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敲海蠣(外二篇)(娟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敲海蠣(外二篇)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敲海蠣(外二篇)》中國當代作家娟子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敲海蠣(外二篇)

在海邊生活了很多年,總是記不住潮汐的規律,只記得海邊人常說的一些潮水歌。比如「初一十五潮,天亮黑遙遙」。我知道,每到農曆的初一或十五,海水退潮最遠、時間最長,人們紛紛去潮頭邊的礁石上敲海蠣。

我們居住的陳陶,離海很近,幾步地。那時的海和天空一樣蔚藍,一樣純淨。海水退潮時,海邊露出一大片灘涂和礁石,每月初一十五前後那幾天,人們提着小桶小盆,帶着用鋼條或粗鐵絲砸平,安上木頭把手的蠣刀、用短木棍鑲上尖嘴鈎的蠣撬、化纖袋、塑料桶,或成群結夥,或單獨行動,趕海敲海蠣、打蠣殼。

海邊幾乎每一塊岩石上都能發現緊緊依附在上面的蠣殼。它們收斂着,潛藏着,儘量不引起人的注意,努力把柔嫩的身體藏進堅硬的殼裡,那殼也不是光彩照人的顏色,黑乎乎髒兮兮,疙疙瘩瘩的,乍看像一塊塊醜陋的小石頭,但仍舊逃不脫被發現、被剝離、被吞噬的命運。剜海蠣肉時,用左手捏緊海蠣殼,右手緊握蠣刀,從殼的邊緣輕輕刨扎進去,稍一用力殼就被掀開了。一隻只帶着青花瓷一樣色彩的不規則「小碟子」里盛着一汪汪青雲似的海蠣肉,用手輕輕一帶,將海蠣柔軟的肉連同汁液從殼子裡挖出來,放在早已準備好的小桶里。蠣殼很鋒利,稍不小心,手腳便會被劃破,一下子鮮血直流。萬一碰到這種情況,打一個海蠣迅速貼在傷口處,血會立即止住,它是天然創可貼。

打蠣殼是個費力氣的活兒,躬身彎腰立在或大或小的礁石上,對準礁石上叢生的海蠣殼,一手抓牢,一手握緊蠣撬,找一個合適的着力點,貼近礁石表面用力地從根處往下剜,一插一撬,蠣殼就離開了依附的石塊,紛紛落下。打回家的蠣殼要及時剝,不然溫度高的話,過三五天就要變質。

一般在打回蠣殼的當晚,吃完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剝海蠣,一邊可有可無地說着話。蠣殼中偶爾夾雜着一個半個鮮活的海星、海蟹、海螺,稀有而漂亮,為枯燥的勞作增添小小的興致。母親們會講一些小時候受苦挨餓的故事,講海邊曾經發生的往事,也講小白龍探母、楊三姐告狀等民間故事。這種時候,是一家人溝通的最佳時機,縷縷親情的溫馨在屋裡蕩漾。也是在這種時候,父母無意中教會孩子如何面對生活,怎樣做人立世,慢慢形成三觀雛形。

在海邊人的心目中,海蠣是首選的絕佳美食。它的學名牡蠣,具有強身壯體與滋陰壯陽的多種藥補功能。經常食用,不僅能保證人體足夠的鈣質和鋅,還能美容護膚,讓人氣色滋潤,精力旺盛,血源充沛。

海蠣的吃法難以計數。最簡單的吃法是用少量食鹽將海蠣剔洗乾淨後,切些蔥花薑末,用瓷碗直接將海蠣放入清水鍋里蒸,水開幾番,清純的海蠣體香奪鍋而出,那藍色的湯水,甜美的鮮味,讓你味蕾大開,百吃不厭。還有海蠣豆腐、海蠣抱蛋、海蠣蘿蔔絲餅、海蠣粉絲、海蠣餛飩、海蠣麵條等等,不一而足。我們最喜歡也是最原始的吃法是,從海邊打到蠣殼後,就地找些沙灘頭的枯柴,架起柴火,不僅不須撬開海蠣殼,連它的身子也不用洗,直接將它放到火堆中燒烤。隨着火堆里噼噼啪啪炸響,鮮香撲鼻而來。原汁原味地吸溜進嘴裡,能鮮掉舌頭。

早年,海邊人吃不完的海蠣子,會拿到市場上去賣,以貼補家用。賣不完,就將它們洗淨,水煮,開後撈出放在竹篩上晾曬,曬成蠣干炒蔬菜時做鮮頭提鮮。隨着海水養殖業的發展,家鄉漁村大力發展海水養殖,註冊品牌,打破傳統的「坐地銷售」模式,積極納入電商微商平台,不起眼的「海蠣子」遠銷國內外,成了漁民轉產致富的法寶。

[1]

作者簡介

娟子,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