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時期哲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文藝復興時期哲學
|
|
|
歐洲從中世紀封建社會向近代資本主義社會轉變時期的哲學,主要包括人文主義思想和自然哲學。所謂文藝復興,系指對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復興,實際是歐洲新興市民階級通過復興古典文化的形式,在意識形態領域內發動的一場波瀾壯闊的反封建運動。它醞釀於14世紀,15~16世紀達到高潮。
歷史背景
生產力的發展
13世紀後期,歐洲封建社會的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在農業和手工業部門,水力錘、熔鐵爐、紡車、改良水車和風車得到了廣泛使用。中國發明的火藥、指南針和印刷術也被普遍採用。美洲的發現,新航路的開闢,使航海業和殖民貿易空前高漲。社會勞動分工日益擴大,手工業與農業以及手工業內部的各個行業不斷分化,城市經濟日趨繁榮。在生產力提高的基礎上,生產關係發生了變革,封建行會和封建莊園趨於解體,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開始形成。在階級結構上,除了原有的封建主和農民之外,又產生了包括商人、企業主的新興市民階級和依靠出賣勞動力維持生活的早期無產者。
對封建主義的衝擊
經濟基礎的變革猛烈地衝擊着封建主義的上層建築。新興市民階級作為封建社會內部新生產方式的代表者,力圖突破封建統治者和教會的思想禁錮,批判封建主義的神學世界觀,倡導資產階級的人生哲學和自然哲學,主張傳播科學知識,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鳴鑼開道。同時,隨着封建社會內部階級矛盾的不斷激化,農民和城市工人、貧民的反封建起義此伏彼起,支持和推動了新興市民階級的反封建鬥爭。這樣,包括人文主義和自然哲學在內的反封建新思潮便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
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新興市民階級的一種社會思潮。在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教會壟斷了文化教育。12世紀以前,培養僧侶的修道院是學校教育的唯一形式,神學是唯一的學科。12世紀後,由於政治經濟條件的變化,出現了非教會的世俗學校和教授語言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知識的「人文學科」,同「神學」相區別、相對立。所以,人們把14~16世紀歐洲的世俗文化以及其中所貫徹的反封建反神學的新社會思潮稱為人文主義。就其主流來說,人文主義代表了新興市民階級的利益。它宣揚以人為本,讚美人的力量,謳歌世俗生活,鼓吹個性解放,實質上它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最初表現形式。
起源及代表人物
人文主義發源於14世紀的意大利,繼而傳播到整個歐洲,形成宏大的文化思想運動,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F.佩脫拉克、G.薄伽丘(1313~1375)、L.瓦拉(1407~1457)、M.費奇諾(1433~1499)、P.彭波那齊,荷蘭的D.愛拉斯謨,法國的M.Ede蒙台涅等。
思想核心
人文主義的思想核心是用人性反對神性,用人權反對神權。人文主義者推崇人的價值和人的尊嚴,對神權政治和神學權威進行了無情的鞭撻;他們宣稱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塵世歡樂的生活,反對基督教的原罪說、禁欲主義和來世永生的說教。佩脫拉克號召人們把目光由神轉向人自身;薄伽丘對教皇濫用權力提出了大膽的譴責,揭露了僧侶的無知、虛偽和腐敗,認為人生的全部目的就是幸福,追求幸福是人的權利;愛拉斯謨辛辣地嘲諷了教會的愚蠢,指出神學所說的惡行恰恰是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行為;蒙台涅認為,對現實利益的追求是人的自然欲望。人文主義的這些思想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封建束縛和發展資本主義的願望,具有反封建反神學的進步意義。但是這種從所謂共同的人類本性出發的抽象人性論,掩蓋了資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矛盾,帶有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局限性。
研究對象
