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符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數學符號 | |
---|---|
數學符號,數學符號的發明和使用比數字晚,但是數量多得多。現在常用的有200多個,初中階段 經常使用的就有至少20多個。它們都有一段有趣的經歷。[1]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數學符號 [2]
通用 「+」號
「+」號 拉丁文「et」
圓周率 π
自然對數底 e
負號 -
簡介
π數學符號的發明和使用比數字晚,但是數量多得多。現在常用的有200多個,初中數學書里就不下20多種。它們都有一段有趣的經歷。
概述
數學符號有很多,主要常用的是以下五個類型,在此列舉幾個:
常用符號 + - × ÷ ±
括號 () [ ] { }
幾何符號 ∽ ≌ π ⊥ ∥
表示大小關係的符號
= > < ≥ ≤ ≈ ≠ ≮≯
其他符號 √ |a| ∞ ≡ x ² ∠ sin ton tan ∵∴ !
應用數學符號
CRng 交換環範疇
R-mod 環R的左模範疇
Field 域範疇
Poset 偏序集範疇
來歷
加號,減號
「+」號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變而來的。十六世紀,意大利科學家塔塔里亞用意大利文「plu」(加的意思)的第一個字母表示加,草為「μ」最後都變成了「+」號。「-」號是從拉丁文「minus」(「減」的意思)演變來的,簡寫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
也有人說,賣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賣了多少。以後,當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時候,就在「-」上加一豎,意思是把原線條勾銷,這樣就成了個「+」號。
到了十五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美正式確定:「+」用作加號,「-」用作減號。
乘號,除號
乘號曾經用過十幾種,現在通用兩種。一個是「×」,最早是英國數學家奧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個是「·」,最早是英國數學家赫銳奧特首創的。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認為:「×」號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對,而贊成用「·」號。他自己還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這個符號現在應用到集合論中去。
到了十八世紀,美國數學家歐德萊確定,把「×」作為乘號。他認為「×」是「+」斜起來寫,是另一種表示增加的符號。
「÷」最初作為減號,在歐洲大陸長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國數學家奧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線)表示除。後來瑞士數學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數學》里,才根據群眾創造,正式將「÷」作為除號。
平方根號曾經用拉丁文「Radix」(根)的首尾兩個字母合併起來表示,十七世紀初葉,法國數學家笛卡兒在他的《幾何學》中,第一次用「√」表示根號。「√」是由拉丁字線「r」變,「——」是括線。
等於號,不等於號
十六世紀法國數學家維葉特用「=」表示兩個量的差別。可是英國牛津大學數學、修辭學教授列考爾德覺得:用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來表示兩數相等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於是等於符號「=」就從1540年開始使用起來。
1591年,法國數學家韋達在菱形中大量使用這個符號,才逐漸為人們接受。十七世紀德國萊布尼茨廣泛使用了「=」號,他還在幾何學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於號「>」和小於號「<」,是1631年英國著名代數學家赫銳奧特創用。至於「≯」、「≮」、「≠」這三個符號的出現,是很晚很晚的事了。
括號
大括號「{}」和中括號「[]」是代數創始人之一魏治德創造的。此外,還有小括號()。在數學運算中,常秉着先算小括號,再算中括號,最後算大括號的原則。
其他
任意號來源於英語中的any一詞,因為小寫和大寫均容易造成混淆,故將其單詞首字母大寫後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