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城天主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城天主堂
圖片來自13'S幸福食光

新城天主堂,新城天主堂(新城神社舊址)位於台灣花蓮縣新城鄉花蓮市區往太魯閣走,大約半小時車程可以到新城,街道之中隱藏著新城天主堂這個造型特別、極具歷史意義的古蹟建築。

歷史

明治 29年(1896年),日軍從寶桑(今臺東)海岸上陸,之後抵達花蓮港(今吉安鄉海邊)。當時新城鄰魯閣「蕃地」,日本當局以之作為「理蕃」的前哨站,花蓮港守備隊在今新城天主堂附近駐紮一分遣隊。

明治29年(1896)12月發生了駐守新城的分遣隊一名士兵欺辱玻士林社的少女,引起族人憤慨,在漢人通事李阿隆協助策劃下,由赫赫斯社的頭目哈鹿‧那威和玻士林社頭目率領各社壯丁,將十三名日軍全數殲滅,史稱新城事件[1] ,也埋下了大正3年(1914)的太魯閣戰役的導火線,「新城事件」可說是東臺灣第一次臺灣人民抗日行動的重要事蹟,極具歷史價值。當年12 月23日13位日本官兵被殺害。新城事件是太魯閣族人土地生命保護與捍衛戰。

新城事件隔年(1897年),日軍以現代化軍隊、軍艦,並動員南勢阿美壯丁征討太魯閣族,但遭頑強抵抗,又因瘧疾流行,只好停止征討,最終撤軍。在這新城事件至太魯閣戰爭這18年間(1896-1914)太魯閣族人始終持續對日軍的抗爭,太魯閣戰爭可說是太魯閣族與日軍長期衝突的最後結局。

大正3年(1914年),太魯閣戰爭,日軍出發前,在新城面對太魯閣山谷建立神祠,祈求對太魯閣族的討伐成功,而該神祠即位於今新城神社舊址本殿位置。此次戰役中,日軍和太魯閣兩方的人數明顯懸殊,軍警連同附屬工役等,總計達 11,075 人,而太魯閣族人中,能參與戰爭的男子也才約 3,000 人,而太魯閣族人的武器也處於絕對劣勢。戰爭結束,日軍成功征討太魯閣族,太魯閣各社相繼被迫歸順,繳出槍械彈藥。新城事件發生後,為了紀念殉難的軍警人員,日本政府於大正3年(1914)建造木造納骨堂,大正9年(1920)又設立「殉難將士瘞骨碑」;後於昭和12年(1937)在舊址西南側(今聖母園)以鋼筋混泥土材質建造神社。戰事成功後,1915年,日人在神祠東南,和瘞骨碑中間建立太魯閣弔魂碑,紀念從新城事件以來到太魯閣戰役戰死的日本軍警等265人。1937年,台灣開始進入皇民化運動時期,推動一街庒一神社,原本的神祠改建為新城神社

1945年後國民政府來台後,部分日治時期建築物或紀念碑遭官方拆毀,新城神社也成為廢墟。1954年,聖伯納會神父們來到新城傳教,1956年取得了使用廢墟的權利,蓋了花蓮縣的第一所幼稚園,1959在神社東面興建神父會院以及在神社本殿遺址建蓋聖母亭,1964年由聖奧斯定詠禮會出資,以天主教會花蓮教區名義購地興建現今的天主堂,並於兩年後落成。另外,由於因當時新城地區交通與醫療欠缺和不便,新城教會於1970年完成新城天主教醫院,該醫院在1998年時結束服務。

瑞士神父

瑞士聖伯納奧斯定詠禮會,1049年在大聖伯納隘口建立庇護所,此地自古就是南北歐洲相當重要的通道,它位在義大利奧斯塔與瑞士馬蒂尼之間。會士以祈禱協助人過山、接待為神恩。依照會規的精神,協助人過山為會士們最重要的使命,可為此犧牲自己性命;當庇護所人滿為患時,會士們也會讓出房間給旅客,自己則是睡在餐廳的桌上過夜。隨著時代的演進,聖伯納會則是協助人在山間修養,與自己、與天主、與別人、與宇宙和好,尋找人生的意義和方向。

聖伯納會來台St. Bernard in Taiwan在巴黎外方傳教會的提議合作下,聖伯納會於1931年派遣首批3位神父前往中國雲南傳教,設立維西天主堂。但隨著中國局勢變化,聖伯納會撤出雲南,於1952年開始在台灣的傳教,以花蓮太魯閣族所在的新城、秀林二鄉為主要的傳教區,南起嘉里,北至崇德,含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竹村西寶天祥等地建立教堂。

