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斷愛近涅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斷愛近涅拿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斷愛近涅拿 是當代作家林清玄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 斷愛近涅拿 [1]

創作年代 現代

作品出處 《鴛鴦香爐》

文學體裁 散文

作者 林清玄

作品原文

斷愛近涅拿

有人說過年是"年關",年紀愈長,愈覺得過年是一個關卡;它仿佛是兩岸峭壁,中間只有一條小小的縫,下面則水流湍急,順着那歲月的河流往前推移,舊的一年就在那湍急的水勢中沒頂了。

每當年節一到,我就會憶起幼年過年的種種情景。幾乎在二十歲以前,每到冬至一過,便懷着亢奮的心情期待過年,好像一棵嫩綠的青草等待着開花,然後是放假了,一顆心野到天邊去,接着是圍爐的溫暖,鞭炮的響亮,厚厚的一疊壓歲錢,和兄弟們吆喝聚賭的喧譁。然而最快樂的是,眼明明的看見自己長大了一歲,那種心情像眼看着自己是就要出巢的乳燕。

過了二十歲以後,過年顯著的不同了。會在圍爐過後的守夜裡,一個人悶悶地飲着燒酒,想起一年來的種種,開始有了人世的挫折,開始面臨情感的變異,開始知道了除去快樂,年間還有憂心。有時看到父母趕在除夕前還到處去張羅過年的花用,或者眼看收成不好,農人們還強笑着準備過一個新年,都使我開始知道年也有難過的時候。

過了二十五,過了三十,年歲真是連再重的壓歲錢也壓不住,過年時節恰正是前塵往事卻上心頭的時節,開始知道了命運,好像命運已經鋪設了許多陷階,我們只是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有許多喜愛的事時機一到必須割捨,有許多痛恨的事也會自然消失,走快走慢都無妨,年還是一個接一個來,生命還是一點一滴的在消失。

有時候我會想,為什麼在二十歲以前那麼期待新的一年到臨,而二十歲以後則憂心着舊的歲月一年年的消失呢?最後我得到一個結論,在冠禮以前,我們是"去日苦短,來日方長"。成年以後則變成"來日方短,去日苦多",這是多麼不一樣的心情呀!

最難消受的還是,不管我的心情如何,掛在牆上的壁鍾總是在除夕夜的十二點猛力地搖着鐘擺,敲出清亮或者低沉的十二個響聲,那樣無情,又那樣絕然,每到過年,我總也想起和鍾臂角力的事,希望讓它向後轉,可是辦不到,於是我醉酒,然後痛下決心:一定要把一年當兩年用,把二十四小時當四十八小時來用。

想起去年的過年,我吃過年夜飯,在書房裡走來走去,想找一本書看,不知道為什麼隨手拿起一本佛經,讀到了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其中有一段講到"渴愛"的,竟與過年的心情冥然相合。它說渴愛有三,一是欲愛,是感官享受的渴求;二是有愛,是生與存的渴求;三是無有愛,是不再存在的渴求。我覺得二十歲以前過年是前兩者,二十歲以後是第三者。

那本佛經里當然也講到"涅盤",它不用吉祥,善良、安全、清淨、皈依、彼岸、和平、寧靜來正面說涅盤,而說了一句"斷愛近涅盤"。這是何等的境界,一個人能隨時隨地斷絕自己的渴愛,絕處逢生,涅盤自然就在眼前,舊年換新恐怕也是一種斷愛吧。

釋迦牟尼說法時,曾舉了一個譬喻來講"斷愛",他說:"有人在旅行時遇到一片大水,這邊岸上充滿危機,水的對岸則安全無險,他想:'此水甚大,此岸危機重重,彼岸則無險,無船可渡,無橋可行,我不免採集草木枝葉,自做一筏,當得安登彼岸。'於是那人採集草木枝葉做了一隻木筏,靠着木筏,他安然抵達對岸,他就想:'此筏對我大有助益,我不妨將它頂在頭上,或負於背上,隨我所之。'"

舉了這個例子以後,釋迦牟尼指出這人的行為是錯誤的,因為他不能斷受,那麼他應該如何處置呢?佛陀說:"應該將筏拖到沙灘,或停泊某處,由它浮着,然後繼續行程,不問何之。因為筏是用來濟渡的,不是用來背負的,世人呀!你們應該明白好的東西尚應捨棄,何況是不好的東西呢?"

由於讀了那本佛經,竟使我今年的整個想法部改變了,也使我在最有限的時間內,因為敢於割捨,而有了一些比較可見的成績,過年何嘗不如此,年好年壞都無所謂,有所謂的是要勇於斷受,使我們有情的命身,在新的起始發散最大的光芒。

涅盤真的不遠,如果能在年節時候,少一點懷念,少一點憶舊,少一點追悔,少一點婆婆媽媽,那麼穿過峭壁、踩過水勢,開闊的天空就在眼前了。

作者簡介

林清玄(1953-),筆名秦情、林漓、大悲等。中國台灣高雄人。畢業於中國台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中國台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誌》主編等職。連續十年被評為中國台灣十大暢銷書作家,是國際華文世界被廣泛閱讀的作家,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散文集有《打開心內的門窗》《蓮花開落》、《冷月鍾笛》、《溫一壺月光下的酒》、《鴛鴦香爐》、《金色印象》、《走向光明的所在》《白雪少年》等。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