研究希臘羅馬古典文化,是人文主義者藉以表達自己的理想和要求的重要手段,許多人文主義者通過搜集、翻譯、整理、注釋和評論古代文獻,對希臘羅馬古典文化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提出了與封建神學思想體系相對立的新見解、新觀念。他們研究了亞里士多德、柏拉圖、伊壁鳩魯(見伊壁鳩魯和伊壁鳩魯學派)、盧克萊修等人的哲學,反對封建神學家對亞里士多德學說的歪曲與神化,批判經院哲學的獨斷論,主張面向自然、解釋自然。有的人如瓦拉,否認亞里士多德學說的權威性,否認經院哲學的煩瑣思辨;有的人如費奇諾,領導了研究柏拉圖的學院,以復興柏拉圖學說的形式來貶低亞里士多德學說的地位;還有的人如蒙台涅,以古代懷疑論和原子唯物論為武器,抨擊以絕對真理自居的經院哲學,認為只有研究自然規律才能得到知識。
自然哲學
起源及代表人物
伴隨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這一時期還出現了自然哲學學說,它把自然事物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竭力對剛剛萌發出來的新興自然科學成果從總體上作出理論概括與說明。其代表人物是德國人庫薩的尼古拉、意大利人達?芬奇、B.特萊西奧、G.布魯諾、T.康帕內拉(1568~1639)等。
思想特點一
他們的特點是:①肯定物質世界的客觀實在性。自然哲學家們駁斥了超自然神的宗教觀念,批判了亞里士多德主義抬高形式、貶低質料、斷言物質消極被動的理論。特萊西奧認為物質是一切事物的基礎,物質是永恆的,它既不產生也不消滅。布魯諾指出,物質實體是萬物的本原、萬物的原因,紛繁多樣的自然事物都不過是變易着的物質的現象。自然哲學家們在闡發上述學說時,還表現出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他們拋棄了第一推動者的舊觀念,倡導物質自動說,拒絕二重世界的神學說教,斷定宇宙在時間和空間上是無限的。他們還力圖用對立統一和相互聯繫的觀點來說明事物,庫薩的尼古拉提出了對立面一致的思想,布魯諾更詳盡地論述了事物的對立統一,認為要認識自然的最大秘密,就要研究和觀察事物的矛盾和對立。
思想特點二
② 否定非物質的靈魂實體,確認認識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堅信世界的可知性。許多自然哲學家斷定靈魂不能脫離肉體而存在,理性或靈魂是自然的產物,肯定認識的對象是自然,認為認識自然就是探索自然的統一性和因果必然性。他們對認識的起源與發展、感覺和理性在認識中的作用也進行了考察,認為認識開始於感官經驗。他們還進一步探討了認識的發展過程,庫薩的尼古拉和布魯諾把認識分為感性、理智、心智等幾個不同的階段。對於感覺在認識中的作用,自然哲學家表現出兩種傾向,一種以布魯諾為代表,抬高理性思維,而比較輕視感覺經驗;另一種以特萊西奧和康帕內拉為代表,重視感覺經驗,強調用實驗的方法研究自然界。這表明歐洲近代唯理論與經驗論的分野在此時已初見端倪。
但是,這個時期的自然哲學畢竟帶有脫胎於中世紀封建神學和經院哲學的歷史痕跡。自然哲學家們雖然基本上貫徹了唯物主義原則,但他們的哲學一般以泛神論的形式出現,並包含着神學唯心主義和物活論的成分。在對宇宙起源和物質運動原因的說明上,他們或者把上帝同宇宙、自然等同起來,或者宣稱宇宙起源於上帝,不過上帝又令宇宙獨立自存;他們否認非物質的靈魂實體,卻又斷定在物質自然界內部存在着靈魂,有人甚至提出充塞於物質自然界的所謂宇宙靈魂是物質運動的原因。
社會政治
各種理論的產生
伴隨新興市民階級的反封建運動和勞動群眾的反封建反剝削鬥爭的發展,這個時期還產生了N.馬基雅維利的資產階級政治理論,馬丁·路德、J.加爾文的宗教改革思想,T.閔採爾、T.莫爾和康帕內拉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他們的思想或代表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反封建要求,或表達了勞動人民對一切壓迫剝削制度的反抗,是這個時期新社會思潮的重要組成部分。
馬丁·路德的宗教哲學——「因信稱義」說
(1)馬丁·路德宗教改革運動:
1517年1月30日、「贖罪券」、《九十五條論綱》、驅逐僧侶、搗毀寺院、平民暴動、翻譯《聖經》。
(2)「因信稱義」說:
馬丁·路德通過引用原始基督教的教條「因信稱義」來闡發自己的宗教思想,它意思指人的靈魂得救不在於教會,也不在於「事功」,只在於個人的內心信仰。只有信仰才是獲救的必要條件,「事功」只是信仰的結果。
「因信稱義」說消除了教會的權威,以信仰的方式返回個體性和內在性,也可以說是「人的發現」。
加爾文的宗教哲學——「先定」說
加爾文的宗教改革思想也屬於「因信得救」的主張,但是他用上帝「先定」說深化了這一主張,強調了「因信得救」的宿命論性質。
「先定」說指宇宙中的一切都源於上帝永不更改的安排和命令(「先定」),因此個人得救是上帝預先的揀選,早已註定,個人的功德和教會的存在都不能改變上帝的先定。個人事業的成功只是表明實現了上帝所賦予的先定使命。[1]
參考文獻
- ↑ 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的社會重構 ,搜狐2020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