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都特·沙克里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斯圖爾特·薩克利夫 Stuart Sutcliffe | |
---|---|
音樂家 | |
出生 |
Stuart Fergusson Victor Sutcliffe 1940年6月23日 22x20px 英國蘇格蘭愛丁堡 |
逝世 |
1962年4月10日 Template:Country data 西德漢堡 | (21歲)
職業 |
|
演奏樂器 | 電貝斯 |
相關團體 | 披頭士樂隊 |
斯圖爾特·弗格森·維克多·薩克利夫(英語:Stuart Fergusson Victor Sutcliffe,1940年6月23日-1962年4月10日)是一位蘇格蘭裔的藝術家和音樂人,以披頭士樂隊的首任貝斯手身份聞名。他是約翰·列儂在利物浦藝術學院 的同學,和他一起想出了樂隊名「Beetles」(甲殼蟲),靈感來源於他們共同喜愛的樂隊——巴迪·霍利的蟋蟀樂隊 。後來列儂把樂隊名改為「the Beatles」(披頭士),來源於詞語「Beat」(節拍)。薩克利夫在隊內時,披頭士是一支五人樂隊,他從而被一些人稱為「披頭士第五人 」。
披頭士樂隊在漢堡演唱期間,他與攝影師阿斯特麗德·基爾赫相遇,隨後與她訂婚。在退出樂隊後,他入讀了漢堡藝術學院(Hamburg College of Art),師從日後成為波普藝術家的愛德華多·包洛奇。薩克利夫主要探索了抽象表現主義相關的風格,畫作受到褒揚。在德國學習期間,薩克利夫開始感到嚴重的頭痛,對光極度敏感。1962年4月初,他在一堂藝術課上頭痛後昏倒,醫生做了各項檢查後無法確定成因。1962年4月10日,他在送往醫院的救護車中去世。日後發布的死因是右半腦的動脈瘤。
早年
薩克利夫的父親查爾斯·薩克利夫(Charles Sutcliffe,1905年–1966年3月18日)是一位高級公務員,在1943年為援助戰時工作搬到利物浦。他隨後繼續任職輪船工程師,因此在兒子的童年時期經常出海。他的母親米麗(Millie)是幼兒學校的老師[1]。薩克利夫有兩個妹妹:波琳(Pauline)和喬伊斯(Joyce)[2][3]:30。
薩克利夫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的辛普森紀念婦產科醫院[4],在全家搬到英格蘭後[5],他在利物浦的阿格伯斯路37號長大(37 Aigburth Drive)[6]。他先後就讀於公園景觀小學(Park View Primary School)、海頓(Huyton,1946–1950)和普利斯科特文理中學 (1950–1956)[7]:105。當父親休假回家時,他常邀請兒子和兒子在藝術學院的同學羅德·穆雷(Rod Murray,也是薩克利夫的室友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喝酒,在兒子的口袋裡塞上十英鎊,然後再消失六個月[7]:105。披頭士的傳記作者菲利普·諾曼 寫到查爾斯·薩克利夫是個毆打妻子的酒鬼,而年幼的薩克利夫目睹了父親的行徑[1]。
薩克利夫在利物浦藝術學院就讀的第一年有一份垃圾收集員的工作,受僱於利物浦市政府。經共同朋友比爾·哈利 的介紹,他與同校的列儂相識。根據列儂的描述,薩克利夫有「非凡的藝術作品集」,是一位有天賦的畫手、學校的明星學生之一[7]:105:107。他幫助列儂提高藝術技巧,在列儂為考試交作品時和他一起學習[3]:31。薩克利夫住在利物浦的珀西路9號(9 Percy Street),與穆雷合租一間公寓。被逐出後,他搬到甘姆比爾台 3號,與藝術課上的競爭對手瑪格麗特·查普曼 合住[8]。公寓坐落在新建成的利物浦座堂對面,在利物浦托克坦斯的破敗地區,房間裡只有電燈泡和角落的一個床墊。列儂在1960年初搬進來與薩克利夫同住[9]:50[10]:63。保羅·麥卡特尼日後承認他對薩克利夫與列儂的關係感到嫉妒,他的位置被薩克利夫取代了[11]。薩克利夫和他的室友們把房間漆成黃色和黑色,女房東對此不讚賞。還有一次,他們為了取暖焚燒了家具[12]。
