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新塭滯洪池位於嘉義縣布袋鎮龍宮溪排水幹線與八掌溪之間,以縣道163為界區分為南北兩池,滯洪池總面積約76公頃,池底高程約-3.1m,兩座陸島面積達3.4公頃,另設有抽水設施與沉砂池,新塭滯洪池於2009年完工,目前已運作5年。因現地地形及高程,南側滯洪池所蓄滯之水體,不易以重力排水或抽水設施排入距離較近的八掌溪,故設置箱涵於滯洪池EL.-1.5m處,連通南北兩側滯洪池,積蓄之水體由北側滯洪池排入龍宮溪排水。

目錄

滯洪池功能

滯洪池除可以調蓄洪水、降低洪峰、減緩水患的發生、降低水患衝擊及沈澱泥砂等防洪減災功能外,在景觀美化、休閒遊憩及生態環境改善上亦具相當價值。臺灣地區地狹人稠,滯洪池為一空間尺度相對較大的水體,除被賦予防洪減災任務外,亦期待在平時能夠發揮濕地生態功能。滯洪池與水系連結的特性,可提供野生動植物生活史中所需各類型棲地,尤其滯洪池因規劃設計之初即具有安排及調控水土資源分配的優勢,有利於營造引入周邊動植物的棲息環境,創造具濕地生態價值的滯洪池;惟濕地生態系統需若干時間進行系統演替,因此滯洪池完成後,需配合後續管理及生態監測,始可形成具有濕地生態功能的多目標滯洪池。

滯洪池是否具有濕地生態及功能,與水系、林地、海岸等地景的分布及連結度有關,故滯洪池所在區位與生態系統特質密切關聯,因此需選取滯洪池個案進行滯洪池濕地生態及功能評估探討,並建立較適用於臺灣之滯洪池濕地生態功能評估方法。[1]

為解決布袋新塭地區長年來的淹水夢魘,縣政府爭取興建、面積廣七十六公頃的新塭滯洪池已經完工,不但將聚落淹水保護標準由現況不到一年的重現期,大幅提高至十年及二十五年不溢堤,同時在滯洪池週邊施作長達五千兩百公尺的環道,成為民眾晨昏休閒的好去處,真正讓「水患變水利」。

布袋等濱海地區因超抽地下水等多重因素影響,長年飽受淹水之苦,九十五年三月間前行政院長蘇貞昌由縣長陳明文、立委張花冠和縣議員陳鳳梅等人陪同,前往新塭地區聽取縣府提出的治水簡報後,指示水利署將新塭列為八年八百億元治水方案中優先執行地區。

為治理新塭地區淹水困境,縣府在龍宮溪與八掌溪之間設置兩座滯洪池,其中南側池面積四十二公頃,滯洪量一百八十萬噸,北側池三十四公頃,滯洪量一百二十萬噸,若以單日三百五十厘米的超大豪雨計算,滯洪池足以滿載一天的洪水(目前新塭地區雨水六個小時即可順利排出),聚落淹水保護標準也由現況一年的重現期提升到二十五年,以確保新塭周圍七百公頃地區不再淹水。

縣府也在水利工程硬體設施興建的同時,兼顧地層下陷區的環境新生再造,在兩座滯洪池周圍施作寬四公尺、總長五千兩百公尺的環池景觀道路,提高土地利用價值,讓水患變水利,同時發展地方的觀光遊憩與生態旅遊。[2]

嘉義縣政府2018年發包布袋鎮新塭南北側滯洪池水域型太陽能發電系統,廠商進駐施工後,水面布滿光電板,未避開冬候鳥抵台保育敏感期,鳥友發現滯洪池原有成群鴨科候鳥不見了,重蹈去年能源局在第八區廢鹽灘發包太陽能光電施工覆轍,鳥友批太陽能光電設施破壞候鳥棲地。

鴨科候鳥都不見了

「新塭滯洪池大批鴨科候鳥都不見了!有必要這樣破壞嗎?」荒野保護協會嘉義分會解說員蘇家弘日前到布袋觀察候鳥,發現滯洪池布滿光電板,池邊也堆置大量電板,去年此時,滯洪池還可看到逾萬隻度冬紅頭潛鴨、鳳頭潛鴨、琵嘴鴨等珍貴鴨科棲息覓食,疑因光電板施設,蹤已消失。

蘇家弘痛心指出,新塭滯洪池變光電板世界,雖然縣府稱會保留北側24公頃做生態保育區,但施工未避開候鳥抵台期,鳥群已受驚擾,恐難重返棲息。

鳥友說,滯洪池光電板會造成鳥類無法潛水覓食,反光刺眼會影響起降,水域環境改變讓候鳥不棲息;保育人士憂心滯洪池大面積覆蓋光電板,可能改變水質造成生態危機。

水利處長林谷樺說,因工期展延才在此時施工,廠商會採友善生態工法,盡量避免影響候鳥棲息,預定今年底完工送電。縣府畜產保育科說,該處並未發現珍稀保育類候鳥,會派員查看施工是否違反野保法。

縣府表示,滯洪池86公頃,其中62公頃設置容量最少為2萬5000峰瓩(kWp)太陽光電,廠商需支付國有財產署土地租金,售電收益回饋率15%,發電設備在水域上設置,採浮力式,電板具防鏽抗腐蝕性能,採環境友善措施,以干擾最少或盡可能避免負面生態影響方式優先。[3]

視頻

新塭滯洪池 2

縣道163新塭前

20170810大揚新聞 閒置空間再利用 滯洪池發展太陽能

世新新聞 2019千人虱目魚饗宴 思慕在嘉音樂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1]水利署電子報
  2. [2]嘉義縣政府
  3. [3]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