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旌德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旌德縣,隸屬安徽宣城市,古屬猷州。位於皖南腹地,西倚黃山,東臨蘇浙滬,北枕皖江。建置於唐寶應二年(763年),縣名由「旌表方德」而來。截至2017年末,旌德縣轄10鎮,常住人口12.5萬人,總面積904.8平方公里。

旌德縣生態優良,全縣有林面積75萬畝,森林覆蓋率66%,為國家級生態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是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核心區,長三角地區進入黃山風景區的重要通道之一。旌德交通便捷,境內205國道、217省道、323省道等重要公路縱橫交錯。揚績高速鴻門互通工程建成通車。蕪黃高速自北向南貫穿旌德。旌德縣境內京福高鐵全長22公里,縣城設立旌德站。旌德歷史悠久,是徽文化的發祥地,有農學家王禎、詞作家呂碧城、數學家江澤涵、文學家周而復等。徽文化在旌德縣有着深厚的積澱和傳承,徽派建築隨處可見,是皖南徽州古村落的集中地。

行政區劃

建制沿革

2000年,旌德縣轄5個鎮、9個鄉。

2003年,旌德縣調整行政區劃:將原旌橋鄉、華坦鄉整建制併入旌陽鎮,以原旌陽鎮和旌橋鄉、華坦鄉的行政區域為旌陽鎮的行政區域,鎮政府駐旌陽;將原喬亭鄉整建制併入蔡家橋鎮,以原蔡家橋鎮和喬亭鄉的行政區域為蔡家橋鎮的行政區域,鎮政府駐蔡家橋;將原仕川鄉整建制並人俞村鄉,以原俞村鄉和仕川鄉的行政區域為俞村鄉的行政區域,鄉政府駐俞村;保留三溪鎮、興隆鄉、廟首鎮、白地鎮、孫村鄉、雲樂鄉、版書鄉。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旌德縣轄5個鎮、5個鄉:旌陽鎮、蔡家橋鎮、三溪鎮、廟首鎮、白地鎮、俞村鄉、興隆鄉、孫村鄉、雲樂鄉、版書鄉。

2004年底,旌德縣轄5個鎮、5個鄉:旌陽鎮、蔡家橋鎮、三溪鎮、廟首鎮、白地鎮、興隆鄉、孫村鄉、雲樂鄉、版書鄉、俞村鄉。

2009年12月11日,安徽省民政廳行文下發了《關於同意撤銷旌德縣俞村鄉設立俞村鎮的批覆》,旌德縣轄6個鎮、4個鄉:旌陽鎮、蔡家橋鎮、三溪鎮、廟首鎮、白地鎮、俞村鎮、版書鄉、雲樂鄉、興隆鄉、孫村鄉。

2015年01月,經安徽省政府批准,市政府同意,撤銷旌德縣興隆鄉設立興隆鎮,面積、人口和隸屬關係不變,鎮政府駐大禮村(原興隆鄉政府駐地);撤銷旌德縣孫村鄉設立孫村鎮,面積、人口和隸屬關係不變,鎮政府駐玉溪村(原孫村鄉政府駐地)12月3日,經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旌德縣版書鄉設立版書鎮,鎮政府仍駐版書村。

2017年11月10日,經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旌德縣雲樂鄉設立雲樂鎮,鎮政府仍駐劉村(原雲樂鄉政府駐地)。

區劃詳情

根據2018年政府官網顯示,旌德縣轄10鎮,旌陽鎮、蔡家橋鎮、三溪鎮、廟首鎮、白地鎮、興隆鎮、孫村鎮、雲樂鎮、版書鎮、俞村鎮、共68個村(社區),縣政府所在地為旌陽鎮S323(江村大道)。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旌德縣地處黃山東北麓,位於安徽省東南部皖南山區,東鄰寧國,南連績溪,西毗黃山,北接涇縣,地跨東經118°44′—118°15′,北緯30°29′—30°7′。全鎮地形是南北長,東西窄,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180—220米。總面積904.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旌德縣在大地構造上位於楊子准地台浙西皖南台褶帶的太平復向斜南東端。在中國地層區劃中屬楊子地層區下楊子分區皖南小區。縣內地層自上元古界震旦系列古生界泥盆系均有出露,其中以志留地層分布最廣,約占全縣面積的三分之一。第四系地層僅在少數地方出露。縣城區出露地層為志留系及第四系鬆散沉積物,志留系霞鄉組分布於區內的南西部,出露範圍較小,系旌德複式岩體的殘留頂蓋。主要岩性為細沙岩、粉砂岩、板岩、頁岩及岩屑砂岩。第四系主要為礫石、砂、砂土、亞粘土登鬆散沉積物呈洪積、沖積及河漫灘相,沿河流兩岸及凹地分布,厚度變化範圍1—5米。另有一半以上面積分布着三迭紀印支時期的花崗閃長岩。以高甲、蘭塘、孫村、喬亭、石鳧山、芳岱一線為界,北西部是以志留係為主的古生界地層和小塊展布的花崗岩岩株;南東部大面積花崗岩岩體呈長條狀集中分布,其中也零星鑲嵌着古生界地層,總的地層構造走向北東45°,與天星洞山至梅嶺的北東向大斷層基本平行。地層自老到新的分布狀況是: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第四系。