在喀什巴咖啡館 (業主為皮特·貝斯特的母親蒙娜·貝斯特 )的一次談話中,列儂和麥卡特尼說服了薩克利夫以分期付款的形式從弗蘭克·海塞(Frank Hessey)的樂器店購買一把霍夫納 總統500/5型貝斯[13][14]。薩克利夫此前在音樂方面頗有經驗:他曾是海頓當地的教堂唱詩班成員,他的母親讓他自九歲起開始學鋼琴,他在空軍童子軍團 吹過軍號,他的父親教過他幾個吉他和弦[7]:173[15]。1960年5月,薩克利夫加入了列儂、麥卡特尼和喬治·哈里森的樂隊(當時名為「the Silver Beatles」,銀色披頭士)[16]:212[10]:66。儘管薩克利夫在之前彈奏過原聲吉他,但他的練習時間不夠長,手指沒有起繭,導致它們經常在排練期間起水泡[10]:64。薩克利夫開始擔任起樂隊代理人一職,他在甘姆比爾台的公寓也常被用作排練場地[9]:50。
1960年7月,周日報紙《人物報 》發表了一篇題目為《披頭族恐慌》("The Beatnik Horror")的文章,配圖攝於薩克利夫房間的樓下一層公寓。在照片中,青少年時期的列儂躺在地板上,薩克利夫站的窗戶邊[17]:43。他們經常造訪的藍花楹木俱樂部(Jacaranda Club)的業主阿蘭·威廉姆斯 安排了這張照片的拍攝,威廉姆斯隨後取代薩克利夫成為了樂隊的代理人,為他們預約演唱會[17]:53[9]:53。在蘭肖廳酒吧(Renshaw Hall bar)的一個下午,薩克利夫、列儂和他的女友辛西婭想出了和蟋蟀樂隊相近的名字「Beetles」(甲殼蟲)[7]:175。列儂後來再把名字改為「the Beatles」(披頭士樂隊),因為他覺得這個名字聽上去像法語,類似「Le Beat」或「Beat-less」。
披頭士樂隊和漢堡
薩克利夫的貝斯彈奏停留在基礎水平,主要彈奏和弦的根音[7]:184-185。比爾·哈利——他在藝術學院的朋友及《默西節拍樂 》報紙的創始人和編輯——向薩克利夫表示他應該把精力集中在藝術上而不是音樂上,認為他的才華在視覺藝術領域能發揮得更好[7]:173-174。披頭士的傳記經常把薩克利夫描述為在台上表現得很不自在,常背對觀眾彈奏,但樂隊當時的鼓手貝斯特否認了這一點,回憶薩克利夫是一個脾氣溫厚、在觀眾前有活力的人[18]。為了成為比利·法瑞 的伴奏團隊,披頭士在飛龍俱樂部(Wyvern Club)參加了拉里·派恩斯 的試音,這份工作周薪十英鎊。威廉姆斯在日後聲稱若不是薩克利夫在整個試音過程中背對着派恩斯(威廉姆斯認為原因是他彈得不好),樂隊能成功得到這個機會。但派恩斯後來否認了這一點,表示樂隊沒有固定的鼓手是他當時唯一在意的事[19]。樂隊在漢堡的朋友克勞斯·弗爾曼 認為薩克利夫是一位優秀的貝斯手[20],而研究披頭士歷史的樂評人里奇·安特伯格 把薩克利夫的貝斯彈奏描述為「毫無藝術性的蹬蹬聲」[21]。
在開始穿戴緊身褲和雷朋墨鏡後,薩克利夫更受觀眾喜愛了[9]:65。他最出風頭的時刻是每每演唱《Love Me TenderTemplate:需要消歧义》的時候,他收穫的歡呼比其他披頭士成員都多,這加劇了他和麥卡特尼間的不和。列儂也開始批評薩克利夫,拿他的身高和彈琴技術開玩笑[7]:242。1960年12月5日,哈里森因年齡不夠被德國當局驅逐出境。麥卡特尼和貝斯特隨後也因縱火罪被驅逐,只剩列儂和薩克利夫留在漢堡[10]:93[22]。列儂乘坐火車回家,而薩克利夫因患感冒繼續留在漢堡[7]:230。1961年1月20日,他向女友阿斯特麗德·基爾赫借錢乘飛機回到利物浦。他和其他披頭士成員在同年3月又來到漢堡[7]:242。
