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余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余位於江西中部,地處南昌、長沙兩座省會城市之間,1960年設市,1963年撤市,1983年復市,現轄「一縣四區」:分宜縣、渝水區、仙女湖風景名勝區、新余經濟開發區和仰天崗管委會,總面積3178平方公里,人口114萬。新余位於北緯27°33』~28°05』,東經114°29』~115°24』,屬亞熱帶濕潤性氣候,具有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嚴冬較短的特徵。[1]

新余歷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新余先民就在這方水土辛勤耕作、繁衍生息。三國吳寶鼎二年(公元267年),新余就已設縣,迄今已有1740年的建城史。境內有新石器時代的拾年山、棋盤山遺址。這方水土曾養育了江西歷史上第一個狀元盧肇、北宋江南第一個宰相王欽若、明代權臣嚴嵩、現代國畫大師傅抱石和世界風雲人物、著名醫學博士何大一。明代世界科學巨著《天工開物》,是宋應星在分宜任教諭期間完成的。1930年,毛澤東同志在這裡主持召開了著名的「羅坊會議」,並寫下了《興國調查》這一光輝著作。

新余環境優美。城市三面環山,一面傍水,孔目江、袁河繞城而過,城南有抱石公園,城北有仰天崗森林公園,城東有江西省惟一國家級濕地公園孔目江濕地公園,城西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4A級旅遊景區仙女湖,城中點綴着北湖、仙來湖、長林湖、南湖、晚睛湖。新余城鎮化率達51.2%,位居全省前列。按照「顯山、露水、透綠」的原則,新余市巧做山水文章,着手進行孔目江、袁河抬水工程,加快仙來大道、抱石大道、仙女湖大道、仰天大道、勞動路的建設或改造,建設孔目江國家濕地公園、抱石公園、仰天崗森林公園、經濟開發區市政廣場四塊綠地,新建新余高專新校區、人民醫院、工人文化宮、圖書館、自然科學博物館等五大標誌性建築。目前,新余「一城五區,兩江四岸」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城市面積達60平方公里,人口擴充到43萬。新余資源豐富,境內的林科院亞熱帶中心,就分布着3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樹種。加快發展的進程中,新余贏得了眾多榮譽: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長安杯」城市,「中國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國家節能示範城市,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城市,全國創業培訓示範點城市,全國質量興市先進城市,國家人口計生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全國造林綠化先進城市,全國市容整治先進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

歷史沿革

  1. 新余市歷史悠久。在市區東北部拾年山原始社會遺址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表明,遠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人就在這裡繁衍生息。[2]
  2. 自三國吳寶鼎二年(267)置新渝縣(分宜春置新渝,因境內有渝水,故名)以來,其行政建制幾經變更。隋朝開皇九年(589)撤縣,併入吳平縣。開皇十八年(598)由宜春劃出復置新渝縣。唐朝武德五年(622)撤縣,分新渝東北部置始平縣,縣西南地域為西吳州。武德七年始平、西吳州俱廢,復置新渝縣。唐朝天寶元年(742)縣名因傳寫之誤將渝改為喻,以後相承作喻。元朝元貞元年(1295)因有人口5萬餘戶,升為州。明朝洪武二年(1369)改州復縣,隸屬臨江府。清沿明制。中華民國時期亦為縣建制。
  3.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30~1934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先後建立大片革命根據地。
  4. 1930年5月在良山鎮的上木元村成立新喻縣蘇維埃政府,下轄東區、西區、南區。1932年3月,新喻、峽江兩縣蘇維埃政區合併,成立新峽縣。新喻設水口、豐城、東路、姚泗等4個區。1934年10月,紅軍長征,蘇區全部喪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仍為縣建制。1949年7月14日,新喻解放,屬袁州專區(專員公署駐宜春)。1953年,新喻縣屬南昌專區(袁州、南昌兩專區合併,稱南昌專區,專員公署駐南昌)。1957年5月,國務院公布,將新喻改名新余,沿用至今。
  5. 1958年,新余縣屬宜春專區(專署駐地由南昌遷宜春,改名宜春專區)。1960年9月,為適應鋼鐵工業發展,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新余縣設立新余市,由省直轄。1963年,由於新余鋼鐵工業建設規模壓縮,撤銷新余市,恢復新余縣,仍屬宜春專區(後改稱宜春地區)。以後,新余地區工業建設得以復甦並迅速發展,以鋼鐵工業為主體的多門類工業形成體系,198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恢復新余市,並將宜春地區的分宜縣劃歸新余市管轄。1983年10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新余縣管轄的範圍內設置渝水區。 2000 年 3 月,市委、市政府決定設立中共新余市仙女湖風景名勝區委員會和新余市仙女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賦予其縣級黨政管理職能。新余市孔目江生態經濟區黨工委、管委會前身為新余市仰天崗黨工委、管委會,成立於2006年10月,系新余市委、市政府派出機構,行政級別為正縣級。2001 年 11 月,中共新余市高新技術經濟開發區工作委員會和新余市高新技術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成立,分別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機構,正縣級建制。 2005 年更名為新余市經濟開發區。2009年更名為江西新余高新技術產業園區。2010年11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余縣的行政區域自唐朝武德七年後幾無變化。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3年,新余東部區域稍有變動;1959年,新余北部行政區域有少許變化。

