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施密特望遠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施密特望遠鏡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施密特望遠鏡(Schmidt telescope)是一種由折射和反射元件組成的天文望遠鏡。1931年為德國光學家施密特·B·V所發明﹐因此得名。這種望遠鏡由一塊接近平行平板的非球面改正透鏡和一個凹球面反射鏡組成,星光在望遠鏡里先通過折射,再經過反射,然後才成像。施密特望遠鏡光力強,可見範圍大,成像的質量也比較好,因而特別適用於進行流星,彗星,人造衛星等的巡視觀測,也常用於大面積成像和天文科普活動。

簡介

雖然凹球面反射鏡具有球差,但它有一個重要特性──鏡面對於球心是對稱的。如果在球心處設置一個限制光束的光闌,那麼對於不同傾角入射的光束,除了光闌在斜光束方向的投影與正方向不同外,成像條件都完全相同,不存在光軸上和光軸外的差異。因而,在球面鏡的焦面上各處的像點都是對稱的,具有相同球差造成的小圓斑

評價

在這種情況下,除了球差和場曲外,不存在其他像差。為改正球差,施密特,B.V.不是象過去人們所做的那樣,破壞這一對稱成像條件,把鏡面形狀改成拋物面,而是在光闌處放置一塊與平行平板差別不大的、非球面的改正透鏡(常稱施密特改正透鏡)。它對於法向和傾斜入射光束在球差的改正作用上所引起的變化不大,同時折射引起的色差也很小 。所以在口徑和焦比相同的情況下,施密特望遠鏡比其他望遠鏡有更大的清晰視場。[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