堅毅卻不失慈愛—戴宏基神父

1976年,當時二十七歲的戴宏基神父從瑞士來到花蓮縣秀林鄉傳教,起先為了讓山裡的原住民方便祈禱,在中橫舊山里部落,親自設計、建蓋了竹村教堂。擁有貝都因血統的戴神父曾說:「我的個性是激烈派,如果不是受溫和的天主教文化影響,對於原住民兒童的教育有很多貢獻。年輕時的他曾經援助被父母賣給人口販子的原住民女孩,從人口販子手中贖回這些可憐的女孩;近幾年也曾透過國外媒體的力量,在國際上相當具有影響力的《日內瓦時報》投書,為台灣因政治干擾而遭受國際組織孤立的情況抱不平。[2]

古蹟保存

聖伯納會神父們的保護,戰後國民政府遷台,許多日治時期的建築物和紀念碑被官方或是民間拆除;1972年台日斷交後,政府發布了「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要點」,在這波仇日的破壞潮之下,許多日治時期的古蹟成為犧牲品,從此消失或是被迫改變原貌。

神社於戰後被拆除,一直到1954年聖伯納會來到花蓮,這塊荒廢已久的舊時聖地,才又回復了生機。聖伯納會的戴神父與前任的神父們,都相當具有古蹟保存的意識跟觀念,都盡力維護日治時期留下來的歷史遺跡。

神社

神社原三座鳥居,於天主堂外路口的第一大鳥居在中日斷交後,被新城鄉公所鋸斷兩翼變成中式牌坊;而第二鳥居則在上頭加了「天主教會」的字樣,並在兩側加上兩根水泥石柱;第三鳥也有後來加上的水泥石柱,這些改變是當年戴神父深怕這兩座鳥居被鄉公所拆除而不得不做的防護措施。 新城神社最重要本殿的原處,改建為聖母亭;原來坐落在本殿外側兩旁的狛犬仍在原位,參拜道上仍有四對石燈籠保存,但有一尊已經倒塌;另外原神社洗手舍內的水泥石臺子現在則移到天主堂中作為受洗用的「聖洗池」。

古蹟修復

2005年,在戴神父的極力爭取之下,新城神社舊址成為花蓮縣縣定古蹟,讓古蹟能受保護不被破壞。不過,由於多處遺跡都有損壞的現象,如果要讓新城神社舊址的古蹟能夠以完整的樣貌呈現,勢必需要進行古蹟修復的動作,像是修補參拜道路的破損、石燈籠與鳥居需回復原本的樣貌……等,這些都是浩大的工程,而花蓮縣文化局希望能夠出資協助古蹟的修補,由於聖伯納會在台灣並沒有成立財團法人,所以新城天主堂名義上屬於財團法人花蓮教區,而古蹟的所有權人也是如此。

民國45年應當地居民的要求,來此傳教的瑞士籍神父傅光業在原神社西側建立幼稚園;民國48年再由瑞士籍神父沙智勇在神社東面建神父會院;民國53年花蓮教區購地並興建一座以聖經「諾亞方舟」為主的禮拜堂,並於兩年後落成,民國59年天主教醫院落成,民國87年功成身退。

新城天主堂目前仍保持昔日神社神域空間,本殿舊址四周高聳優美近百年樹齡的日本黑松,搭配懷舊的神社遺址與莊嚴的天主堂,顯得古樸、讓人興起思古幽情,位於禮拜堂前花圃內,仍可見一塊寫有殉難將士瘞骨碑字樣的大理石,在石碑背面隱約可見當時殉難之日軍罹難者的名字。

景點

1956年新城天主堂落成在新城神社原址,諾亞方舟的造型有著新生再造的意義,天主堂洗石子的牆面爬滿了青綠色的藤蔓,內部莊嚴潔淨,兩側窗戶鑲嵌彩繪玻璃,後有聖洗池及告解區。[3] 教堂仍然保留的日式建築有內外兩座鳥居(原本有三座)、八個石燈籠、兩對守護神獸等,神社主體建築在台灣光復之後被憤怒的同胞直接摧毀,現在看得到的只有基座以及聖母瑪麗亞的雕像。 天主堂前的花圃,還保留著殉難將士瘞骨碑字樣的大理石,這是為紀念「新城事件」殉難的日軍,1920年設立時背面還刻有罹難者的名字,但隨著時間推移,現在已模糊難辨。

資訊

地址:花蓮縣新城鄉博愛路64號

電話:03-8611722

參考文獻

  1. 新城事件 東臺灣首次抗日行動,更生日報,2020-03-01
  2. 穿越歷史的和解 守護古蹟的戴宏基神父, 台灣光華雜誌,2019-10-17
  3. 花蓮景點-新城天主堂,美食旅遊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