1961年7月,薩克利夫決定退出樂隊,轉而從事繪畫事業[23]。在得到研究生獎學金後[3]:31,他進入漢堡藝術學院就讀,導師為包洛奇[9]:65。麥卡特尼在他離隊後轉彈貝斯,借用了他的樂器,直到攢夠了買新貝斯的錢為止。但薩克利夫讓左撇子的麥卡特尼不要倒裝弦的位置,於是麥卡特尼只能把琴倒着彈奏[9]:74-75。
薩克利夫的照片出現在披頭士1967年的專輯《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的封面上(位於最左邊,插畫家奧伯利·比亞茲萊之前)[24]。
阿斯特麗德·基爾赫
基爾赫出生於德國漢堡,在富裕的郊區阿爾托納區由寡居的母親撫養長大[9]:64。她到帝王地下室俱樂部 觀看披頭士演出時與薩克利夫相遇。在為樂隊照相後,基爾赫邀請他們到她母親的房子裡喝茶,讓他們參觀自己的臥室:包括家具都用黑色粉刷,牆上鋪着銀箔,天花板掛着一根大樹枝。不久後,她和薩克利夫開始約會[7]:224。
薩克利夫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說到基爾赫讓他入迷,並向她的德國朋友詢問她喜愛的顏色、電影、書籍和畫家都是哪些。貝斯特說他們戀愛關係的開始「像是那些童話故事一樣」[7]:225。基爾赫與薩克利夫在1960年11月訂婚,根據德國習俗交換了戒指[9]:65。薩克利夫隨後寫信給父母告知訂婚的消息,他們非常吃驚,以為他要放棄自己的藝術生涯了[7]:235。但他告訴基爾赫自己將來想在倫敦或德國做美術老師[25]。在搬進基爾赫家後,薩克利夫常常借穿她的衣服。他穿她的皮褲和皮夾克、無領夾克、過大的襯衫和長圍巾。他還穿着她的一件無翻領的燈芯絨西裝外套上台,使列儂諷刺地問他是否是問他媽媽借的[25]。
繪畫事業
薩克利夫在早年就展現出了藝術天份[7]:105[10]:47。同學海倫·安德森(Helen Anderson)記得他的早期作品非常具有攻擊性,運用黑暗的、情緒化的色彩,不是她料想中這樣一位「安靜的學生」會作的畫[7]:107。從1959年11月到1960年1月,薩克利夫的一副畫作為約翰·摩爾斯展覽的一部分在利物浦沃克美術館展出。在展覽結束後,摩爾斯花費65英鎊買下了這幅畫,這一數目相當於當時普通工人周薪的六到七倍[9]:50。該畫的題目叫《夏日繪畫》(Summer Painting),薩克利夫和另一位藝術生蘇珊·威廉姆斯(Susan Williams)一起出席了慶祝晚宴[26]。穆雷記得這幅畫不是畫在畫布上,而是畫板上,因為尺寸太大不得不切割成兩半然後用鉸鏈連接。穆雷還指出最終只有一半的畫被運到了展覽現場(因為他們中途停留在一個酒吧慶祝),但還是把畫成功賣出,因為摩爾斯是為兒子買的[7]:168。
薩克利夫在利物浦藝術學院申請學習美術教師課程時被拒絕[23],但後來在1961年6月就讀漢堡藝術學院時,他的導師包洛奇日後寫過一份報告,表示薩克利夫是他最好的學生之一[9]:65[27][28]。他寫道:「薩克利夫非常有天賦,有才智。在此期間,他已成為了我最好的學生之一。[5]」
