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旅夜書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旅夜書懷》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旅夜書懷》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1]

這首詩既寫旅途風情,更感傷老年多病、漂泊無依的心境。首聯寫江夜近景,刻畫了孤舟月夜的寂寞境界。頷聯寫遠景,雄渾闊大,「星垂」烘托出原野之廣闊,『「月涌」渲染出江流的氣勢,以樂景寫哀情,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告的悽愴心情。頸聯正話反說,抒發休官的憂憤。詩人的名聲因文章而顯赫,告病辭官,皆是由於遠大的政治抱負長期被壓抑而不能施展,尾聯詩人以沙鷗自比,轉徙江湖,聲聲哀嘆,感人至深。全詩前二聯寫點明「旅夜」,後二聯緊扣「書懷」,景中有情,融情於景,內容深刻,格調清麗,結構謹嚴,是杜甫詩歌中的經典作品。

這首詩一向被認為是杜甫於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是年正月,杜甫辭去節度參謀職務,返居成都草堂。永泰四月,友人嚴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攜家由成都乘舟東下,經嘉州(今四川樂山)、榆州(今重慶市)至忠州(今四川忠縣)。杜甫於秋天抵達忠州後創作了這首詩。但是,這一說法存在一些疑點,首先,詩中「星垂平野闊」句所描畫的圖景,與忠州一帶的峽谷地貌不合。其次,「細草」本是象徵春天的景物,也與秋天不符。

日本的中國文學研究專家松原朗先生認為,關於這首詩的寫作,應該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在春天,二是在廣闊的平野之中,三是在漂泊於大江上的船里。同時滿足這三條的,有如下兩個時間:一是大曆三年(768)春天,杜甫離開夔州,穿過三峽後,向江陵(今屬湖北)航行時。大曆四年或五年春天,漂泊在湘江上時。長江貫流的湖北江漢平原,和湘江沿岸的湖南平野,都能與「星垂平野闊」所描繪的空間相應。但杜詩提及「大江」的二十多例子裡,一個指湘江的也找不到。所以,將這個事實和「細草」的春意,「星垂平野闊」的平野綜合考慮的話,《旅夜書懷》詩的寫作時期有可能為大曆三年春。

四川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周子瑜先生認為,否定舟下渝、忠寫作時地之說還有待商榷,關於詩中「平野闊」,並非一定是平原,事實是詩題明點為「夜」,詩中景物也是在星月輝映下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模糊景象,但天宇始終寥廓,很可能引起的錯覺構成了詩人頭腦中特殊的審美景觀,美學上的錯覺美,正是詩人筆下的藝術表現。而且明清時部分學者也指出在這首詩中杜甫有意使用「謬理成趣」手法,為了藝術的變現,將狹窄的夔峽一帶說成是廣闊的平原。

各說均有一定的道理,拋開創作時間,可以看看詩人在這段三、四年的時間裡的境遇。此前的杜甫是沿江而上,流離失所,除因受到成都尹嚴武、夔州都督柏茂琳的優待以外,大約也是為了等候朝廷任命新職。嚴武、柏茂琳,這兩人都可能向朝廷推薦過杜甫。但是,唐代宗沒有起用他。這時,他感到「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希望完全破滅了。於是他回想一生的坎坷遭遇和朝廷的黑暗腐敗,在這段時間裡寫下此詩,在詩中抒發了「官應老病休」的憤激之情。

作品原文

《旅夜書懷》[2]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白話譯文

微風吹拂着江岸的細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裡孤獨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邊,平野顯得寬闊;月光隨波涌動,大江滾滾東流。

我難道是因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應該休官了。

自己到處漂泊像什麼呢?就像天地間的一隻孤零零的沙鷗。

詞句注釋

⑴書懷:書寫胸中意緒。

⑵岸:指江岸邊。

⑶危檣(qiáng):高高的船桅杆。獨夜舟:是說自己孤零零的一個人夜泊江邊。

⑷星垂平野闊:星空低垂,原野顯得格外廣闊。

⑸月涌:月亮倒映,隨水流涌。大江:指長江。

⑹名:名聲。文章著:因文章而著名。

⑺官應老病休:官倒是因為年老多病而被罷退。應,認為是、是。

⑻飄飄:飛翔的樣子,這裡借沙鷗以寫人的飄泊,含有「飄零」、「飄泊」的意思。

作品鑑賞

詩的前半描寫「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寫近景:微風吹拂着江岸上的細草,豎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獨地停泊着。當時杜甫離成都是迫於無奈。這一年的正月,他辭去節度使參謀職務,四月,在成都賴以存身的好友嚴武死去。處此淒孤無依之境,便決意離蜀東下。因此,這裡不是空泛地寫景,而是寓情於景,通過寫景展示他的境況和情懷:像江岸細草一樣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第三、四句寫遠景:明星低垂,平野廣闊;月隨波涌,大江東流。這兩句寫景雄渾闊大,歷來為人所稱道。在這兩個寫景句中寄寓着詩人的什麼感情,歷來有不同的解讀,有人認為是「開襟曠遠」(浦起龍《讀杜心解》),有人認為是寫出了「喜」的感情(見《唐詩論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很明顯,這首詩是寫詩人暮年飄泊的悽苦景況的,而上面的兩種解釋只強調了詩的字面意思,這就很難令人信服。實際上,詩人寫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正是為了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告的悽愴心情。這種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經常使用的。如《詩經·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襯出徵士兵的悲苦心情,寫得很是動人。

