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晃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晃侗族自治縣隸屬於湖南省懷化市。唐貞觀八年(634),析龍標置夜郎縣。後歷經多次改名,1956年12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新晃侗族自治縣。

新晃舊稱晃州、晃縣。全縣總面積1508平方公里,轄9鎮2鄉。總人口27萬,有侗、漢、苗、回等26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6.7%。地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溫和濕潤;春季氣候多變,寒潮侵襲頻繁;夏、秋多旱;嚴寒期短,無霜期長。宜農、宜林、宜牧、宜漁。

新晃儺戲「咚咚推」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縣城為湖南省歷史文化名城,有「中華詩詞之鄉」之美譽。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森林覆蓋率70%,飲用水質、空氣質量排全省前列,獲評全國綠化模範縣、省級園林縣城、全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縣,入列全國最佳休閒旅遊縣、全國十佳特色文化旅遊名縣。[1]

建制沿革

新晃侗族自治縣,在過去又稱晃縣、晃州。何以晃為名?據清道光《晃州廳志》說:「晃州直隸廳公署,……後枕晃山,前臨舞水。」指的是以晃山得名。但查考廳治(今老晃城)附近現今山名,均無晃山之稱。清光緒《湖南通志》說:「晃山在廳西。山在沅州西九十里。盧陽縣有晃山。」晃州廳距沅州陸路一百二十里,說是廳西,又只距九十里,皆誤。清《嘉慶重修一統志》說:「晃山,在廳東三十里。」是說較前準確。一是今麻陽、芷江交界地有西晃山。清同治《沅州府志》說:「晃山在北六十里。《元豐九域志》盧陽縣有晃山是也。」二是要考證晃山的名由,還須考證古晃州的治地,即清代晃州廳治地不一定是古晃州的治地。清光緒《湖南通志》和解放後出版的《湖南省志·地理志》,都說古晃州治涼傘。而古涼傘是否又是今涼傘所在地,尚存疑。《湖南通志》說:「晃州,……意其地必深阻僻遠,今晃州廳為唐清溪縣治,則唐晃州治疑在今涼傘汛。……《芷江縣誌》,便水繞涼傘寨有夜郎故縣。窮谷生陰,灘流絕處,怪石嵖岈,相距舟舿不得下,松杉冥郁,草荒路失,暾暾日出,不見人行。所稱夜郎故縣,當即古晃州治。」由此看來,古晃州治地疑在今縣治東邊方位,離便水不遠,即古籍所說沅州西一百里地帶。這樣,離現今的西晃山也就近了。這個問題不家待今後進一步考證。

史記最早出現晃州的記載,是《舊唐書》,黔州都督府,武德年間所領五十個羈縻州之一有晃州,並指明「寄治山谷」。羈縻政策,始於唐代,是封建中央集權對邊疆地區實行統治的一種措施。通過羈縻府、州、縣,把各民族首領任命為都督、刺史等官,可以世襲,加強了全國的統一。由此得知唐代的晃州,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到宋、元以後,羈縻晃州不定直存在。《宋史》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晃州首領田漢權將本州管理砂井的夷人粟忠獲古晃州印一枚,獻給宋王朝,被封為晃州刺史。這是曾經脫離中央封建王朝統治的晃州「蠻酋」,懾於宋朝的威力,願以臣服的一種表現。

經考古發現,在新晃這片神秘的土地上多處舊石器時代遺址掘出刮削器、尖狀器、石核石片等舊石器20多件。境內出土過新石器時代的石斧和大批古動物化石,還有具有少數民族特點的古代銅鼓,證明縣地在距今5萬至10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

歷史記載,縣地建置前,夏、商、周時,新晃為禹貢荊州之域,春秋戰國時期屬楚,秦屬黔中郡。西漢為武陵郡無陽縣。東漢屬武陵郡辰陽縣,三國屬荊州武陵郡舞陽縣,晉至南朝宋時因之,南朝齊時仍屬武陵郡舞陽縣,南朝梁時屬南陽郡龍標縣,隋時屬沅陵郡龍標縣。

