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隆數字化巡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images/c/cf/%E6%96%AF%E9%9A%86%E6%95%B0%E5%AD%97%E5%8C%96%E5%B7%A1%E5%A4%A9.jpeg)
斯隆數字化巡天(英語:Sloan Digital Sky Survey,縮寫為SDSS)是使用位於新墨西哥州阿帕契點天文台的2.5米口徑望遠鏡進行的紅移巡天項目。該項目開始於2000年,以阿爾弗雷德·斯隆的名字命名,計劃觀測25%的天空,獲取超過一百萬個天體的多色測光資料和光譜數據[1]。斯隆數字化巡天的星系樣本以紅移0.1為中值,對於紅星系的紅移值達到0.4,對於類星體紅移值則達到5,並且希望探測到紅移值大於6的類星體。
2006年,斯隆數字化巡天進入了名為SDSS-II的新階段,進一步探索銀河系的結構和組成,而斯隆超新星巡天計劃搜尋Ⅰa型超新星爆發,以測量宇宙學尺度上的距離。 2008年10月31日,SDSS-II發布了最後一次數據。
斯隆數字化巡天第三期工程SDSS-III已經於2008年7月啟動,持續至2014年。
觀測
斯隆數字化巡天使用口徑為2.5米的寬視場望遠鏡,測光系統配以分別位於u、g、r、i、z波段的五個濾鏡對天體進行拍攝。這些照片經過處理之後生成天體的列表,包含被觀測天體的各種參數,比如它們是點狀的還是延展的,如果是後者,則該天體有可能是一個星系,以及它們在CCD上的亮度,這與其在不同波段的星等有關。
另外,天文學家們還選出一些目標來進行光譜觀測。目標的位置用鑽孔的方式記錄在鋁板上,小孔的後面接有光纖,將目標天體的光引入攝譜儀。望遠鏡每次可以同時拍攝640個天體的光譜,每晚大約需要6到9塊鋁板對天體進行定位,
斯隆數位巡天的貢獻
斯隆數字化巡天涵蓋了南銀極周圍7,500平方度的星空,記錄到近二百萬個天體的數據,包括80多萬個星系和10多萬個類星體的光譜的數據。這些天體的位置和距離資料為人們研究宇宙的大尺度結構開闢了道路。
斯隆擴大了解和探索銀河系計劃
斯隆理解和探索銀河的擴充計劃(縮寫為SEGUE)獲得了銀河系內24萬顆恆星的光譜[2],它們的徑向速度在每秒10公里上下,這使天文學家們得以研究銀河系的結構以及各組成部分是如何形成的。
視頻
斯隆數字化巡天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地心說被科學家證實「傳統與新知系列」4 ,個人圖書館,2018-12-03
- ↑ 天體命名,個人閱讀筆記,2017-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