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五代史·安重榮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五代史·安重榮傳出自《新五代史》,此史是宋歐陽修撰紀傳體史書,《新五代史》是唐宋以後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在中國史學史尤其是唐宋以後史學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歐陽修文采更是引人入勝,可由於提倡「春秋筆法」,近人褒貶不一[1]

原文

安重榮,小字鐵胡,朔州人也。重榮有力,善騎射,為振武巡邊指揮使,雖武夫,而曉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婦訟其子不孝者,重榮拔劍授其父,使自殺之,其父泣曰:「不忍也!」其母從傍詬罵,奪其劍而逐之,問之,乃繼母也,重榮叱其母出。重榮起於軍卒,暴至富貴,而見晉高祖自藩侯得國,嘗謂人曰:「天子寧有種邪?兵強馬壯者為之爾!」雖懷異志,而未有以發也。是時,高祖與契丹約為父子,契丹驕甚,高祖奉之愈謹,重榮憤然,以謂「屈中國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無厭之欲,此晉萬世恥也!」數以此非誚高祖。契丹使者往來過鎮州,重榮箕踞慢罵,不為之禮,或執殺之。

是時,吐渾白氏役屬契丹,苦其暴虐,重榮誘之入塞。契丹數遣使責高祖,並求使者,高祖對使者鞠躬俯首,受責愈謹,多為好辭以自解,而姑息重榮不能詰。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過鎮,重榮侵辱之,拽剌言不遜,重榮怒,執拽剌;又為書以遺朝廷大臣、四方藩鎮,皆以契丹可取為言。高祖患之,為之幸鄴,報重榮曰:「前世與虜和親,皆所以為天下計,今吾以天下臣之,爾以一鎮抗之,大小不等,無自辱焉!」重榮謂晉無如我何,反意乃決。重榮雖以契丹為言,反陰遣人與幽州節度使劉晞相結。契丹亦利晉多事,幸重榮之亂,期兩敝之,欲因以窺中國,故不加怒於重榮。其冬,安從進反襄陽,重榮聞之,乃亦舉兵。是歲,鎮州大旱、蝗,重榮聚饑民數萬,驅以向鄴,聲言入覲。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將趙彥之與重榮有隙,臨陣卷旗以奔晉軍。重榮聞彥之降晉,大懼,以吐渾數百騎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斬首以獻,高祖御樓受馘,命漆其首送於契丹。

譯文

安重榮,小字鐵胡,是朔州人。安重榮孔武有力,擅長騎馬射箭,擔任振武巡邊指揮使。安重榮雖然為一介武夫,但也通曉文吏事務,他的屬下也不能欺騙過他。有一對訴訟自己的兒子不孝順的夫婦,安重榮拔出佩劍,遞給這個孩子的父親,讓他親自殺掉不孝順的兒子,這個孩子的父親哭着說:「我不忍心啊!」這個孩子的母親在旁邊詬罵他,然後奪過那佩劍追逐她兒子。安重榮問明情況,她竟然是繼母。安重榮叱罵那孩子的繼母,並逐出衙門。安重榮從軍卒開始發跡,突然達到富貴,可看到晉高祖從藩屬諸侯成為國君,曾對人說:「天子難道有種嗎?兵強馬壯的人擔任罷了。」

安重榮雖然懷有篡異之志,但始終沒有發作。當時,晉高祖和契丹結為父子關係,契丹非常傲慢驕矜,晉高祖更加恭敬地尊奉他,安重榮憤怒地說道,「讓偌大的中原大國屈服來尊重蠻夷之邦,困厄凋敝的人,滿足貪得無厭的欲望,這是晉國子孫萬代的恥辱啊!」於是,安重榮多次憑這件事非難譏誚晉高祖。契丹使者來往過鎮州的時候,安重榮張開兩腿坐着謾罵他們,不給他們應有的禮節,有時甚至抓住殺掉他們。當時,吐渾白氏從屬於契丹,他們深以契丹的暴虐為苦,安重榮便引誘他進入中原。契丹多次派遣使者責問晉高祖,並要求派使者回復。晉高祖對契丹使者點頭哈腰,受到責問後更加恭敬,多用花言巧語來自我解脫,而對安重榮無原則地寬容,不追問土渾事。

晉高祖天福六年夏天,契丹使者拽剌經過鎮州,安重榮侵辱他,拽剌出言不遜,安重榮大怒,拘捕了拽剌。又寫信送給朝廷大臣、四方藩鎮長官,都說契丹可以攻取。晉高祖以之為患,因為這件事幸臨鄴地,告知安重榮:「前朝與虜和親和做法都是為國家考慮,現今我用天下來臣服契丹,你憑一個鎮州來對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安重榮認為晉國不能如願,反叛的意願便決定了。安重榮雖拿契丹作藉口,但暗中派人同幽州節度使劉晞相勾結。契丹也認為晉朝多事對自己有利,慶幸安重榮作亂,希望晉朝廷與安重榮同時受損。契丹想趁機窺伺中原,所以不再加怒於安重榮。這年冬天,安從進在襄陽謀反,安重榮聽說這件事,於是也舉兵謀反。

這年,鎮州大旱,又逢蝗災,安重榮聚集幾萬饑民,驅趕着奔向鄴地,聲言攻入朝廷。晉高祖派杜重威迎擊他,戰鬥已經開始了,安重榮的部將趙彥之與他有嫌怨,臨陣脫逃,卷着旗子而奔向晉軍。安重榮聽說趙彥之投降晉國,非常害怕,只有憑吐渾幾百騎兵防守牙城。杜重威派人擒拿他,斬其頭顱來進獻高祖,晉高祖在御樓接受安重榮的左耳,命令給他的頭顱塗上漆(塗漆是侮辱死者,但更主要的目的是防腐),並送到契丹去。 [2]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