在唐代,縣地開始州縣建置。唐貞觀八年(634),析龍標置夜郎縣。天授二年(691),改巫州為沅州,又析夜郎縣置渭溪縣,渭溪縣治在今老晃城。長安四年(704),改沅州之夜郎、渭溪二縣置舞州。開元十三年(725)改舞州為鶴州。開元二十三年(735),又改鶴州為業州,置獎州龍溪郡,領峨山、渭溪、梓姜三縣。唐時,另置晃州羈縻州,縣地部分屬晃州羈縻州,為黔州都督府所轄。唐末至五代時。藩鎮割據,縣地大戶田漢權據得獎州,改獎州為晃州。

宋淳化二年(991),田氏歸順宋朝(仍為羈縻)。熙寧七年(1074),章敦以武力收復溪峒黔、古、顯、敘、峽、中勝、富、嬴、繡、允、雲、洽、晃、波、獎、峨、宜十七州,置沅州,以唐潭陽象限置盧陽縣,縣地屬沅州盧陽縣,。北宋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至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縣地復置夜郎縣。

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沅州安撫司,翌年改為沅州路,縣地隨盧陽縣屬之。

明時,縣地屬沅州,置晃州驛、晃州巡檢司。

清乾隆元年(1736)沅州升府,置芷江縣,涼傘坪添駐通判一員。乾隆三年裁晃州驛設涼山巡檢司。嘉慶22年,清朝廷派湖南巡撫巴、貴州巡撫文合同勘察,從芷江縣劃出六里置晃州直隸廳,屬辰沅道.

民國2年(1913年)廢廳置晃縣。

1949年11月7日晃縣解放,11月10日成立晃縣人民政府,屬會同專區。

1952年8月,撤會同專區成立芷江專區,晃縣屬芷江專區;同年12月改芷江專區為黔陽專區,晃縣屬黔陽專區。

1956年12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新晃侗族自治縣,1981年7月改黔陽專區為懷化行政公署,新晃縣屬懷化行政公署。

1998年5月懷化撤地設市,新晃縣隨屬懷化市至今。[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新晃縣地理位置介於東經108°47'13"──109°26'45",北緯27°4'16"──27°29'58"之間,東西長52.5公里,南北寬42.3公里,土地總面積1508平方公里。新晃位於湖南省最西部,居湖南"人頭形"版圖的"鼻尖"上,沅水支流潕水的中游,東連芷江侗族自治縣,南、西、北三面分別與貴州省天柱縣、三穗縣、鎮遠縣、玉屏縣及萬山區毗鄰。

地形地貌

地處雲貴高原苗嶺余脈,雪峰山脈以西,武陵山脈以南。境內山地、丘陵、崗地、平原多種地貌俱全,以山地為主,占總面積的84.11%。境內山巒起伏,河流交錯,溪谷縱橫,地勢東南、西南、北部三面高,東北低。主要山峰有天雷山、庵堂界、美岩坡、高佬坡、凸龍山、岑轉坡、戰北坡等,最高點為東南部的天雷山,海拔1136.3米,最低點為波洲鎮江口村,海拔287.7米,相對高差848.6米。

水文環境

境內屬長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沅水一級支流,流域面積1508平方千米。共有大小溪、河269條,呈葉脈狀分布。一級河道僅有舞水1條;二級溪流有龍溪、平溪、西溪、中和溪、楠木溪等39條,總長590.9千米;三級溪流147條,總長310.25千米;四級溪流67條,總長137.95千米;五級溪流16條,總長10.4千米。河流總長度1084千米,河網密度0.7千米/平方千米,徑流總量44.59億立方米(其中客水徑流量35.95億立方米,境內徑流量8.65億立方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舞水(原名舞陽河),從西至東流經境內魚市鎮、晃州鎮、波州鎮,長24.5千米,流域面積340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31.55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西溪、平溪、龍溪等。

氣候環境

地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溫和濕潤;春季氣候多變,寒潮侵襲頻繁;夏、秋多旱;嚴寒期短,無霜期長。宜農、宜林、宜牧、宜漁。[3]

