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教宗聖比約五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教宗
教宗聖比約五世
St.Pius V
羅馬主教
來自 新浪博客 的圖片
當選 1518年
就任 1528年
卸任 1566年(在位6年115天)
前任 比約四世 (Pius IV 1559~1565)
繼任 教宗西斯督五世(Sixtus V 1585~1590)
個人資料
本名 安東尼奧·吉斯萊厄里Antonio Ghislieri
出生 1504年1月17日
米蘭公國博斯科(Bosco)
逝世 1572年5月1日
意大利羅馬
參見其他以比約五世為名的教宗

教宗聖比約五世(St.Linus;1504年-1月-17日),米蘭公國博斯科(Bosco)人,1566年1月7日當選羅馬主教(教宗),至1572年5月1日為止。[1] 一、聖比約五世教宗的譯名

聖比約五世(St.Pius V),又譯聖庇護五世、聖碧岳五世、聖派厄斯五世等。

二、聖比約五世教宗的簡介

聖比約五世教宗是米蘭公國博斯科(Bosco)人,公元1504年1月17日出生,意大利籍教宗,原名安東尼奧·吉斯萊厄里(Antonio Ghislieri 《聖人傳記》譯祁連利),出身貧寒,幼年牧羊,公元1518年十四歲的他加入多明我會為修士,公元1528年晉鐸。後來長期在異端裁判所任職。公元1565年12月9日比約四世 (Pius IV 1559~1565)教宗逝世,翌年1月7日吉斯萊厄里被主張嚴肅宗教紀律的眾樞機主教推選為教宗,稱比約五世,是天主教歷史上的第二二五任教宗。任內積極貫徹特倫托會議精神。

公元1570年提升費利斯·佩雷蒂(Felice Peretti 1520~1590)為樞機主教,日後是第二二七任教宗西斯督五世(Sixtus V 1585~1590)。

公元1572年5月1日在羅馬逝世,遺體安葬在聖母大殿內。

三、歷史資料

按《EB》記述:吉斯萊厄里年輕時任異端裁判所法官,但他的做法過分,引起主教官員和同事的反對因而被撤職。之後羅馬異端裁判所大法官吉安·皮埃德羅·卡拉法(Gian Pietro Carafa 1476~1559)頗為賞識他,派他去倫巴第執行任務。公元1551年任命他為羅馬異端裁判所代理大法官。

卡拉法後來登位為教宗(稱保祿四世Paul IV 1555~1559)後,於公元1556年9月4日任命吉斯萊厄里為皮內和蘇特里主教。1557年提升他為樞機主教。1558年任他為羅馬異端裁判所大法官。

在繼任教宗比約四世在位時期,吉斯萊厄里仍任異端裁判所大法官。比約四世死後,他被推選為教宗。

羅馬饑荒期間,聖比約五世教宗從法國和西西里運輸大批糧食免費散發給貧民,是他們度過難關。

四、整頓教會

聖比約五世教宗登位後第一道諭令,就以大刀闊斧的精神清除教會內各種積弊,嚴格執行教會紀律,關注一般信徒的道德生活。

據《EB》介紹:聖比約登位後就多方着手整頓教會,限制贖罪卷的發行,禁止縮小修士發願範圍,全面改革補贖制度。

他反對任用親族,雖曾任命侄子為樞機主教,但不授予權勢,本族其他人一律不許附他之勢。

依《歷代教宗簡史》記載:聖比約五世登位之初就努力實施大公會議決議,強調主教該常駐教區。公元1566年刊出《羅馬要理》,修訂《誦讀日課》,1570年出版《羅馬彌撒經書》,延用四百年,直到1970年被教宗保祿六世(Paul VI 1963~1978)重新修訂為止。

公元1567年宣布聖多瑪斯·阿奎那(St.Thomas Aquinas 1225~1274)為教會聖師,肯定聖多瑪斯著作的的正統神學地位。

公元1568年成立特別樞機委員會,負責德國教務問題。

公元1571年廢除不合時代的謙遜會(Humiliati)。

任內選拔了314位出類拔萃的人才擔任主教,校訂出版完整版的《聖多瑪斯全集》(Aquinas opera omnia)。

五、猶太人問題

有關對待猶太人的問題,教宗保祿四世(Paul IV 1555~1559)已有措施,聖比約五世則繼續加強。按《EB》記述:公元1569年他將猶太人驅出教廷領地,只許他們在羅馬和安科納兩地屈辱經商。

