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劇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新中國劇社是1941年在桂林創建的民間職業劇團,由杜宣、田漢、瞿白音等人率領,實際上受到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隨後進行一系列公演並且在1944年參加了西南第一屆戲劇展覽會。在1944年湘桂大撤退中,劇社經貴州撤退至雲南昆明,抗戰勝利後,至上海,並且到台灣進行演出。1947年12月宣布解散。[1]
劇社簡介
中國話劇團體。1941年皖南事變後,由李文釗、杜宣牽頭,許秉鐸、嚴恭、石聯星等來自演劇隊的成員和愛好戲劇的進步青年於同年秋在桂林組成的民間職業劇團,實質上是由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革命文藝團體。其以駱駝為社徽,象徵着吃苦耐勞的「駱駝精神」。
建立背景
皖南事變後的桂林,文化繁榮的景象有所停滯,抗日文化運動陷入低潮,為了適應新的鬥爭形勢,中共中央南方局委派杜宣組建一個職業劇團作為新的文化鬥爭陣地。其目的有二:一是為了推動逐漸衰落了的西南戲劇運動 , 二是為了保護、保存戰鬥在西南各省的 5 個抗敵演劇隊以及在桂林的一些革命進步的文化人及戲劇工作者 , 在他們遇到迫害和危險時 , 即可在新中國劇社暫避或留下來工作 。而恰好此時卸任國防藝術社社長的文化人士李文釗找上門來,準備成立一個名叫新中國劇社的民間職業劇團,而且登記手續也已經弄好。因此,杜宣與李文釗一拍即合,隨後從各個地方的抗敵演劇隊招募來一批骨幹成員,並且先後趕赴廣東、湖南邀請洪深、田漢加盟新中國劇社,經過一番準備後,在1941年10月5日,新中國劇社宣告成立。
演出概況
1941年10月,劇社首演陳白塵的《大地回春》後,投資人李文釗因無力負擔劇社的經濟責任,退出劇社。劇社在慶祝郭沫若50壽辰的紀念活動中,成功地演出了杜宣創作的《英雄的插曲》和組曲《南山之什》。接着,公演了田漢的《秋聲賦》、沈浮的《重慶24小時》、俄國А.Н.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等劇目。 1942年3月劇社上演田漢、 洪深、 夏衍的《再會吧,香港》時,被國民黨當局強令禁演,。劇社在周恩來的關懷下,曾得到中共中央南方局的資助。
1942年夏,劇社選舉瞿白音為理事長,從此進入了發展階段,繼俄國的《欽差大臣》《大雷雨》和《風雨歸舟》(即《再會吧,香港》)演出後,於1943年初先後赴衡陽、湘潭、長沙等地旅行公演。在旅行期間又排演了曹禺的《蛻變》、洪深的《黃白丹青》、阿英的《海國英雄》及《復活》(夏衍改編)等劇。旅行演出解決了劇社經費上的困難,擴大了劇社的影響。1943年年底,劇社回到桂林。翌年2月15日至5月19日,劇社參加了田漢、歐陽予倩等主持的西南第一屆戲劇展覽會,並演出了宋之的、夏衍、於伶的《戲劇春秋》和《大雷雨》。不久,日軍南侵,劇社踏上了向黔桂大撤退的行列。1945年初,先後演出了活報劇《金碧交輝》,話劇《家》《金玉滿堂》《蛻變》《風雪夜歸人》《牛郎織女》《草莽英雄》等。抗戰勝利後,轉移至上海,途中又前往台灣,上演《鄭成功》等劇目,在台北引起轟動。1947年3月至上海,上演《金玉滿堂》《大雷雨》《賣油郎》等劇目。
主要劇目及領導人
在將7年的演出活動中,劇社共演出了將近50個劇目,包括話劇、活報劇,另有詩歌朗誦和演唱節目,此外還和其他演劇隊和地方團體單位聯合演出,保留劇目有《大雷雨》《桃花扇》《金玉滿堂》。
劇社的主要領導人是杜宣、瞿白音、汪鞏,骨幹成員有杜宣、汪鞏、瞿白音、嚴恭、岳勛烈、蔣柯夫、曹珉、殷之謙、姚璟、王聿祥、梁權、田野、王勁、陳雲等。劇社近7年歷史中,先後累計有153位社員,最高時期有40餘人。
視頻
新中國劇社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1944年桂林戲劇節創辦始末 ,豆丁網,2014-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