詩的後半是「書懷」。第五、六句說,有點名聲,哪裡是因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應該因為年老多病而退休。這是反話,立意至為含蓄。詩人素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長期被壓抑而不能施展,因此聲名竟因文章而著,這實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時確實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卻主要不是因為老和病,而是由於被排擠。這裡表現出詩人心中的不平,同時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飄泊、孤寂的根本原因。關於這一聯的含義,黃生說是「無所歸咎,撫躬自怪之語」(《杜詩說》),仇兆鰲說是「五屬自謙,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詳註》),恐怕不很妥當。最後兩句說,飄然一身象個什麼呢?不過象廣闊的天地間的一隻沙鷗罷了。詩人即景自況以抒悲懷。水天空闊,沙鷗飄零;人似沙鷗,轉徙江湖。這一聯借景抒情,以沙鷗自況,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內心飄泊無依的感傷,真是一字一淚,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齋詩話》說:「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於景和寓景於情。前者寫宜於表達詩人所要抒發的情的景物,使情藏於景中;後者不是抽象地寫情,而是在寫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這首《旅夜書懷》詩,就是古典詩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個範例。整首詩意境雄渾,氣象萬千。用景物之間的對比,烘托出一個獨立於天地之間的飄零形象,使全詩瀰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獨感。這正是詩人身世際遇的寫照。

名家評價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詩要健宇撐柱,活字斡旋。如「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弟子貧原憲,諸生老服虔」、「入」與「歸」字,「貧」與「老」字,乃撐柱也;······「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豈」與「應」字,乃斡旋也。撐柱,如屋之有柱;斡旋,如車之有軸,文亦然。詩以字,文以句。

元·方回《瀛奎律髓》:老杜夕、暝、晚、夜五言律近二十首,選此八首潔淨精緻者。多是中二句言景物,二句言情。若四句皆言景物,則必有情思貫其間,痛憤哀怨之意多,舒徐和易之調少。以老杜之為人,純乎忠襟義氣,而所遇之時,喪亂不已,宜其然也。

明·棅《唐詩品匯》:等閒星月,着一「涌」字,夐覺不同(「月涌」句下)。

明·謝榛《四溟詩話》:子美「星隨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句法森嚴,「涌」字尤奇。可嚴則嚴,不可嚴則放過些子,若「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意在一貫,又覺閒雅不凡矣。

明·胡應麟《詩藪》:「山隨平野闊,江入大荒流」,太白壯語也;杜「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骨力過之。

明·郭濬《增訂評註唐詩正聲》:「星垂」二語壯遠,意實淒冷。

明·李攀龍、袁宏道《唐詩訓解》:夜景之近而小者(「細草」二句下)。夜景之遠而大者(「星垂」二句下)。范德機曰:作詩要有驚人語,險詩便驚人。如子美······「船舷暝戛雲際寺,水面月出蘭田關」,「星垂平野闊,月浦大江流」,······李賀「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照日金鱗開」。此等語,任是人道不到。

明·李攀龍《唐詩選》:此二句與後二句俱用單字起,是句法(「月涌」句下)。

明·葉羲昂《唐詩直解》:寫景妙,傳情亦妙(「星垂」二句下)。

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寫景妙,傳情更妙。

清·王夫之《唐詩評選》:頷聯一空萬古。雖以後四語之脫氣,不得不留之,看杜詩常有此憾。「名豈文章著」自是好句。「天地一沙鷗」則大言無實也。

清·金聖歎《杜詩解》:看他眼中但見星垂、月涌,不見平野、大江;心頭但為平野、大江,不為星垂、月涌。千錘萬煉,成此奇句,使人讀之,咄咄乎怪事矣!

清·張謙宜《繭齋詩談》:「星垂平野闊,月浦大江流」,氣象極佳。極失意事,看他氣不痿薾,此是骨力定。

清·愛新覺羅·弘曆《唐宋詩醇》:「小市常爭米,孤城早閉門」。寫荒涼之景,如在目前。若此孤舟夜泊,著語乃極雄傑,當由真力彌滿耳。李白「山隨平野」一聯,語意暗合,不分上下,亦見大家才力天然相似。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胸懷經濟,故云:名豈以文章而著;官以論事罷,而云:老病應休。立言之妙如此。

清·楊倫《杜詩鏡銓》:邵子湘云:警聯不易得(「星垂」句下)。

清·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十字寫得廣大,幾莫能測(「星垂」二句下)。

清·黃生《唐詩矩》:前後兩截格。「一沙鷗」何其渺;「天地」字,何其大。合而言之曰:「天地一沙鷗」,語愈悲,氣愈傲。

清·盧麰《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三、四雄大而有骨,不入虛枵,此居可辨。五、六亦大峭健,必無時弱。且二聯一景一情,肉骨稱適,章法最整。首聯必多對起,又每用「獨」字,此老杜所獨。

近代·李慶甲《瀛奎律髓匯評》:通首神完氣足,氣象萬千,可當雄渾之品。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3]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六載,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於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鬱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於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杜甫:旅夜書懷(康震、王立群簡短點評)

參考資料

  1. 《旅夜書懷》 古詩文網
  2. 杜甫《旅夜書懷》精編教案 第一範文網 ,發布時間; 2020-04-11
  3.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