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斑比盜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斑比盜龍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斑比盜龍是生存於7千多萬年前的一種偷蛋龍科偷蛋龍屬近鳥類恐龍動物。

近鳥類是偷蛋龍下目的姊妹分類單元,部分偷蛋龍類(如尾羽龍)具有羽毛。科學研究認為斑比盜龍的骨骼結構與鳥類非常接近,故斑比盜龍被認為是有着羽毛的動物,現今的科研成果已證實了這一點。

斑比盜龍(學名:Bambiraptor)是種類似鳥類的恐龍,生存於7,500萬年前,由堪薩斯大學、耶魯大學及新奧爾良大學的科學家所發現。雖然斑比盜龍標本似乎是幼龍,它站立時不多於0.3米,長0.7米及體重只有2公斤。班比盜龍有可能是蜥鳥盜龍的幼年體,但是無法確定。它的種為費堡氏斑比盜龍(Bambiraptor feinbergi),是因為它小型的身型,而以迪士尼電影中的小鹿斑比為名,種名則是以捐贈出標本的家族姓氏來命名。


簡介

斑比盜龍骨骼於1995年由14歲的化石獵人Wes Linster所發現,他當時是與家人在美國蒙大拿州的冰川國家公園尋找恐龍骨頭。他對《時代》雜誌說他在一座高山上發掘出這些骨頭,並且對他的發現感到驚奇。在這個地方的進一步發掘,挖出接近95%完整的斑比盜龍骨骼。由於斑比盜龍的完整性,使古生物學家能夠研究

它們的骨骸,如同羅塞塔石碑有助於翻譯埃及的象形文字。

耶魯大學古生物學家約翰·奧斯特倫姆(John Ostrom)在1964年發現恐爪龍後,重新提出"鳥類由恐龍演化"的學說。他同意斑比盜龍化石的完整性及無失真性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鳥類與恐龍之間的關係。該標本現時存放於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在首次發表斑比盜龍的會議上,它的模型被塑造成有羽毛的,但是其化石並沒有發現羽毛。這是由於親緣分支分類法認為它屬近鳥類,應該有羽毛的,而及後的發現確認了像斑比盜龍的馳龍科是全身布滿羽毛的。

鳥狀的翅膀,巨大的爪子。一條大尾巴。

評價

德州拉馬爾州立學院的一項研究指出斑比盜龍可能有着可屈曲的前爪,而前肢的活動性則可以達至它的嘴。可見斑比盜龍,就像現今的一些小型哺乳動物,是有能力抓着食物,並以前肢把食物放在口中。

斑比盜龍的腦部比現今鳥類較小。因為它的小腦較大,它比其他馳龍科更靈活及高智慧。有假說認為斑比盜龍是棲於樹上的。在樹上的生活在演化上要求更大的腦部。而另一個假說指它的腦部是為捕獵較靈活的獵物,例如蜥蜴及哺乳動物。以斑比盜龍的體形來說,有着較大的腦部,兩者的比例是已知恐龍中最大的。斑比盜龍具有長臂及發展良好的叉骨。手腕關節與鳥類相似,可以折攏,類似鳥類的折攏雙翼動作。部分骨頭內有空腔,並與肺部相連,類似鳥類。脛骨長,能夠快速奔跑。[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