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斯普蘭汀烏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斯普蘭汀烏鯊

學名  Etmopterus splendidus

命名者 Bigelow & Schroeder, 1944

英文名 Splendid lanternshark

別名  斯普蘭汀燈籠棘鮫、黑沙

觀賞魚/食用魚  否/否

最大體長     30 cm

分類

  軟骨魚 Chondrichthyes

  角鯊 Squaliformes

  烏鯊 Etmopteridae

  烏鯊 Etmopterus

斯普蘭汀烏鯊,體細而延長,圓柱形;頭短而寬扁;尾部細長,尾柄無尾前凹窪和側脊;吻短,背視三角形,前端尖,眼前吻長為眼徑的1.2倍;眼大,橫橢圓形,後端間而有一缺刻,無瞬膜,距吻端比距第一鰓裂為近;鼻孔大,距吻端比距口裂近;鼻孔間距短;口裂淺弧形,口寬約等於口前吻長,口長約等於口寬的1/4;由吻端到第一背鰭硬棘之距離遠小於由第一背鰭硬棘到尾鰭起點之距離;上下顎齒不同形,上顎齒寬扁,雌鯊五齒頭型,雄鯊七齒頭型,三行在使用,每側每行13-17齒;下顎齒扁狹,單齒頭型,齒頭外斜頗劇,邊緣光滑,內緣約與下顎平行,外緣深凹,一行在使用,每側15-20齒。[1]

鰭及顏色

噴水孔大,半圓形,位於眼睛後上方,與眼的距離約等於眼徑1/2;鰓裂狹小。背鰭二枚,各具一硬棘;第一背鰭小,鰭高大於棘長的二倍;上角圓形,後角尖突,末端距腹鰭起點甚遠;第二背鰭較大,後緣淺凹,後角延長尖突,棘較長,具側溝,起點位於腹鰭基底後上方,距尾鰭起點比距第一背鰭為近;尾鰭長小於頭長,上葉發達,後緣有一缺刻;腹鰭低平,起點到尾鰭起點之距離短於到胸鰭起點之距離;前後緣連續,呈半弧形,末端尖突;胸鰭中大,近長方形;胸鰭到腹鰭間距大於腹鰭到兩背鰭間距;盾鱗小,刺狀,末端稍彎曲,軀幹部、兩背鰭間、第二背鰭與尾鰭上葉起點之間均呈縱行規則排列;但兩眼眶間的頭部背側、腹部及腹鰭上方翼斑區,盾鱗均排列不規則。

體背黑褐色,腹鰭上方之翼斑及尾鰭附近三處暗斑為黑色;翼斑往前延伸部分窄,不往後延伸,僅達第二背鰭基底末端。[2]

棲地環境及深度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棲息深度120 - 210公尺

棲息於大陸斜坡上層近底水深120-210公尺處,可能更深。卵胎生。攝食槍烏賊。 [3]

分佈

西太平洋日本台灣爪哇印度尼西亞)。 [4]

繁殖

具有擁抱的獨特配對(參考205)。

保育

數據不足(DD) ;評估日期: 2008年12月1日

參考文獻

  1. 斯普蘭汀烏鯊,fishdb.sinica.edu.tw
  2. 斯普蘭汀烏鯊,fishdb.sinica.edu.tw
  3. 斯普蘭汀烏鯊,fishdb.sinica.edu.tw
  4. Etmopterus splendidus,fishbas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