薩克利夫留存的少數作品體現了與美國抽象表現主義運動同時期的英國和歐洲的抽象藝術家對他的影響。他早期的具象作品是對廚房水槽畫派,尤其是約翰·布拉特比 作品的懷舊。到1950年代末期,薩克利夫已開始繪製抽象作品了,包括賣給摩爾斯的《夏日繪畫》[29]。他的作品與約翰·霍伊蘭德(John Hoyland)和尼古拉·德·斯塔埃爾的有相似之處,儘管後兩者的更加抒情化(薩克利夫在1960年春作為披頭士一員到蘇格蘭巡演時用過藝名「斯圖·德·斯塔埃爾」)。他的後期作品常沒有標題,把顏料以德·斯塔埃爾的方式厚塗壓成片狀,並以刮擦或擠壓出的線條元素作為輪廓製造出封閉的空間。《漢堡繪畫2號》(Hamburg Painting no. 2)被沃克美術館購買,是命名為「漢堡」的系列畫作的其中一幅,在畫中平面和色彩製造出氛圍上的能量[30]。沃克美術館藏有薩克利夫的其他兩幅作品,分別是《自畫像》(Self-portrait,木炭畫)和《十字架釘死》(The Crucifixion)[31][32]。列儂日後在肯伍德 家中掛有薩克利夫的幾幅畫,而麥卡特尼在他卡文德什大道(Cavendish Avenue)的家中擺有包洛奇的雕塑作品[9]:170:258。
去世
薩克利夫在德國逗留期間開始感到嚴重的頭痛,對光極其敏感[33]。基爾赫表示,有時頭痛讓他暫時失明[7]:278[10]:110。1962年,薩克利夫在漢堡上藝術課時昏倒。基爾赫的母親讓德國醫生為他做了各項檢查,但頭痛的原因無法確定。醫生們建議他回到英國去設施更好的醫院就診,但薩克利夫被告知自己沒有病,於是再次回到漢堡。住在基爾赫家時,他的情況惡化。1962年4月10日,薩克利夫再次昏倒,被基爾赫送往醫院(她在救護車上陪同),但他在到達醫院前就已去世[10]:110。公布的死因為腦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非中風,更確切的原因是動脈瘤破裂導致「血液進入右腦室使大腦麻痹」[10]:110[7]:305[34]。
1962年4月13日,基爾赫在漢堡機場與披頭士成員見面,告知他們薩克利夫在幾日前去世[22][7]:305。薩克利夫的母親在樂隊經理人布萊恩·愛普斯坦的陪同下飛到漢堡,把兒子的遺體帶回利物浦[25]。薩克利夫的父親當時正出海前往南美洲,三周後才得知這個消息。他到達布宜諾斯艾利斯後,家人安排了一位隨軍牧師告訴他兒子的死訊[35]。基爾赫在男友去世後給他母親寫了一封信,為自己因身體不適無法到利物浦出席葬禮而道歉,表示自己和列儂有多麼想念他:「噢,媽媽,他(列儂)現在心情很糟糕,他無法相信親愛的斯圖爾特再也回不來了。[他]哭得很厲害……約翰對我很好,他說他那麼了解斯圖爾特,那麼愛他,所以他能理解我的感受。[36]」
造成薩克利夫患上動脈瘤的原因無從得知。據信,在1961年1月的一次演唱結束後,他在萊瑟姆廳 外參與鬥毆時造成的頭部受傷是一切的起因。他的頭不是被踢中,就是撞上了一堵磚牆[7]:240。據樂隊前經理人艾倫·威廉姆斯 的敘述,列儂和貝斯特上前幫架,打退薩克利夫的攻擊者後把他拉回安全區域。在打架中,薩克利夫的頭骨受損,列儂的小拇指骨折[7]:884。當時,薩克利夫拒絕接受治療,沒有去塞夫頓綜合醫院(Sefton General Hospital)完成預約的X射線檢查[7]:241。然而,薩克利夫的朋友、《默西節拍樂》編輯比爾·哈利 否認了上述故事。他在《紐約時報》一篇文章的評論區宣稱薩克利夫沒有參與萊瑟姆廳外的打架事件。他說,薩克利夫的母親告訴他,她的兒子從基爾赫住處的閣樓台階上摔下來過。而基爾赫的母親妮爾薩(Neilsa)確認了這一點[37] 。
儘管列儂沒有出席薩克利夫的葬禮,也沒有贈送鮮花,但他的第二任妻子小野洋子回憶列儂經常提及薩克利夫的名字,稱其為「[我的]至交……他世界裡的精神……一種指導力量」[2]:52。
精選集系列
披頭士樂隊的合輯《Anthology 1》於1995年發行,主要收錄了樂隊早年錄製的未發行過的歌曲。《Anthology 1》和《Anthology 3》的專輯封面上都有薩克利夫的圖像,位於右上角。薩克利夫在1960年錄製的三首歌中彈奏貝斯:《Hallelujah, I Love Her So》、《You'll Be Mine》和《Cayenne》[13]。