自然資源

林業資源

新晃縣有林地150萬畝,木材積蓄量185萬立方米,用材林以杉、松為主,還有榟木、檀木、楠竹等。

礦產資源

新晃縣境內已發現礦產資源20餘種,有鐵、銅、鉛、鋅、金、汞、硒、碲、鎘、重晶石、磷、釩、硅酸鹽鉀、水晶、石煤、石灰岩、飾面石材、磚瓦粘土、建築用砂以及溫泉等,其中僅重晶石礦和磷礦,酒店塘汞礦、馬王銅鉛鋅礦的地質勘查程度相對較高。

新晃縣共發現礦產地20餘處,其中特大型礦床1處(貢溪重晶石礦),大型礦床1個(硅酸鹽鉀礦床),中型礦床1個(酒店塘汞礦床,因礦產資源枯竭已關閉),其餘均為小型礦床、礦(化)點。有一定規模和資源儲量的主要礦產資源有重晶石礦、汞礦、磷礦、硅酸鹽鉀礦、石灰岩、磚瓦粘土、銅鉛鋅礦、金礦。

區域人口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27.1萬人(常住人口24.48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7.1萬人,城鎮化率26.47%。另有流動人口5.4萬人,其中流入1703人。總人口中,男性14.63萬人,占54.08%;女性12.42萬人,占45.92%;14歲以下4.36萬人,占16.12%;15-64歲19.96萬人,占72.65%;65歲以上3.04萬人,占11.23%。總人口中,以侗族為主,達21.68萬人,占80.13%;有漢族、苗族、回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彝族、黎族、壯族、布依族、滿族、瑤族、白族、土家族、佤族水族、土族、仫佬族、羌族、仡佬族等25個民族,人口5.38萬人,占總人口的19.87%。超過千人的有漢族3.56萬人,占總人口的13.15%;苗族1.73萬人,占總人口6.36%。2011年人口出生率15.34‰,人口死亡率6.81‰,人口自燃增長率8.53‰。

2017年末,全縣總人口25901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1538人,農業人口217478人,年內出生人口3086人,人口出生率為11.9‰,年內死亡人口4449人,死亡率17.15‰,人口計劃生育率94.12%。[4]

區域經濟

綜合概述

2017年,全縣生產總值(GDP)為577015萬元,增長7.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7652萬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265463萬元,增長6.2%;第三產業增加值233900萬元,增長10.5%。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22825元。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4:49.4:36.6調整為13.5:46:40.5。

2017年,全縣完成財政總收入45705萬元,比上年增長12.46%,其中,地方收入完成28383萬元,增長2.93%;上劃中央收入完成12967萬元,增長45.08%;上劃省級收入完成3355萬元,增長6.31%。在地方收入中,稅收收入完成20119萬元,增長20.14%;非稅收入完成9264萬元,下降21.50%。全年財政總支出285660萬元,增長3.14%。全縣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32217萬元,增長2.49%,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22975萬元,教育支出36567萬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1482萬元,醫療衛生支出25010萬元,節能環保支出5481萬元。

第一產業

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8920萬元,比上年增長3.0%,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78445萬元,增長3.0%。其中,農業總產值53002萬元,增長0.61%,實現增加值31952.6萬元,增長0.61%;林業總產值5798萬元,增長3.65%,實現增加值4858.9萬元,增長3.65%;牧業總產值96314.3萬元,增長4.24%,實現增加值38988萬元,增長4.24%;漁業總產值2585.7萬元,增長2.8%,實現增加值1852.6萬元,增長2.8%;農林牧漁業服務業產值1220萬元,增長8.0%,實現增加值792.9萬元,增長8.0%。

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6.01萬畝,其中稻穀種植面積22.22萬畝。糧食總產量82353噸,比上年增長2.93%,其中穀物73627噸,增長2.88%,薯類8486噸,增長3.15%,豆類240噸,增長12.15%。油料播種面積5.87萬畝,油類總產4379噸,增長0.64%,其中油菜籽4313噸,增長0.14%。經濟作物中,煙葉種植面積0.39萬畝,煙葉總產490噸,下降12.34%,其中烤煙490噸。水果總產8682噸,增長0.4%,其中柑橘類5249噸,增長0.23%;果用瓜1553噸,增長0.58%;其他水果1448噸。蔬菜種植面積4.92萬畝,蔬菜54575噸。

