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文焱華

[1]

文焱華,(1951年– ),出生于衡東三樟鎮五代廚師世家,在省高級商業技術學校結業,師從其父文光榮,也是衡山太平洋主廚范正秋的得意門生,目前乃衡東縣烹飪界頗具盛名的土菜大師。1986年至1989年派駐國外扎伊爾(現剛果金)大使館主廚,所烹調出的「無黃蛋」、秘制湯圓、木薯粉麵塑花鳥深得外國總統及隨從稱讚,並把衡東煙熏臘菜介紹給國外同行。2010年定為衡陽市級非遺項目傳承人,同年榮獲湖南餐飲五十年終身成就獎[1]

文家祖上多廚師,做衡東土菜的手藝代代相傳,文焱華的父親文光雲,16歲時就已經成為做衡東土菜的好手。20世紀50年代末,文光雲在衡東三樟鄉臨街的祖屋裡,擺上幾張桌子,十幾張條凳,開起了「文家館」。1951年出生的文焱華,作為文家長子,8歲時就在店裡幫忙。

文焱華的父親中等個頭,雖然算是老廚師,但身材瘦削,他平時喜歡跟人說話,會講故事和笑話。三國、隋唐、封神榜,段子一個說得比一個溜。

文焱華上初中時,父親對他更加嚴格。除了外出上學,其餘時間,必須在其視線範圍內,不能亂跑。父親在廚房做菜時,文焱華站在旁邊幫廚。每一道菜的做法,從食材的選取、加工,到搭配、調味,再到掌握生炒的火候,都要記牢。文焱華認為,湘菜博採眾長,分支菜系各有特色,但衡東土菜的生炒技術卻很獨到。要了解食材的使用部位、搭配、用量,一個廚師,對待每一塊豬肚的態度都是不一樣的。

父親通過言傳身教,把知道的衡東土菜,一五一十全教給了文焱華。文高中肄業時,已經學成出師,那年他16歲。

1976年,25歲的文焱華進入衡東大飯店工作,它是當時衡山地區最大的一家飯店。20世紀70年代末,衡東縣在衡東大飯店召開縣、區、分縣、大隊、村五級幹部會議,到會人員有一千多人。擔任飯店廚師長的文焱華為此犯了難:「怎麼又快又好地弄好這麼多人的飯菜?」

文焱華找來了4口大鐵鍋,它們的個頭「比現在酒店的大圓桌還大」。他用一口鐵鍋炒菜,鐵鍬當作鍋鏟,一菜一鍋,愣是炒出了一千個人吃的「八大碗」。同時,他把另外三個鐵鍋,每個鍋內先放100斤米,加水煮開,再把米從鍋里撈出來,擱在蒸缽里蒸熟。這樣一來,煮出來的飯,又香又軟,而且很快捷。

1986年,文焱華被選派到中國駐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大使館擔任廚師。「到扎伊爾(剛果(金))做的第一頓飯,我就用他們當地的木薯粉,捏了許多動物、植物、熱帶水果的模樣。他們的外交官很吃驚:木薯粉居然可以這樣吃?」

文焱華認為,衡東土菜的精髓,在於辣的運用。衡東土菜講究鮮、辣,而新鮮辣椒、干辣椒、卜辣椒、辣椒醬等的調味各有特色。因為非洲辣椒是甜椒,文焱華就在大使館邊找一塊空地,種起了辣椒。「當時身邊只帶了山西線椒的種子,種了幾十棵」。線椒收穫的時候,文焱華用它們和非洲鯽魚做了一道魚湯。

1989年文焱華回國後,加入了湖南省烹飪協會,並輾轉參加各類廚師培訓,吸取經驗。2004年,衡東縣第一屆土菜節籌備時,文焱華與其他土菜大師一起,分散到衡東各鄉鎮,收集總結了200餘道民間的土菜。

四十多年來,他手把手教過的徒弟,不下百人,他們多數是衡東人,其中又以三樟鄉、石灣鎮、新塘鎮三地居多,他說「只有衡東人才做得出衡東土菜獨有的辣」。 衡東土菜發端於民間餐桌,成長於交通驛路,提升於餐飲酒店。外交部曾經在衡東選拔一批廚師,在駐外使館中為世界友人服務。這一路走來,有傳承,也有創新。一代代土菜名廚,有力地推波助瀾。

目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