相關影視和書籍
薩克利夫在1979年的電影《披頭士的誕生 》中由大衛·尼古拉斯·威爾金森(David Nicholas Wilkinson)扮演,他在2000年的電影《在他的生命中:約翰·列儂的故事 》中由李·威廉姆斯 扮演[38]。1994年的電影《披頭歲月》以薩克利夫為故事主人公,把他在披頭士早期生涯中的經歷和導致他退出的一系列因素戲劇化了,在其中美國演員斯蒂芬·多爾夫扮演了他。
有四部已播出的電視紀錄片把薩克利夫的生平作為題材:
- 《午夜天使》(Midnight Angel,1990) 英國格拉納達電視(Granada TV)[39]
- 《展覽》(Exhibition,1991)德國科隆電視[5]
- 《斯圖爾特,他的人生和藝術》(Stuart, His life and Art,2005) 英國BBC電視[5]
- 《斯圖爾特·薩克利夫,被遺忘的披頭士》(Stuart Sutcliffe, The Lost Beatle,2005)英國BBC電視[40]
關於薩克利夫的書籍:
- 《披头岁月,斯图尔特·萨克利夫,被遗忘的披头士》(Backbeat, Stuart Sutcliffe, The Lost Beatle,1994) 作者:Alan Clayson and Pauline Sutcliffe [41]
- 《斯图尔特,斯图尔特·萨克利夫的人生和艺术》(Stuart, The Life and Art of Stuart Sutcliffe,1995) 作者:Pauline Sutcliffe and Kay Williams [42]
- 《披头士的影子,斯图尔特·萨克利夫和他的孤独之心俱乐部》(The Beatles Shadow, Stuart Sutcliffe, & his lonely hearts club,2001) 作者:Pauline Sutcliffe and Douglas Thompson[5]
- 《斯图尔特·萨克利夫:一次回顾》(Stuart Sutcliffe: a retrospective,2008) 作者:Matthew H. Clough and Colin Fallows [43]
- 《Baby's in Black》(Baby's in Black,2010) 作者:Arne Bellstorf[44]
斯圖爾特·薩克利夫基金會出售他的紀念品,包括他作的詩歌、他和列儂學習的和弦及歌詞等[45]。
腳註
- 出處
- ↑ 1.0 1.1 Norman, Philip. Shout!: The Beatles in Their Generation. Fireside Books. 2005: 62. ISBN 978-0-7432-3565-5.
- ↑ 2.0 2.1 Kane, Larry. Lennon Revealed. Running Press. 2007: 52. ISBN 978-0-7624-2966-0.
- ↑ 3.0 3.1 3.2 Sutcliffe, Pauline; Tufnell, Guinevere; Cornish, Ursula. Working with the Dying and Bereaved: Systemic Approaches to Therapeutic Work. Routledge. 1998. ISBN 978-0-415-91993-7.
- ↑ McGinty, Stephen. Stephen McGinty: Scotland meant a lot more to the Beatles than just Mull of Kintyre. The Scotsman (Edinburgh). 2011-08-12 [2015-05-05].
