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馬克思主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新馬克思主義是特有的名詞術語。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統,一是5500年前兩河流域蘇米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1],二是5000多年前尼羅河流域古埃及人創造的聖書字[2],三是3300年前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四是1500年前起源於中美洲的瑪雅文字。其它文字都早已消亡,只有中國文字的發展未曾斷裂,從商代一直傳承至今,漢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名詞解釋

「新馬克思主義」是20世紀西方出現的新意識形態,屬於激進的小資產階級思潮。作為一種反資本主義的西方激進批判理論,新馬克思主義已發展成為一支當代西方左翼的重要力量,它以獨特的理論視角、對資本主義文化尖銳的批判,開闢了西方左翼批判的新的理論空間,作出了有意義的學術貢獻。

新馬克思主義是與l9世紀經典馬克思主義、20世紀制度社會主義所實行的馬克思主義不同的「另類」馬克思主義。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它具有深厚、複雜的西方文化思想淵源,它是馬克思主義與20世紀其他意識形態和理論學說雜交生成的產物。其中有些流派和代表人物是准馬克思主義的,有些是非馬克思主義的,但在批判和反對資本主義這一點上它與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學說是相同的。應該說,新馬克思主義是一種脫離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文化思潮和意識形態。

新馬克思主義的形成背景及其發展分期

新馬克思主義形成及發展的背景。一方面是由於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的西方沒有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的預言,無產階級革命與西方工人階級漸行漸遠,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在西方勝利的希望渺茫;另一方面是由於十月革命後社會主義運動向西方的推進遭遇挫折。東方社會主義制度在實踐中出現了種種失誤。特別是蘇東劇變,使一些馬克思主義者對西方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前途和命運感到茫然,因而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了懷疑。

新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大致上經歷了四個歷史時期。即: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歐洲革命前後「新馬克思主義」的初創時期、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新馬克思主義」的形成時期、二戰後「新馬克思主義」的興盛時期和20世紀70年代後「新馬克思主義」的多元發展時期。

以匈牙利哲學家盧卡奇、意大利共產黨創始人葛蘭西為代表的初創時期的「新馬克思主義」者是在無產階級革命中反思的一代,他們分析了西歐資產階級統治的特點及其複雜性,主張馬克思主義與西方具體實踐相結合,對在民主化高度發展的西方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提出了不同的認識。

法蘭克福學派是新馬克思主義形成時期的象徵。是在盧卡奇等第一代西方「新馬克思主義」者客觀上被迫淡出西方革命實踐之後活躍起來的新一代左翼理論家,是學院派專業人士對馬克思主義的學術研究。他們的社會批判理論不同於第一代「新馬克思主義」者對西歐無產階級革命道路的思索,他們在革命失敗後告別革命,遠離無產階級的鬥爭實踐,反對階級鬥爭,主張走一條非無產階級革命的、激進的反資本主義的學術批判道路。

二戰後,在新馬克思主義的興盛時期衍生出了形形色色的「新馬克思主義」流派和思潮。它們承續了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批判線索,以存在主義為代表的人本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和以結構主義為代表的科學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是這一時期新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主流。歷經戰後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代」,至1968年新左派學生造反運動之前,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已整整50年沒有發生過無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革命在西方沒有成功使戰後「新馬克思主義」各流派均質疑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有效性,在西方1968年運動中,新馬克思主義發展中反叛的一代以非馬克思主義的新的激進革命動力論為這一運動提供了理論基礎,並成為「新左派」的理論代言人。

在20世紀後30年西方社會的劇烈變動和冷戰後的全球化進程中,新馬克思主義進行了以「後現代主義」為取向的文化革命,多元化的「新馬克思主義」理論構成了70年代以後崛起的「新社會運動」的多元理論基礎。這一時期的「新馬克思主義」從非政治的社會多元主義出發,認為工人階級政治已成為一種政治保守主義,階級政治已經不適用於西方代議制民主條件下的民主社會主義政治,因此主張以結合多元的社會政治力量的激進民主,取代工人階級政治和無產階級革命。

