剖析微言,闡明疑義,卓然自立,分析辨難,不露鋒芒。《唐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戰國策目錄序》論辯人理,氣勢磅礴,極為時人所推崇。

他的記敘性散文特點是:記事翔實而有情致,論理切題而又生動。《寄歐陽舍人書》和《上福州執政書》歷來被譽為書簡範文。敘事委婉深沉,語言簡潔凝練,結構十分嚴謹。

視頻

救災議 相關視頻

百家講壇:風雲唐太宗(上部)太宗的鏡子
南豐儒文—曾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