- ↑ 5.0 5.1 5.2 5.3 5.4 About Stuart. Stuart Sutcliffe Estate. [2015-05-05].
- ↑ Pawlowski, Gareth L. How They Became the Beatles. Penguin Books. 1989: 88. ISBN 978-0-525-24823-1.
-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7.21 Spitz, Bob. The Beatles – The Biography.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05. ISBN 978-0-316-80352-6.
- ↑ Painting by Stuart Sutcliffe in his flat. National Museums Liverpool. [2015-05-07].
-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Miles, Barry. Many Years From Now. Vintage-Random House. 1997. ISBN 978-0-7493-8658-0.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Lennon, Cynthia. John. Hodder & Stoughton. 2005. ISBN 978-0-340-89512-2.
- ↑ "The Beatles Anthology" Episode 1 (Documentary TV series (DVD)). 事件發生在 0:27:24. 2003.
- ↑ Norman Allanson. "I heard that Stuart had painted his room". Mersey Beat. [2015-05-07].
- ↑ 13.0 13.1 "The Beatles Anthology" Episode 1 (Documentary TV series (DVD)). 事件發生在 0:28:02. 2003.
- ↑ Sutcliffe's President Bass. Rockmine.com. [2015-05-07].
- ↑ Photo of Sutcliffe in Church Choir. National Museums Liverpool. [2015-03-19].
- ↑ Coleman, Ray. Lennon: The Definitive Biography. Pan Books. 1995. ISBN 978-0-330-34568-2.
- ↑ 17.0 17.1 Ryan, David Stuart. John Lennon's Secret: A Biography. Kozmik Press. 1982. ISBN 978-0-905116-08-2.
- ↑ An Evening With Pete Best, Part I: The Interview. rickresource.com. [2015-03-19].
- ↑ Bill Harry interview. BeatleFolks.com. [2015-03-19].[失效連結]
- ↑ Cole, Steve (director). "Stuart Sutcliffe, The Lost Beatle" (TV Documentory). 2005.
- ↑ Unterberger, Richie. The Unreleased Beatles. Backbeat (UK). 2006: 7. ISBN 9780879308926.
- ↑ 22.0 22.1 The BeatlesTimeline. Beatles.ncf.ca. [2015-03-19].
- ↑ 23.0 23.1 Stuart Sutcliffe is interviewed for a teaching diploma at Liverpool College of Art. Beatlesbible.com. [2015-05-07].
- ↑ Hutchinson, Lydia. The Sgt. Pepper’s Album Cover: Faces in the Crowd. Performingsongwriter.com. 2014-03-29 [2015-05-07].
- ↑ 25.0 25.1 25.2 Beatles' Photographer Astrid Kirchherr Opens Up. NPR.org. 2010-10-19 [2015-05-07].
- ↑ Beatles Browser Four (p4). Bill Harry/Mersey Beat Ltd. [2015-05-07].
- ↑ Hamburg identity card, 1961. National Museums Liverpool. [2015-03-19].
- ↑ Eduardo Paolozzi's Report. National Museums Liverpool. [2015-03-19].
- ↑ Examples of Middle Work. Stuart Sutcliffe Estate. [2015-05-07].
- ↑ 'Hamburg Painting No. 2' 1961. National Museums Liverpool. [201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0).
- ↑ Sutcliffe's self-portrait (in charcoal). National Museums Liverpool. [2015-03-19].
- ↑ "The Crucifixion" by Sutcliffe. National Museums Liverpool. [2015-03-19].
- ↑ Letter from Sefton General Hospital, 8 September 1961. National Museums Liverpool. [2015-05-07].
- ↑ Ingham, Chris. The Rough Guide to the Beatles. Rough Guide, Ltd. ISBN 184836525X.
- ↑ Giuliano, Vrnda; Giuliano, Brenda; Devi. The Lost Lennon Interviews. Adams Media Corporation. 1996: 3. ISBN 9781558506381.
- ↑ Letter from Astrid to Millie, May 1962. National Museums Liverpool. [2015-05-17].