自然環境

  1. 新余市土地利用構成大體是「六山半水二分田,分半道路和莊園」。新余市區土壤共劃7個土類:水稻土、潮土、紫色土、石灰土、紅色石灰土、山地黃壤。
  2. 新余市處於九嶺、武功山、峰頂山交接地帶,地跨揚子准地台、華南褶皺系兩大構造單元,地質構造較為複雜。南部褶皺基底由元古界變質岩系組成,局部有多期花崗岩、基性岩、超基性岩漿侵入,構造線方向呈北北東、北東和北東東,構造的干擾作用十分強烈。[3]
  3. 境內多數山地,是由變質岩系、花崗岩、石灰岩、砂質岩組成。北面蒙山由花崗岩組成,山峭谷深。西北邊境山地為石灰岩,由北向西呈現鵠山、人和、歐里、界水等鄉鎮一帶的山巒,南面的高丘陵區,如九龍山、良山和百丈峰,均為變質岩組成。
  4. 中部是新生代紅土層,以紅壤、砂質岩為主,因沖刷、流失的長期作用,形成地勢起伏較平緩的低丘陵,河谷寬展,發育着小範圍的沖積平原。
  5. 袁河平原是由粉砂、粗砂、礫石堆積而成,地勢低平,起伏不超過20米。
  6. 新余市地貌,根據江西省地貌圖劃分,隸屬於贛西中低山與丘陵區(大區)之「萍鄉-高安侵蝕剝蝕丘陵盆地(亞區)和贛撫中遊河谷階地與丘陵區」(大區)中段,南北高,中間低平,袁河橫貫其間,東部敞開。地貌基本形態有低山、高丘陵、低丘陵、崗地、階地、平原6種類型。地貌成因類型有侵蝕構造地形、侵蝕剝蝕地形、溶蝕侵蝕地形和堆積地形。
  7. 境內山地,大部分布在境界邊緣,南部為武功山和九龍山,北部為蒙山,西南部為大崗山。海拔高度為500~1000米,成為與鄰縣的邊界線或分水嶺。山脈走向,以由北到西南為主。由於地質結構關係,一般表現為山峰聳立、山勢險峻、溝谷深壑。地處分宜縣西南部的大崗山主峰海拔1091.8米,為境內第一高峰;蒙山主峰海拔1004.5米。市區的西北邊界山地沿北向西南發展,即人和、歐里、界水一線;南面山地相對高度為120~200米。山脈由西向東延伸至百丈峰,形成與峽江、吉安、新乾等縣的山地邊界。袁河是流經新余市的主要河流,屬贛江水系,橫貫東西,境內河段長116.9公里。袁河發源於萍鄉市武功山北麓,自西向東,經萍鄉宜春兩市,在分宜縣的洋江鄉車田村進入新余市,從渝水區的新溪鄉龍尾周村出境,於樟樹市張家山的荷埠館注入贛江。市內各小河溪水,大都以南北向注入袁河,整個水系呈葉脈狀。袁河在新余境內有17條支流:塔前江、界水河、周宇江(即劃江)、天水江、孔目江、雷陂江、安和江、白楊江、陳家江(即板橋江)、蒙河、姚家江、南安江、楊橋江、鳳陽河、新祉河、苑坑河、陂源河。

人口區劃

  1. 全市年末常住人口119.34萬人,比上年末增長0.56%。其中,城鎮人口83.63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70.08%,比上年末提高0.05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14088人,出生率11.84‰;死亡人口6531人,死亡率5.49‰;自然增長率6.35‰,比上年下降0.83個千分點。[4]
  2. 全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610元,比上年增長8.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81元,增長8.3%。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5571元,增長8.7%;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4464元,增長13.9%。
  3. 全年新增城鎮就業2.05萬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1.5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14%。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0.21萬人。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33.93萬人,其中,參保職工22.78萬人,參保離退休人員11.14萬人。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人數20.1萬人,其中,職工12.2萬人,退休人員7.9萬人。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人數97.9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22.12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1.75萬人,發放失業保險金2329.87萬元,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0.34萬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7.0萬人。年度公共租賃住房分配入住285套,城市棚戶區完成改造10367戶。
  4. 年末全市擁有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機構71個,提供床位7449張,收養人數3483人,臨時救濟困難戶2729戶次。年末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0878人,農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9741人,農村五保供養人數2286人。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籌資標準提高15元,城鄉低保人均月補差分別達417元、293元,城鎮特困人員供養月標準提高80元,農村特困人員和分散供養月標準均提高50元。產業扶貧實現貧困人口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實現6137人脫貧、8個貧困村摘帽。農村「黨建+頤養之家」實現符合條件有需要的老人全覆蓋。4個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和20個城市「頤養之家」建成投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