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新石器時代陶器

新石器時代陶器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就發明了陶器。最早發現的是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從陶質區分,有紅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從工藝上區分,有手制、模製、慢輪、快輪;從紋飾上區分,有壓印拍印刻劃彩繪附加堆紋鏤孔;從陶窯結構區分,有橫穴窯與豎穴窯。正是這些風格迥異,不同的類別,創造了新石器時代絢麗多姿的陶器文化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新石器時代陶器

發現:仰韶文化

類別:陶器

分類:手制、模製、慢輪

陶器分布

日本青森大平山元文化,距今約16520—14920年。

俄羅斯遠東地區遠東文化,距今約13000年。

江蘇溧水神仙洞文化,距今約12320年。

廣西桂林甑皮岩文化,距今約11000年。

陝西華縣老官台文化,距今約8230年。

甘肅秦安大地灣文化距今約8000年。

陝西寶雞北首嶺文化,距今約7000年。

河南澠池仰韶文化,距今約6700—4500年。

仰韶早期6700年左右,以西安半坡村的半坡文化為代表。

仰韶中期5600年左右,以甘肅東部,青海東北部,寧夏南部為主。

仰韶晚期4500年左右,以甘肅慶陽、平涼、天水為主。

山東寧陽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000—5000年。

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距今約6400—5400年。

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距今約6000—4350年。

馬家窯初期6000年左右,以甘肅武山的石嶺下文化為代表。

馬家窯中期5800年左右,以甘肅黃河、洮河流域的馬家窯文化為主。

馬家窯晚期5000年左右,以甘肅廣河的半山文化和青海民和的馬廠文化為主。

四川巫山大溪文化,距今約5800—4400年。

浙江嘉興馬家浜文化,距今約5700—4700年。

河南陝縣廟底溝文化,距今約5600—4500年。

浙江杭州良渚文化,距今約4700—3900年。

湖北應變山屈家嶺文化,距今約4500—4200年。

甘肅廣河齊家文化,距今約4400—3600年。

山東章丘龍山文化,距今約4000—3100年。

甘肅山丹四壩文化,距今約3900—3400年。

甘肅臨洮辛店(甸)文化,距今約3400—2800年。

甘肅臨洮寺窪文化,距今約3400-2800年。

青海卡約文化,距今約3200-2800年。(湟水、大通河流域,青海湖一帶)

青海都蘭諾木洪文化,距今約3000年左右。(柴達木盆地一帶)

甘肅民勤沙井文化,距今約3000-2500年。(河西走廊一帶)

發展簡史

早期

距今約12000-9000年

發現的陶器數量較少,絕大多數為陶片,陶器中普遍參雜較大的石英砂粒,使用原始的模製技術和泥片貼塑方法、捏塑成型,工藝原始、器類簡單,無刻意的裝飾。

根據湖南道縣玉蟾岩、江西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的考古發現,中國至遲在公元前12000年就出現了原始陶器,在中國北方,河北徐水南莊頭也發現了公元前9000至公元前8000年的陶器,據此,可以大體看出,中國南方最早的陶器多圜底,中國北方早期的陶器多平底,陶器的製作方法、器表的裝飾手法也有明顯的差異,說明陶器的起源是多元的。

中期

距今9000-7000年

陶器工藝有很大改進,普遍採用泥片貼塑法、捏塑法和泥條盤築法,以紅色、褐色陶為主,燒成溫度提高,但器表存在色澤不一的現象,裝飾普遍比較簡單,在黃河流域彩陶開始萌芽。

晚期

前段(距今7000-4500年)

制陶技術快速發展,流行泥條盤築法,滿輪修整技術普及,部分地區開始出現輪制技術,陶器顏色仍以紅色為主,但色澤純正,隨着時間的推移,黑灰陶比例逐漸增多,裝飾手法多樣,黃河流域彩陶流行。

後段(距今4500-4000年)

制陶技術突飛猛進,快輪制陶技術迅速普及,產量增加,黑色、黑灰色磨光陶流行,風格素雅凝重,在黃河流域隨着袋足炊器的普遍出現,范模製陶工藝發展很快。

工藝技術

從新石器時代早期,中國境內的陶器發生、製作便是多元的,下面擬從製作工藝、技術的角度橫向地比較中國新石器時代陶器的區域特點併兼顧各地陶器具體的縱向發展過程。

從製作工藝、技術的角度看,中國陶器可以分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兩大類型,各地大體都經歷了手制、模製、輪制的由原始到進步的發展過程。手制可分捏塑法、泥片貼塑法、泥條盤築法,手制只限少量小器物,泥片貼塑法黃河流域罕見,它出現並主要運用於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早中期,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中期的大地灣、裴李崗、磁山文化和北辛文化的前期都已出現泥條盤築法,即將泥料先搓成泥條,再用泥條築成坯體的方法,到了仰韶文化時期這種制陶方法開始盛行。

制陶工藝

北方

以普通易溶粘土製作陶器時多以紅粘土為原料;甘青文化區採用模具敷泥法,彩陶製作工藝高度發達,以馬家窯文化為代表,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黃河中游是模製法最流行的地區,出現於廟底溝二期(距今5300年左右),盛行於中原龍山文化,模製法系用泥條盤築(或圈築)在模具的外面,再拍打(或滾壓)成與模具形狀相同,大小相近坯體的方法,對後來夏商陶鬲等的製作工藝和青銅器的范築法具有深遠影響;黃河下游是快輪制陶最發達的地區,所謂快輪制陶是指利用輪盤快速旋轉所產生的慣性力將泥料直接拉坯成型。現有資料表明黃河下游和長江中游是中國輪製法出現最早的地區,也是輪制技術最發達的地區,山東文化區快輪制陶技術和滲碳工藝發達,蛋殼黑陶製作工藝空前絕後。[2]

南方

以高鎂質易溶粘土和高鋁質耐火粘土製作的白陶明顯多於北方類型,以瓷石或高硅質粘土製作的硬陶產於南方類型,夾炭陶和夾蚌陶的製作工藝具有南方稻作農業和水鄉的特色,泥片貼塑法和蛋殼彩陶的製作工藝具有獨特風格,還原燒成技術水平高於北方類型。

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兩個類型的製法存在差異,北方的模具的敷泥法屬於模製範疇,而南方的泥片貼塑法屬於手制範疇,但是到了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南北方的陶器製法逐漸趨向統一,兩個類型都普遍採用泥條盤築法,到了新時期時代晚期,都流行輪製法。總的來看,新石器時代早中期主要採用手製法成型,到晚期才流行輪製法和模製法,長期燒成溫度較低,早期主要採用氧化氣氛燒成,晚期才流行還原氣氛燒成,由此可見,新石器時代晚期在製作和燒成方面都發生了顯著變化,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從形態、藝術地角度看,由於各地環境、生業經濟、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各地陶器的形態也千差萬別、異彩紛呈,共同構成了一幅瑰麗的畫卷。[1]

參考文獻

  1.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道客巴巴網,2013-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