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不列顛百科全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不列顛百科全書》,西方歷史悠久的大型綜合性百科全書。美國芝加哥不列顛百科全書教育公司出版。原稱為《大英百科全書》或《英國百科全書》。

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其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可分為5個階段。第1個階段(1768—1823),先後出版了6版和補編。初版於1768—1771年。主編威·斯梅利(W.Smellie)等人,在蘇格蘭愛丁堡以分冊發行。全書收有專題論文、長條目和詞典式小條目,但以長條目為主。其後出版了2—4版,卷數分別為10、18、20卷。5—6版為重印本,從一部一般性的文理科詞典發展為一部學術性和工具性的巨著。執筆者都是當時英國的第一流學者。第2個階段(1830—1903)曾再版4次,第9版(1875—1889,25卷),體例進一步完善,引起世界重視。主編T. 貝恩斯(T.S. Baynes 1823—1887),當時為聖·安德魯斯大學邏輯學和英國文學教授,研究莎士比亞的專家。該版和以後的10版增加了許多生物、物理和社會科學的條目,又有許多當時著名學者如赫胥黎、達爾文、麥克斯韋和克魯泡特金等參予撰寫長條目,因而奠定了該書的學術威信,被認為是一部集19世紀古典學說之大成的「學者版」百科全書,進一步確立了大條目主義的傳統。第3個階段(1910—1926),出版了第11版(1911,29卷),主編為奇澤姆(H.Chisholm)。條目由第9版的1.6萬增至4萬,並更加注意作為工具書的尋檢作用。這一版框架和編輯方法都有很大改進,同時增編了分類目錄,便於查檢,從此版開始建立了英美兩國合編關係的先例。第12、13版僅為11版補編,各3卷。以報導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主,其中有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居里夫人、弗洛伊德、肖伯納、托洛茨基等人參加撰稿。第13版後版權完全轉入美國芝加哥大學。本書進入鼎盛時期,建立國際威望的是第4階段(1929—1974)的第14版(24卷本),收4.5萬個條目,詞量達3 800萬,長條目設有眾多層次標題,大小標題計達10萬個。釋文內有近6萬處參照。全書條目共附書目10萬條,因擴大了收選範圍,內容更趨國際性,但仍側重美國。從此版開始建立了連續修訂方針,每年修訂量為10%,到1967年約占全書的93%條目經過徹底修訂和重新安排,資料更新及時,更注意學術性和權威性。自1929年出版後,逐年修訂,但仍保持傳統風格,突出專題大條目的編法,其中不少條目如「美國」、「莎士比亞」、「世界大戰」等,達到了可以單獨出書的篇幅。此外,增加了當代在世人物的傳記,以及關於小學科的短條目。重要條目的參考書量也有所增加。該版撰稿人愈萬數。總編先後為瓦·尤斯特(Walter Yust 1894—1960,長期從事出版編輯工作,1932年任全書副主編,1938年任主編至1960年退休)和H.阿什莫爾(H.S.Ashmore)。

