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敦煌玉女泉的傳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玉女泉

來自網絡的圖片

敦煌玉女泉的傳說「玉女泉」——對古代民俗和民間信仰的記錄和保存。晚唐五代時期敦煌民間還流傳着帶有神異色彩的玉女泉傳說,這一傳說的出現和流傳與當時的社會民間習俗以及時代背景等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1]

玉女泉傳說主要保存在敦煌地理文書中,《沙州城土境》曰:「玉女泉,州西北一百八十五里。」指出了玉女泉的具體位置;《沙州圖經》記載的玉女泉傳說較為簡略:「玉女泉,縣西北七十里,蛟龍曾沉此也。

唐貞觀刺史張孝嵩(《敦煌錄》為張孝嵩,《瓜州兩郡史事編年並序》作張嵩,本文統一作張孝嵩)鑄鐵潛之龍口,逸出於腸,子祚。今長安有龍舌,代見存,今有千稱宮在言。」對玉女泉傳說完整描述的敦煌文書是《敦煌錄》和《瓜州兩郡史事編年並序》,其中的記述除突現張孝嵩斬龍的英勇與足智多謀外,更有敦煌民眾每年以童男童女祭享玉女神的情節。

玉女泉傳說中反覆出現的對玉女神祭享情節的描述,則是漢唐時期盛行於敦煌地區的水神信仰和民間習俗的反映。一般來說,信仰觀念與民間傳說總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民間信仰常常通過改編、搭載或借用等方式影響傳說故事的生成與發展,使傳說更具有哲理性,更顯教化功能;而最接地氣、通俗流行的民間傳說故事,在流傳過程中也會廣泛傳播着各種民間信仰和觀念教義,潛移默化着受眾的思想意識,進而擴大民間信仰的社會影響。

玉女泉傳說中,《敦煌錄》和《瓜州兩郡史事編年並序》中「每歲此郡率童男童女各一人充祭湫神,年則順成,不爾損苗。」「每年各索童男童女二人祭享」以及《敦煌古蹟二十詠·玉女泉詠》中「用人祭淫水,黍稷信非馨」等的記載就是敦煌民眾對水神玉女的祭祀,反映了敦煌民間濃厚的水神信仰,是廣大民眾長期以來所形成的集體思維意識的反映。

敦煌雖然乾旱少雨,但頻繁暴發的山洪帶給敦煌民眾的深重災難又使他們對水心存敬畏之心,從玉女泉傳說中當地百姓每年祭祀玉女神以及刺史張孝嵩斬龍兩件事的記述,就可以看出人們對於帶來災害的自然神的矛盾態度:一方面懷着虔誠而又敬畏的心情來祭祀以祈求一年的安順;另一方面又希望出現一位神通廣大的英雄替他們剷除禍患,解救他們於水火之中。

敦煌文化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民間傳說作為一種歷史遺存,每一個古老的傳說都承載着歷史的印記,具有大量的文化內涵。貳師泉、龍勒泉、龍堆泉、玉女泉等無不是古老敦煌歷史文化的承載,透過這些美麗的傳說故事,我們仿佛看到了漢唐時期處在乾旱缺水的地理環境中的敦煌人民在抗敵英雄的率領下抵禦外族侵略、保衛家園的信心和決心,以及在地方官的帶領下與自然災害抗爭的頑強鬥爭精神。這些被勤勞智慧的敦煌人民編織成的一個個美麗的傳說故事,一代代流傳至今,成為了古老敦煌歷史文明的文化記憶。[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