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偽經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新學偽經考》,以經學考證形式為維新變法提供理論根據的著作。康有為(見「孔子改制考」)著。初刻於1891年,後被清政府三毀其版。1917年著者在北京重刻出版,更名《偽經考》。1931年由北平文化學社標點鉛印出版,並有錢玄同的長序。1936年商務印書館又出有國學基本叢書本。1956年古籍出版社以北平文化學社版為底本,參考康氏的兩種木刻本校正,重新標點出版,1988年重印。
本專著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凡14篇,近32萬字。發展了清代學者廖平的論點,用歷史考證的方法,廣引古書,分類編次,再加按語說明每篇總義,分節大義,對引文很少刪節並註明出處,力辯古文經是偽經, 「非孔子之經」;是「新代之學」,「非漢代之學」,用以反對「恪守祖訓」的封建頑固派,為維新變法製造理論。主要內容為:1.秦始皇焚書,並未燒毀官府博士所藏六經。兩漢立於學官的今文經皆孔門足本,並無殘缺;2.西漢經學,並無所謂古文者。東漢時劉歆所爭請立於學官的古文經《周禮》、《逸禮》、《毛詩》、《左氏春秋》、《易經》、《書經》等皆劉歆偽作;3.孔子所用字,即秦、漢間篆書。即以「文」論,也絕無今古之目;4.劉歆偽造古文經書的目的,是為王莽篡漢、建立新朝服務,湮沒了孔子微言大義。在學術上最有價值的是有關於秦焚六經未嘗亡缺的考辯,推翻了「秦焚《詩》、《書》,六藝遂缺」的說法。其他如對河間獻王及魯共王無得古文經之事的考證、對《經典釋文》所列《毛詩》傳授的懷疑、以及對古文經學傳授的表列等,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考證時多武斷,「往往不惜抹殺證據或曲解證據」,致有些考辯不能成立,如把古文經傳一概斥為偽造等。
本書在知識界產生巨大影響,被梁啓超形容為當時「思想界一大颶風」。動搖了儒家經典的權威地位,衝擊了阻礙變法維新的保守思想,引導知識分子去懷疑古代的封建經典,為變法維新奠定理論基礎。同時提出了古藉真偽的課題,導致此後的「疑古」「辨偽」之風,在近代學術史上有着深遠影響。
相關信息
名著是書籍中的精華。它標誌着人類認識發展的水平,影響乃至支配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影響乃至支配社會的各種實踐活動[1]。《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篩選出價值高、作用大、影響廣的一萬部名著,把它們匯集一起,根據科學文化知識體系的區別和聯繫加以分門別類,並逐部作出精要的詮釋。可以說,這是對科學文化的一次總結,是一項很有價值的科學文化建設工程。這部辭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書[2]。
視頻
新學偽經考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2017年,有哪些科技著作值得一讀?《連線》雜誌為你推薦這些!,搜狐,2017-12-26
- ↑ 工具書是一種按某種體例編排的專供查找特定資料而不是供系統閱讀的書籍,道客巴巴,2012-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