第5個階段(1974年以後),經過10年醞釀,重新設計、徹底改編,以全新面貌出版了所謂「三合一」的第15版,全書共30卷,書名改為《新不列顛百科全書》。主編瓦·普里斯(W.E.Preece 1917—),百科全書編纂家,早年從事新聞報導工作。1957年受聘擔任本書編委會秘書,後接任阿什莫爾任總編輯,1975年辭去主編後,1975—1979年間仍擔任編委兼編委會副主席。第15版在知識的論述和編排方面有了一個根本的變化。它自稱為是「迎接新時代知識爆炸的一次革命」,是百科全書編纂方法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所謂「三合一」,即全書由3個部分組成: 《百科類目》或稱「知識綱要」1卷,實際是全書的結構框架,是一部可供讀者參閱的知識體系總表。採用的分類體系打破了傳統的學科分類方法,將人類的知識分為10大門類,即物質與能、地球、地球上的生命、人類生命、人類社會、藝術、技術、宗教、人類歷史及純科學。每一大類下再分若干部,部下分門,共42部189門和1.5萬個細類,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細類分別指引《百科詳編》4.5萬處,起到全書的分類指南作用。《百科簡編》又稱「便覽和索引」10卷,實際是「小條目編」,共收102 214個條目,可彌補大條目的不足,實為《百科詳編》的入門索引,也可作為單獨的小百科全書使用。內容限於詞書性質的釋義,凡《百科詳編》未收的條目,則敘述較為詳盡。在《百科詳編》中有專文介紹的重點條目,《百科簡編》只提供基本材料。如果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可利用該編中有關專文和參見索引,指示尋檢《百科詳編》中的主題。《百科詳編》或稱「知識深義」19卷,實為「大條目編」,是全書的主體部分,共收4 207個大條目,均由著名專家學者撰寫,對主要學科、重要人物、歷史事件都有詳盡的敘述。每條詞量長短不等,有些條目可單獨成書,如「西方觀賞藝術」長達242頁,介紹了從古到今的西方繪畫、雕塑、建築等藝術流派和作品。介紹中國的材料,總共169頁。每個條目設層次標題、頁邊有「題引」和「眉注」以突出小主題,檢索方便。條目後附參考文獻目錄。總之,第15版有如下幾個特點:1.打破了傳統的標準型百科全書的框架模式,採用了「三合一」的新編法,其《詳編》知識系統性、完整性好。《簡編》加強了工具書作用,但本身無索引,致使大量資料無法檢索。《類目》雖為全書的分類索引和供讀者獲得系統性知識的工具,但實用性不強,利用率很低;2.內容全新,條目基本上是重新編寫的。大條目主義傾向更加明顯,特別是有關新興的科學技術課題,約占40%。但壓縮了國家、人物條目;3.更具國際性,減少了英、美內容。組稿國際化,4 277位撰稿人遍及世界131個國家和地區;4.《詳編》書內插圖少,風格嚴肅古板。《簡編》插圖多,圖幅小,然而十分清晰。

自1974年發行新版至1981年期間,本書已發行10次新印本,仍保持「三合一」結構,每年修訂《簡編》中的部分內容。1985年又發行了一個全新版本,主編P·戈茨(P.W.Goetz),共32卷。仍稱為15版修訂本,但在結構上做了重大更動,收入了大量新內容,封面設計也表現了新意。其主要變動如下:《百科詳編》由19卷減至17卷,原條目保留1/6,除部分地理、人物條目外,主要為各重要學科的綜述,有些條目保持原貌,只是引語略加變動,吸收了新的信息。大多數人物條目移入《簡編》,資料性強的內容移入新編的《不列顛世界資料卷》。許多條目合併改寫,又將原來的4 207個主題,重新組織合併為681個標題,條目減少5/6,卷數減少1/10,說明現在條目加長,知識更加全面系統。《百科簡編》原為10卷,現增至12卷,條目由過去102 214條減至8.7萬條,而收詞量由原來1 400萬增至1 800萬,即條目平均收詞量增加了,其中部分是由《詳編》轉來的人物和世界各國基本概況條。每個條目不但有主要內容,而且有廣泛的參見,引導參見《詳編》。據稱《簡編》條目都進行了徹底的修訂,還增設了許多新條目,涉及到各個領域,反映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80年代各學科領域的進展和各方面的動態。此外,從《詳編》中抽出的部分內容,在《簡編》中設立了條目。總之,《簡編》更加完善了作為獨立小百科的作用。《百科類目》仍為1卷,但適當地重新進行了組織,其內容也力求新穎及時,如關於「現代中國」,反映了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此外,還附有3萬條按主題歸類的推薦書目。《索引》2卷,是應讀者要求新增編的,共1 708頁,款目總數583900個,其中包括一級主題索引172 400條: 二級主題索引411 500條。一級主題索引又由條頭索引和隱含主題組成,按主題、人名混排,指向411 500處。總之,1985年新印本經過修訂、改編,內容更新,加強了檢索功能,增加了教育作用,質量較為前版有很大提高。

本書從1938年起逐年出版《不列顛百科年鑑》,每期儘量收錄世界最新動向方面的資料。從1985年起,納入《不列顛世界資料卷》,由世界大事以及對《詳編》的修訂條目和分散在各卷中的時間性強的統計資料組成,另成系統。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為書籍文獻[1]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收書以專著為主,少數是全集、選集,以及在科學上有開創性的論文[2],公認的有很高價值的單篇文學作品。以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為主要對象。

視頻

新不列顛百科全書 相關視頻

紙質英文版《不列顛百科全書》最後的收藏機會
紙質版《不列顛百科全書》將終結

參考文獻

  1. 文獻的定義是什麼,有途網,2020-06-19
  2. 專著和學術論文,豆丁網,2017-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