- ↑ Bill Harry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4-01-18. New York Times — Retrieved: 7 September 2011
- ↑ In His Life: The John Lennon Story (2000). Rotten tomatoes. [2015-05-07].
- ↑ Walker, John. (1990). "Stuart Sutcliffe and the film Midnight angel". AND: Journal of Art / artdesigncafe. Retrieved 9 January 2011.
- ↑ Clark, Pete. Stuart Sutcliffe, The Lost Beatle. Evening Standard. [1 Jul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7月16日).
- ↑ Clayson & Sutcliffe 1994.
- ↑ Sutcliffe & Williams 1996.
- ↑ Clough & Fallows 2008.
- ↑ Fitch, Alex. The Resonance FM podcast: Baby's In Black. Self Made Hero. 10 May 2011 [1 July 2011].
- ↑ Artifacts/Memorabilia: Lyrics and chords for a Lennon/Sutcliffe song. Stuart Sutcliffe Estate. [1 Jul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7月4日).
- 參考書目
- Clayson, Alan; Sutcliffe, Pauline. Backbeat: Stuart Sutcliffe – The Lost Beatle. Pan Books. 1994. ISBN 978-0-330-33580-5.
- Clough, Matthew H.; Fallows, Colin. Stuart Sutcliffe: A Retrospective.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1-84631-176-5.
- Coleman, Ray. Lennon: The Definitive Biography. Pan Books. 1995. ISBN 978-0-330-34568-2.
- Giuliano, Geoffrey & Giuliano, Brenda. The Lost Lennon Interviews. Adams Media Corporation. 1996. ISBN 978-1-55850-638-1.
- Kane, Larry. Lennon Revealed. Running Press. 2007. ISBN 978-0-7624-2966-0.
- Lennon, Cynthia. A Twist of Lennon. Avon Books. 1980. ISBN 978-0-380-45450-1.
- Lennon, Cynthia. John. Hodder & Stoughton. 2005. ISBN 978-0-340-89512-2.
- Miles, Barry. Many Years From Now. Vintage-Random House. 1997. ISBN 978-0-7493-8658-0.
- Norman, Philip. John Lennon: The Life. Ecco Press. 2008. ISBN 978-0-06-075402-0.
- Norman, Philip. Shout!: The Beatles in Their Generation. Fireside Books. 2005. ISBN 978-0-7432-3565-5.
- Pawlowski, Gareth L. How They Became the Beatles. Penguin Books. 1989. ISBN 978-0-525-24823-1.
- Ryan, David Stuart. John Lennon's Secret: A Biography. Kozmik Press. 1982. ISBN 978-0-905116-08-2.
- Spitz, Bob. The Beatles – The Biography.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05. ISBN 978-0-316-80352-6.
- Sutcliffe, Pauline; Williams, Kay. Stuart: Life and Art of Stuart Sutcliffe. Genesis Publications. 1996. ISBN 978-0-904351-52-1.
- Sutcliffe, Pauline; Tufnell, Guinevere; Cornish, Ursula. Working with the dying and bereaved: systemic approaches to therapeutic work. Routledge. 1998. ISBN 978-0-415-91993-7.
- Sutcliffe, Pauline & Thomas, Douglas. The Beatles' Shadow: Stuart Sutcliffe & His Lonely Hearts Club. Sidgwick & Jackson. 2001. ISBN 978-0-283-07342-7.
- The Beatles. The Beatles Anthology (DVD). Apple records. 2003. ASIN: B00008GKEG.
- Unterberger, Richie. The Unreleased Beatles. Backbeat (UK). 2006. ISBN 978-0-87930-892-6.
- Woog, Adam. The Beatles. San Diego: Lucent Books. 1998.
- Martin, Marvin. The Beatles. New York: Grolier Publishing. 1996.
- Venzia, Mike. The Beatles. Danbury: Children's Press. 1997.
- Burlingame, Jeff. John Lennon "Imagine". Berkeley Heights: Enslow Publishers. 2011.
- Conord, Bruce. John Lennon.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