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五代史·趙匡凝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五代史·趙匡凝傳出自《新五代史》,此史是宋歐陽修撰紀傳體史書,《新五代史》是唐宋以後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在中國史學史尤其是唐宋以後史學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歐陽修文采更是引人入勝,可由於提倡「春秋筆法」,近人褒貶不一[1]

原文

匡凝字光儀,蔡州人也。父德諲。匡凝以父功為唐州刺史兼七州馬步軍都校。及德諲卒,匡凝自為襄州留後,朝廷即以旄鉞授之。作鎮數年,甚有威惠,累官至檢校太尉、兼中書令。

匡凝氣貌甚偉,好自修飾,每整衣冠,必使人持巨鑒前後照之。對客之際,烏巾上微覺有塵,即令侍妓持紅拂以去之。人有誤犯其家諱者,往往遭其木楚,其方嚴也如是。

光化初,匡凝以太祖①有清口之敗,密附於淮夷,太祖遣氏叔琮率師伐之。未幾,其泌州刺史趙璠越墉來降,隨州刺史趙匡璘臨陣就擒。俄而康懷英攻下鄧州,匡凝懼,遣使乞盟,太祖許之,自是附庸於太祖。及成汭敗於鄂州,匡凝表其弟匡明為荊南留後。是時唐室微弱,諸道常賦多不上供,惟匡凝昆仲雖強據江山,然盡忠帝室,貢賦不絕。

太祖將期受禪,以匡凝兄弟並據藩鎮,乃遣使先諭旨焉。匡凝對使者流涕,答以受國恩深,豈敢隨時妄有他志。使者復命,太祖大怒。天祐二年秋七月,遣楊師厚率師討之。八月,太祖親領大軍南征。及師厚濟江,匡凝以兵數萬逆戰,大為師厚所敗。匡凝乃燔其舟,單舸急棹,沿漢而遁於金陵。後卒於淮南。

《新唐書》云:師厚由陰谷伐木為梁,匡凝以兵二萬瀕江戰,大敗,乃燔其舟,單舸夜奔揚州。行密見之,曰:「君在鎮,輕車重馬輸於賊,今敗,乃歸我邪!」《歐陽史》云:行密厚遇匡凝,其後行密死,楊渥稍不禮之。渥方宴食青梅,匡凝顧渥曰:「勿多食,發小兒熱。」諸將以為慢,渥遣匡凝海陵,後為徐溫所殺。初,匡凝好聚書,及敗,楊師厚獲數千卷於第,悉以來獻。

註:①太祖,後梁太祖朱溫。

譯文

趙匡凝字光儀,是蔡州人。父親趙德諲。趙匡凝憑藉父親的功勞任唐州刺史兼七州馬軍步軍都校。等到趙德諲去世後,趙匡凝自封為襄州留後,朝廷也就將旄鉞(作為任職憑證)授予他。他鎮守多年,很有威望德惠,多次升職到檢校太尉、兼中書令。

趙匡凝氣質相貌非常雄偉,喜好整理裝飾自己,每次整理衣服帽子,一定讓人拿着大鏡子(自己)前後照看。會見客人時,烏巾上稍覺有灰塵,就讓侍候的歌妓拿着紅色的拂塵拂去它。有不小心觸犯了他家諱的人,往往要遭受他棍棒的捶楚,他就是這樣方正嚴明。

光化初年,趙匡凝因太祖在清口戰役失敗,就暗中結附淮南蠻夷,太祖派氏叔琮領兵攻伐他。不久,他屬下的泌州刺史趙璠翻過城牆投降,隋州刺史趙匡璘在戰陣前被抓住。不久康懷英攻下鄧州,趙匡凝害怕,派使者乞求結盟,太祖答應了他,從此依附於太祖。等到成汭在鄂州被打敗,趙匡凝上表推薦他弟弟趙匡明任荊南留後。這時唐王朝衰微虛弱,各道常規的賦稅大多都不上供了,只有趙匡凝兄弟雖然雄據一方,可是對唐王朝竭盡忠心,貢賦不曾停止。

太祖正準備約定時間接受禪讓的帝位,因為趙匡凝兄弟都據守藩鎮,就派遣使者預先告諭自己的意旨。趙匡凝對着使者流淚,回答說,自己深受唐朝恩德,哪裡敢隨時世而妄自有別的想法。使者回去復命,太祖非常憤怒。天祐二年秋天七月,派楊師厚領兵征討他。八月,太祖親自率領大軍南征。等到楊師厚渡過長江,趙匡凝率領數萬士兵迎戰,被楊師厚(打得)大敗。趙匡凝於是燒掉自己的戰船,駕着一隻小船急速划槳,沿漢水逃往金陵。後來死在淮南。

《新唐書》記載:楊師厚從山谷里砍伐樹木造船,趙匡凝帶領兩萬士兵臨江迎戰,被楊師厚打敗,就燒掉戰船,獨自駕小船連夜逃往揚州。楊行密見了他,說:「你當年在藩鎮(做官)時,用車馬馱載着輕重物資輸送給賊人,現在失敗了,才來歸附我啊!」《歐陽史》記載:楊行密很優厚地對待趙匡凝,後來楊行密去世,楊渥對待他就逐漸不夠尊敬了。(一次)楊渥正在設宴吃青梅,趙匡凝看着楊渥說:「不要多吃,會發小兒熱。」將領們認為他輕慢無禮,楊渥派遣趙匡凝到海陵,後來被徐溫殺死。當初趙匡凝愛好藏書,等到兵敗後,楊師厚在他家裡得到數千卷書,全部獻給了朝廷。[2]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