全年出欄生豬21.18萬頭,增長2.92%;出欄牛5.86萬頭,增長0.51%;出欄羊4.25萬隻,增長3.91%;出籠家禽99.55萬羽,增長0.87%;肉類總產量24809噸;水產品產量1792噸,增長2.81%。

全年共投入財政涉農資金29044.13萬元,其中整合中央財政資金14507.98萬元、省級財政資金12308.88萬元、整合縣級財政資金1000萬元、上年結轉資金1227.27萬元。社會扶貧成效顯著,各類社會資源助力新晃脫貧攻堅,累計物資和資金達4390.96萬元。全年實施扶貧項目671個,實現25個貧困村退出,新增脫貧人口8007人。

第二產業

2017年,全縣完成工業增加值246318萬元,同比增長7.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6%。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增長9.1%,重工業增長6.3%。2017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達33戶。

在規模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中,全年發電量7650.22萬千瓦小時;水泥33.76萬噸,增長79.1%;牛肉休閒食品2406噸,增長16.8%;植物油8568噸,增長17.2%;複合肥17.65萬噸,增長3.3%;鐵合金6.1萬噸,增長16.4%;機製紙及紙板3.92萬噸,增長19.6%;生產蓄電池13.2萬隻,增長25.7%。

第三產業

2017年,全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621250萬元,比上年增長19.3%。其中,房地產投資完成45545萬元。全年投資開工項目110個,竣工項目90個,施工房屋面積74.46萬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積71.1萬平方米。

全年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9145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7%。6家資質建築企業實現總產值348429萬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4.6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9.7萬平方米。

全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27714萬元,同比增長10.3%。全縣公路線路總里程1364.21公里(不含高速公路)。完成公路客運周轉量12885萬人公里,下降10.6%;發送旅客442.3萬人,下降23.88%。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收入14614.21萬元。其中完成郵政業務收2374.21萬元,完成電信業務收入12240萬元。全縣固定電話用戶11953戶,移動電話用戶133122戶,互聯網寬帶用戶15592戶。

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為173277.1萬元,增長11.2%。從地域看,城鎮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23659.5萬元,增長11.14%;鄉村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9617.6萬元,增長11.1%。按行業分,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58860.8萬元,增長11%,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14416.3萬元,增長11.7%。[5]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全年組織申報科技計劃項目4項,爭取資金80萬元,申報專利152件,其中發明專利38件。

教育事業

縣職業中專1所,在校學生1025人,教職工83人。有普通高中2所,在校學生3149人,有教職員工301人,其中,專任教師230人。獨立初級中學1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9所,在校學生7956人,有教職員工488人,其中專任教師248人。完全小學18所,在校學生18237人,有教職工840人,其中專任教師803人。有幼兒園22所,在園幼兒數6655人,有教職工347人,有專任教師16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畢業升學率100%,小學在校學生輟學率為0.01%,初中入學率98.2%,初中在校學生輟學率1.09%,高考錄取率95.04%。

建制沿革

新晃侗族自治縣,在過去又稱晃縣、晃州。何以晃為名?據清道光《晃州廳志》說:「晃州直隸廳公署,……後枕晃山,前臨舞水。」指的是以晃山得名。但查考廳治(今老晃城)附近現今山名,均無晃山之稱。清光緒《湖南通志》說:「晃山在廳西。山在沅州西九十里。盧陽縣有晃山。」晃州廳距沅州陸路一百二十里,說是廳西,又只距九十里,皆誤。清《嘉慶重修一統志》說:「晃山,在廳東三十里。」是說較前準確。一是今麻陽、芷江交界地有西晃山。清同治《沅州府志》說:「晃山在北六十里。《元豐九域志》盧陽縣有晃山是也。」二是要考證晃山的名由,還須考證古晃州的治地,即清代晃州廳治地不一定是古晃州的治地。清光緒《湖南通志》和解放後出版的《湖南省志·地理志》,都說古晃州治涼傘。而古涼傘是否又是今涼傘所在地,尚存疑。《湖南通志》說:「晃州,……意其地必深阻僻遠,今晃州廳為唐清溪縣治,則唐晃州治疑在今涼傘汛。……《芷江縣誌》,便水繞涼傘寨有夜郎故縣。窮谷生陰,灘流絕處,怪石嵖岈,相距舟舿不得下,松杉冥郁,草荒路失,暾暾日出,不見人行。所稱夜郎故縣,當即古晃州治。」由此看來,古晃州治地疑在今縣治東邊方位,離便水不遠,即古籍所說沅州西一百里地帶。這樣,離現今的西晃山也就近了。這個問題不家待今後進一步考證。