六、鎮壓異端

依照《EB》的描述:聖比約五世對異端裁判所加強了控制和對異端人士的鎮壓,一度鬆弛的酷法重予執行,特別對知識界最嚴酷,因認為知識界最易接受新教思想。

公元1571年在異端裁判所之外增設教廷機構,負責頒布禁書目錄,於是大批出版商逃往瑞士和德國。

七、政治衝突

據《EB》描述;聖比約五世鼓勵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Philip II 1527~1598 國王1556起)大肆暴虐,強迫荷蘭人信奉天主教,並出兵法蘭西,支持王后凱瑟琳(Catherine de Médicis 1519~1589)鎮壓新教胡格諾派;譴責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Rudolf II 1552~1612)寬容新教。

公元1570年2月25日聖比約五世通過《尊高的即位》敕令,宣布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 1533~1603 國王1558起)非法篡位,並開除她的教籍,但聖比約五世並無執行制裁的實權,處罰不但不能挽回大局,反而將英國再度送入新教的懷抱。

聖比約五世不僅受到英格蘭的反對,而且還使西班牙、法蘭西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為自己的敵人。

八、勒班陀戰役

自十六世紀開始土耳其對西方世界的威脅,捲土重來,且日益嚴重。於是聖比約五世派喬瓦尼·巴蒂斯塔·卡斯塔納(Giovanni Battista Castagna 1521~1590 日後是教宗烏爾巴諾七世 Urban VII 1590)主教奔跑聯絡,終於在1571年5月20日與信仰基督的西班牙王國、威尼斯共和國、薩伏依公國、熱那亞共和國及馬耳他騎士團等組成神聖聯盟(Holy League)。

公元1571年10月7日與土耳其軍在勒班陀海大戰,取得大勝,史稱勒班陀戰役(Battle of Lepanto)。從此奧斯曼帝國在地中海失去海上霸權。這場戰爭解救了西歐的命運,也使教宗聖比約五世的聲望提高。

聖比約五世認為這場戰爭的勝利應歸功於聖母,因戰前他不斷念玫瑰經並呼籲信眾念合念祈禱。為感謝聖母他將「進教之佑」加入聖母德敘禱文,並規定10月7日為勝利之母瞻禮,繼任教宗額我略十三世(Gregory XIII 1572~1585)改為玫瑰之母瞻禮。

九、宣福宣聖

聖比約五世教宗死後24年,聖殿騎士團團長安東尼·克勞奇(Antonin Cloche 1628~1720 團長1686起)於公元1596年開始了籌備聖比約五世的宣聖工作。在他的努力下,1672教宗格肋孟十世(Clement X 1670~1676)為比約五世宣福,1712年5月24日教宗格肋孟十一世(Clement XI 1700~1721)為其宣聖。每年4月30日紀念聖比約五世教宗。

十、在位時間

聖比約五世教宗於公元1566年1月7日至1572年5月1日在位,任期六年多,為教會作出積極貢獻。

十一、重大事件

1、嚴格執行特倫托決議,革新教會,整頓紀律。

2、完善牧靈方案,編訂牧靈書籍,《羅馬教理》、《誦讀日課》等。

3、反對任用親屬,大批任用出色人才擔任主教。

4、公元1567年10月1日,頒布《在一切困苦中》詔書:譴責彌額爾·白雲(Michel De Bay 1513~1589)等在人性與恩寵方面的謬論(DS 1901~1980).

5、公元1567年宣布聖多瑪斯·阿奎那為教會聖師。之後將其著作校對後出版。

6、公元1569年驅逐猶太人。

7、公元1570年2月25日絕罰伊麗莎白一世。

8、公元1570年出版《羅馬彌撒經書》。

9、公元1570年提升佩雷蒂為樞機主教,是之後的西斯督五世(Sixtus V 1585~1590)。教宗

10、公元1571年,在異端裁判所外,增設教廷機構。

11、公元1571年1月28日,頒布《在此為我們》典章:論交換貿易事(DS 1981~1982)。

12、公元1571年8月2日,頒布《羅馬教宗的》典章:論保祿特准(DS 1983)。

13、公元1571年10月7日,發動十字軍東征土耳其獲勝。

參考文獻

  1. Pontiffs. Holy See. [2019-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9)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