新馬克思主義的共同學術傳統與特點

通過對新馬克思主義四個歷史時期的梳理,可以看出新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具有共同學術傳統的理論現象。這一論點是由英國《新左派評論》主編佩里·安德森率先提出的,他指出,「新馬克思主義」在其多樣性發展中具有共同線索、共同主題和共同特點,這使之有別於傳統的馬克思主義。新馬克思主義像是一種馬賽克,由各種互不相同、常常是相互衝突的理論鑲嵌而成,體現了不同流派和內容的多樣性。

安德森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經典馬克思主義者實現了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統一,其理淪的優點是與他們各自所屬的巾東歐馬克思主義政黨在政治和思想上不可分割。而「新馬克思主義」則在歷史唯物主義發展內部形成了一個「完全嶄新的學術結構」 其首要的、根本的特點是:它在結構上與政治實踐相脫離。這一特點在二戰以後20世紀的下半葉依然沒有改變,即使在70年代後,「新馬克思主義」的多樣化發展呈擴張之勢,但「新馬克思主義」各流派持續至今的共同的、根本性的特點仍是理論脫離工人階級的革命實踐。

這一根本性的特點派生了「新馬克思主義」的其他特點:第一,由於理淪脫離實踐.「新馬克思主義」走上了一條純學術道路,實現了形式上的學術化轉移。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那一代理論與實踐統一的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是革命者,他們從來不在大學謀取學術職位,其研究與中東歐的大學體制無關。「新馬克思主義」第一代理論家盧卡奇、葛蘭西等還保有一定的理論聯繫實踐的傳統特點。自法蘭克福學派以來,「新馬克思主義」已經與革命政黨、工人運動和工人階級沒有任何組織上、思想上的關聯。二戰以後,「新馬克思主義」完全轉入大學校園,「新馬克思主義」者多為大學教授、研究機構和專業刊物的專職學術研究人員.研究「新馬克思主義」成為一種職業生涯和謀生手段,「新馬克思主義」 成為專業學術主題,其語言方式也日益術語化、專業化,變得晦澀難懂。

第二,「新馬克思主義」主要從事對資本主義的文化批判,這是其理論脫離實踐的又一表現。法蘭克福學派和後現代主義代表着「新馬克思主義」文化批判的兩次高潮。前者主要是從觀念和個人倫理的角度批判資本主義的人性異化,後者則從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多樣性的高度否定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文化基因。這兩次文化批判對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多元文化主義的興起起了關鍵作用。

第三, 由於長期脫離無產階級的鬥爭實踐,「新馬克思主義」 成為與資產階級哲學文化主流思潮雜交的產物。「新馬克思主義」不可避免地與當代資產階級文化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如:盧卡奇深受韋伯、席美爾、狄爾泰的影響;葛蘭西的《獄中扎記》中有唯心主義哲學家克羅齊的烙印;法蘭克福學派在總體上處於弗洛伊德主義的輻射之下;法國思想家薩特本人在走向馬克思主義之前就是海德格爾存在主義陣營中的一員,等等。儘管「新馬克思主義」在各個時期使用不同的話語系統,常常顯示 異常多樣的形式,但是,其各派別的共同點是:它們始終處於歐美唯心主義和其他資產階級哲學文化思潮的影響之下,是馬克思主義與當代西方主流理論相混雜的產物,這一點被安德森看作是新馬克思主義傳統中最為突 的一個特性

還有一個應該指出的特點是:「新馬克思主義」作為當代西方一種激進的政治思潮,從未放棄過反對資本主義的立場,它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堅決反對資本主義的左翼思潮和理論,始終保持了對資本主義不妥協的批判態度。在政治上,它不認同資本主義現行制度;在文化上,它對資本主義採取徹底的拒絕和批判態度。「新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尖銳批判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歷史邏輯和實實在在的經濟政治現實弊端,為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發展提出了新的問題和路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