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疆天山天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疆天山天池

來自 網易 的圖片

中文名: 天山天池

所屬地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阜康市

主峰海拔: 5445米

湖面海拔: 1900多米

水深: 103米

著名景點: 天池、娘娘廟

天山天池,古稱"瑤池",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境內,是以高山湖泊為中心的自然風景區。距阜康市區37公里,距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97公里。天山天池景區規劃總面積為548平方公里,分8大景區,15個景群,38個景點,是中國西北乾旱地區典型的山嶽型自然景觀。

天山天池是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著名湖泊。在烏魯木齊東北100公里,博格達峰北坡山腰。湖面海拔1910米,南北長3.5公里,東西寬0.8~1.5公里,最深處103米。湖濱雲杉環繞,雪峰輝映,非常壯觀,為著名避暑和旅遊地。天池成因有古冰蝕-終磧堰塞湖和山崩、滑坡堰塞湖兩說。由天池流出的三工河為山麓阜康縣農牧業主要灌溉水源。天山天池風景區以高山湖泊為中心,雪峰倒映,雲杉環擁,碧水似鏡,風光如畫。

天山博格達峰海拔5445米,終年積雪,冰川延綿。天池在天山北坡三工河上游,湖面海拔1900多米。隨着海拔高度不同可分為冰川積雪帶、高山亞高山帶、山地針葉林帶和低山帶。屬於典型的大陸性乾旱氣候,南疆乾旱。2007年,天山天池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13年6月5日至6日經中國國土資源部評定為國家地質公園。[1]

發展沿革

1980年6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以博格達峰為中心,建立了天池自然保護區。

1982年11月,新疆天山天池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

1990年3月2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中國溫帶荒漠區博格達峰北麓生物圈保護區加入聯合國人和生物圈計劃,它以保護博格達峰北麓的生物多樣性與天池自然景觀為主,為國內以及世界保護與合理利用荒漠提供樣板。

1990年8月,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以天山天池為中心,建立了博格達峰"國際人與自然生物圈保護區"保護網絡。保護區面積約1600平方公里。

1993年,國家建設部批准《天山天池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

2000年,天山天池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AAAA級風景區,天池兩線公路的開通,更將形成天池-達坂城-吐魯番環形黃金旅遊線路,正在建設中的博格達國家冰川公園、"時光隧道"化石山地質公園竣工後,新疆天山天池風景名勝區將更加雄奇壯偉。

2007年,天山天池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經中國國土資源部專家組2013年6月5日至6日檢查後,天山天池已順利通過驗收,正式進入國家地質公園行列。

2013年6月21日,在柬埔寨金邊舉行的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投票通過中國新疆天山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名稱由來

"天池"一名來自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烏魯木齊都統明亮的題《靈山天池統鑿水渠碑記》。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多吟詩賦文,備極讚譽。傳說3000餘年前穆天子曾在天池之畔與西王母歡筵對歌,留下千古佳話,令天池贏得"瑤池"美稱。

七十年代初,郭沫若陪同西哈努克親王旅遊,臨湖吟出"一池濃墨沉硯底,萬木長毫挺筆端"的佳章。

主要景點

天山天池風景名勝區按照景點的布局及結構分為天池景區、燈杆山景區、馬牙山景區、娘娘廟遊覽區、博格達峰景區、花兒溝景區、白楊溝景區、水磨溝景區、北部沙漠景區。

天池景區

天池石門景區名為"石門一線",石門是進入天池風景區的天然山口,兩側寬約百米,最窄處僅10來米。石門兩峰夾峙,一線中通,是河道切割形成的峽谷,故又稱"石峽"。石壁巍峨,高達數十米,長約100米,天巧奇絕,猶如打開的兩扇門板。石色赭暗,如同鐵鑄,又稱"鐵門關"。石門內三工河穿流,水旋路轉,河水湍急,浪花飛濺,崖聳谷深,聲震幽谷,有詩曰:"巍峨石峽瑤池門,峭壁懸天險斷魂。鬼斧神工刀劈就,一線通途上青天。"

西小天池

西小天池,位於天池大海子西北,海拔1600米,古稱玉女潭,湖水由天池大壩西南滲漏,以瀑布形式注入潭中,並瀉入三工河。池周圍有雲杉環繞,瀑布如練,水面呈藍綠色,環境清幽。

西小天池瀑布

傳說是"王母娘娘的淋浴水","洗澡水"下瀉即成"西小天池"。"西小天池瀑布"對面,光緒年間建有六角、尖頂的"觀瀑亭",已毀。

西小天池瀑布源頭

西小天池瀑布的源頭為"醴泉洞",此處,似洞非洞,隱蔽難尋,又稱"隱乳洞"。泉乳從地下湧出,清淨甘甜似醴,傳說是"王母娘娘的醴泉"。

東小天池

東小天池,位於天池大海子東北出口處,又名黑龍潭。天池大壩東端有一人工瀉水閘,池水經此閘跌宕而下匯為東小天池。此池面積約1萬平方米,海拔1860米。北有一瀉水口,池水經此下跌200米,形成滾動的瀑布流經三工河峽谷。東小天池入口和出口都有瀑布,瀑潭相連,空間深奧,景色靜美。

東小天池瀉水瀑布

東小天池北岸斷崖峭壁,高近百米,故稱"百米崖"。每逢春末夏初,冰雪消融,池水上漲並由北岸瀉漏下跌,形成近百米高的瀑布,流銀瀉玉,飛濺直下,水聲如雷;若逢陽光折射,則彩練當空,氣象萬千。

東小天池源頭瀑布

翻過東小天池南面的山頭,即達大天池北岸。天池北岸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堤壩,由古冰川終磧壟及山體崩落物迭加堆積而成,高289米,整個大壩似一條鱷魚尾巴,故稱"鱷魚壩"。大壩東首建有人工水閘,名"鱷魚閘"。天池水下瀉,形成一條10來米高的瀑布,稱"鱷魚吐珠",水濺"黑龍峽谷地",匯成山澗溪流,北流不遠形成一潭,即東小天池。"鱷魚吐珠"、"冰潭銀簾"和"懸泉飛瀑"合稱"天池三瀑"。

天鏡浮空

天鏡浮空即大天池湖面,天鏡"海拔1910米,呈半月形,酷似一個頭南身北的葫蘆,其南段的三工河就是葫蘆的把。天池南北長3.4公里,最寬處1.5公里,平均寬度1公里,湖周長9.7公里;最大湖深102米(位於東北處),平均湖深40米;湖面最大面積4.9平方公里,一般為3.5平方公里;最大容水量2億噸,一般為1.6億噸;湖水冰涼清澈,內有人工養殖的冷水型無鱗魚。

定海神針

定海神針,為一株生長在天池大海子北岸的古榆樹。鬱鬱蔥蔥,枝葉繁茂,相傳為王母娘娘的金簪在制服惡龍時插在此處化成的,無論天池水位怎樣上漲,始終淹不到樹的根部。此樹具有很高的生態價值,是環池核心景區方圓幾公里內中唯一的榆樹,也是海拔最高(1910米)的榆樹,宛如"定海神針"使天池大壩免遭崩潰。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