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斑腰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斑腰燕
斑腰燕[原圖 連結][1]

中文學名:斑腰燕
學名:Hirundo striolata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鳥綱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燕科 Hirundinidae
屬: 金腰燕屬 Cecropis
種: 赤腰燕 C. striolata

斑腰燕

俗 名 : 粗紋燕。花鳦仔(閩南語)[1]

原產地 : 印度尼西亞爪哇。

分布地理 :中國、中南半島、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台灣

中國分布 : 雲南等地,多棲息於與金腰燕相似。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尼西亞爪哇。

亞種

赤腰燕雲南亞種

(學名:Hirundo striolata stanfordi)。分布於緬甸、泰國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緬甸。

赤腰燕指名亞種

(學名:Hirundo striolata striolata)。分布於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台灣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尼西亞爪哇。

物種特徵

體長約20厘米,斑腰燕雌雄羽色相似。[2]

上體

從前額、頭頂、後頸直到背和翅上小覆羽均為藍黑色而具金屬光澤。背部較黑褐、羽基白色,且常顯露於外。腰深栗色具粗著的黑色羽干紋或羽干紋不明顯,下腰栗色較淡。尾上覆羽黑色,尾黑褐色,最外側一對尾羽最長,向內依次逐漸縮短,尾呈深叉狀。飛羽黑褐色,羽軸富有光澤,羽緣綴有乳白色狹邊。眼先黑色,頰、眼後上方和頭側栗色。

下體

白色,頦、喉和上胸微綴棕色具細密的黑色縱紋,下胸和腹淡赭桂色。尾下覆羽基部白色,先端黑褐色,在腰和脅交界處通常有一輝亮黑斑。

棲息環境

喜近耕作區的低地。結小群活動,飛行時振翼較緩慢且比其他燕更喜高空翱翔。

善飛行,飛行迅速敏捷,有時飛得很高,像鷹一樣在空中翱翔,有時又緊貼水面一閃而過,時東時西,忽上忽下,沒有固定飛行方向,有時還不停地發出尖銳而急促的叫聲。活動範圍不大,通常在棲息地2平方公里範圍內活動。有時亦與金腰燕一起活動。[3]


鳴叫聲

清脆婉轉的聲音。

繁殖

繁殖期4-7月。[4]

通常在到達繁殖地後不久即開始繁殖活動,此時雌雄鳥甚為活躍,常成對活動在居民點,時而在空中飛翔,時而棲於房頂或房檐下橫樑上。

營巢

巢大呈葫蘆狀。

經過這種求偶表演後,雌雄燕即開始營巢。杯形巢由泥團黏附於屋檐或懸崖,有管道狀入口。築巢時雌雄親鳥輪流從江河、湖泊、沼澤、水田、池塘等水域岸邊銜取泥、麻、線和枯草莖、草根,再混以唾液,形成小泥丸,然後再用嘴從巢的基部逐漸向上整齊而緊密地堆砌在一起,形成一個非常堅固的外殼。然後用3-5天的時間銜取乾的細草莖和草根,再用唾液將它們粘鋪於巢底,形成一個乾燥而舒適的內墊,最後再墊以柔軟的植物纖維、頭髮和鳥類羽毛。

多數1年繁殖2窩,第一窩通常在4-6月,第二窩多在6-7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