史記最早出現晃州的記載,是《舊唐書》,黔州都督府,武德年間所領五十個羈縻州之一有晃州,並指明「寄治山谷」。羈縻政策,始於唐代,是封建中央集權對邊疆地區實行統治的一種措施。通過羈縻府、州、縣,把各民族首領任命為都督、刺史等官,可以世襲,加強了全國的統一。由此得知唐代的晃州,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到宋、元以後,羈縻晃州不定直存在。《宋史》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晃州首領田漢權將本州管理砂井的夷人粟忠獲古晃州印一枚,獻給宋王朝,被封為晃州刺史。這是曾經脫離中央封建王朝統治的晃州「蠻酋」,懾於宋朝的威力,願以臣服的一種表現。

經考古發現,在新晃這片神秘的土地上多處舊石器時代遺址掘出刮削器、尖狀器、石核石片等舊石器20多件。境內出土過新石器時代的石斧和大批古動物化石,還有具有少數民族特點的古代銅鼓,證明縣地在距今5萬至10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

歷史記載,縣地建置前,夏、商、周時,新晃為禹貢荊州之域,春秋戰國時期屬楚,秦屬黔中郡。西漢為武陵郡無陽縣。東漢屬武陵郡辰陽縣,三國屬荊州武陵郡舞陽縣,晉至南朝宋時因之,南朝齊時仍屬武陵郡舞陽縣,南朝梁時屬南陽郡龍標縣,隋時屬沅陵郡龍標縣。

在唐代,縣地開始州縣建置。唐貞觀八年(634),析龍標置夜郎縣。天授二年(691),改巫州為沅州,又析夜郎縣置渭溪縣,渭溪縣治在今老晃城。長安四年(704),改沅州之夜郎、渭溪二縣置舞州。開元十三年(725)改舞州為鶴州。開元二十三年(735),又改鶴州為業州,置獎州龍溪郡,領峨山、渭溪、梓姜三縣。唐時,另置晃州羈縻州,縣地部分屬晃州羈縻州,為黔州都督府所轄。唐末至五代時。藩鎮割據,縣地大戶田漢權據得獎州,改獎州為晃州。

宋淳化二年(991),田氏歸順宋朝(仍為羈縻)。熙寧七年(1074),章敦以武力收復溪峒黔、古、顯、敘、峽、中勝、富、嬴、繡、允、雲、洽、晃、波、獎、峨、宜十七州,置沅州,以唐潭陽象限置盧陽縣,縣地屬沅州盧陽縣,。北宋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至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縣地復置夜郎縣。

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沅州安撫司,翌年改為沅州路,縣地隨盧陽縣屬之。

明時,縣地屬沅州,置晃州驛、晃州巡檢司。

清乾隆元年(1736)沅州升府,置芷江縣,涼傘坪添駐通判一員。乾隆三年裁晃州驛設涼山巡檢司。嘉慶22年,清朝廷派湖南巡撫巴、貴州巡撫文合同勘察,從芷江縣劃出六里置晃州直隸廳,屬辰沅道.

民國2年(1913年)廢廳置晃縣。

1949年11月7日晃縣解放,11月10日成立晃縣人民政府,屬會同專 1952年8月,撤會同專區成立芷江專區,晃縣屬芷江專區;同年12月改芷江專區為黔陽專區,晃縣屬黔陽專區。

1956年12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新晃侗族自治縣,1981年7月改黔陽專區為懷化行政公署,新晃縣屬懷化行政公署。

1998年5月懷化撤地設市,新晃縣隨屬懷化市至今。[6]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