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葉杓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斑葉杓蘭 |
中文學名 斑葉杓蘭 拉丁學名 Cypripedium margaritaceum Franch. 別稱 蘭花雙葉草、蝴蝶參、對節蘭、雙線二葉蘭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單子葉植物綱 目 微子目 亞科 杓蘭亞科 族 杓蘭族 分布區域 中國四川西南部和雲南西北部 |
斑葉杓蘭(學名:Cypripedium margaritaceum Franch.):植株高約10厘米,地下具較粗壯而短的根狀莖。莖直立,較短,頂端具2枚葉。葉近對生,鋪地;葉片寬卵形至近圓形,上面暗綠色並有黑紫色斑點。花序頂生,具1花;花較美麗,萼片綠黃色有栗色縱條紋,花瓣與唇瓣白色或淡黃色而有紅色或栗紅色斑點與條紋;花瓣斜長圓狀披針形,向前彎曲並圍抱唇瓣,長3-4厘米,寬1.5-2厘米,先端急尖,背面脈上被短毛;唇瓣囊狀,近橢圓形,腹背壓扁。花期5-7月。
生於海拔2500-3600米的草坡上或疏林下。產中國四川西南部和雲南西北部。此花有栽培,具有較高的園藝價值。
信息
種中文名:斑葉杓蘭
種拉丁名:Cypripedium margaritaceum Franch.
科中文名:蘭科
科拉丁名:Orchidaceae
屬中文名:杓蘭屬
屬拉丁名:Cypripedium
國內分布:產四川西南部和雲南西北部。生於海拔2500--3600米的草坡上或疏林下。模式標本采自雲南西北部。
海 拔:2500-3600
命名來源:[Bull.Soc.Philom.Paris 12: 141. 1888]
中國植物志:17:048
最低海拔:2800
生 境:山坡
藥用部位:全草
形態特徵
斑葉杓蘭植株高約10厘米,地下具較粗壯而短的根狀莖。莖直立,較短,通常長2-5厘米,為數枚葉鞘所包,頂端具2枚葉。葉近對生,鋪地;葉片寬卵形至近圓形,長10-15厘米,寬7-13厘米,先端鈍或具短尖頭,上面暗綠色並有黑紫色斑點。
花序頂生,具1花;花序柄長4-5厘米,無毛;花苞片不存在;子房長1-1.5厘米,常多少彎曲,有3棱,棱上疏被短柔毛;花較美麗,萼片綠黃色有栗色縱條紋,花瓣與唇瓣白色或淡黃色而有紅色或栗紅色斑點與條紋;中萼片寬卵形,通常長3-4厘米,寬2.5-3.5厘米,先端鈍或具短尖頭,背面脈上有短毛,邊緣有乳突狀緣毛;合萼片橢圓狀卵形,略短於中萼片,寬2-2.5厘米,先端鈍並有很小的2齒,邊緣亦有乳突狀緣毛。
花瓣斜長圓狀披針形,向前彎曲並圍抱唇瓣,長3-4厘米,寬1.5-2厘米,先端急尖,背面脈上被短毛;唇瓣囊狀,近橢圓形,腹背壓扁,長2.5-3厘米,囊的前方表面有小疣狀突起;退化雄蕊近圓形至近四方形,長約1厘米,上面有乳頭狀突起。花期5-7月。
產地生境
生於海拔2500-3600米的草坡上或疏林下。產中國四川西南部和雲南西北部。模式標本采自雲南西北部。
近種區別
此種長期與麗江杓蘭(C. lichiangense)相混,尤其在干標本中是很難區分的。《中國高等植物圖鑑》中的斑葉杓蘭不僅包括了麗江杓蘭,還包括了毛瓣杓蘭(C.fargesii )。其他書刊也大多存在同樣問題,應予更正。
杓蘭屬介紹
屬中文名:杓蘭屬
屬拼音名:shaolanshu
屬拉丁名:Cypripedium
中國植物志:17:20
描 述:Cypripedium L. 杓蘭屬,蘭科,約40種,分布於北溫帶至喜馬拉雅地區,我國有23種,除南部炎熱地區外,全國均產之。陸生蘭,具根狀莖;葉2至數枚,莖生或少有近基生;花通常單朵或2-3朵,少有更多;中萼片一般寬大,側萼片常合生為一,較少例外;唇瓣囊狀,較大;蕊柱下彎,具2枚側生雄蕊和一個巨大的背生退化雄蕊;柱頭頂生,下彎,柱頭面擴大,稍3裂;花粉不粘合成花粉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