旌德全縣地貌特徵為東西向呈長方形,呈畚箕狀向北開口。地勢中部平緩,四面環山,東北低於西南。海拔高度自中部向東北和西南呈階梯狀上升,四面環山,中北部較低,海拔僅150米左右,最低處是三溪坑口,海拔120米,東北至海拔1031.8米的塘山頭,西南至境內最高峰大鳴尖,海拔1295.6米,相對高差1175.6米。山脈走向與構造線一致,以北東至南西向殿市,向東和西北傾斜。屬皖南北部山地丘陵、山間盆谷地貌,分為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間盆地四種類型。

氣候特點

旌德縣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適中,季風明顯。春季冷暖變化大,光照不足陰雨多;夏季溫高濕度大,梅雨集中汛洪多;秋季常遇夾秋旱,天高雲淡早晚涼;冬季多晴濕度小,雨雪常在「三、四九」。

氣溫

旌德縣年平均氣溫為15.5℃,一般年際變化值±0.3℃。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2.9℃,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7.7℃,平均初霜期在11月10日前後,平均終霜期在3月23日左右。

降水

旌德縣自然降水豐沛,多年平均降雨量的分布由東北向西南遞增,油中低山區向平畈區遞減;年平均降雨量為1476毫米,西部緊鄰黃山地區多達1626毫米,北部的三溪一帶雨量只有1328毫米。降雨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秋、冬季,即當年9月至次年2月降雨量較少,占全年降雨量的29%,春、夏季3—8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1%;降雨量最多的月份為入梅季節的6月,月平均降水達208毫米。最大年降雨量為2353毫米。多年平均蒸發量1324.7毫米。

季風

旌德縣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冬季受亞洲內陸冷高壓控制,盛行偏北風;夏季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盛行偏南風;春秋季是季風轉換季節,風向隨季節而易,較為明顯。全年除靜風之外,有10個月都是偏北風頻率較大。春季風大,夏、秋季風小,年平均大風次數6次(7級—風速17米/秒以上大風)。歷年平均風速為1.8米/秒。

水文

旌德縣地勢複雜,河流山溪較多,源短流急,落差較大,水系呈格子狀典型山溪河流特徵。境內以石鳧山為分水嶺,分屬青弋江和水陽江兩大水系,主峰以東歸水陽江水系,以西歸青弋江水系,統屬長江流域。境內長江流域面積905.5平方千米,分有徽水、玉水、俞村河(又稱環溪)、山壩河(又稱姚溪)4個自然水系。白沙、徽水二河自東向西北穿城而過,匯於城北。

徽水,舊稱淳溪,又因河水「浮光耀金,仿佛梅花片片」而雅稱「梅溪」,是縣內最大的河流,地處縣境中部。源出績溪縣尚田鄉上竹坦,經鎮頭、浩寨至版書分界山入境,幹流自南而北,流經版書、旌陽鎮、蔡家橋、三溪共4個鄉鎮,在三溪坑口出境,流經涇縣,匯於青弋江。境內長度38.6平方千米,沿途匯集84條大小支流,涉及旌陽、蔡家橋、孫村、廟首、興隆、三溪6鄉,總長343.7公里,境內流域面積548.7平方千米。河道平均寬度38.9米,河床平均坡降比為5.1‰。據下南水文站測定:1991年,洪水最大洪峰流量為475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1—0.08立方米/秒,平均流量4.49立方米/秒。屬常年性山溪河流,不能通航。徽水兩岸自上游而下主要有支流8條,左、右岸各有4條。

旌德縣河流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受地下水補給很少,河水水量隨季節性變化較大。又由於旌德縣水系是源頭河流,河床一般比降較大,地表透水性一般,具有良好的徑流排泄條件,徑流資源豐富,全區年平均徑流總量7.8億立方米,徑流深860毫米,水土流失較嚴重,使河床淤高,沿河兩岸極易產生洪澇災害及誘發地質災害。


土壤

旌德縣全縣土壤總面積100.1138萬畝,包含紅壤、黃壤、石灰岩土、潮土和水稻土五個土類,下分為9個亞類、29個土屬、59個土種。

紅壤:是旌德縣地帶性土壤中一個最大的土類,面積65.8332萬畝,占全縣土壤總面積的65.76%。根據成土條件和發育階段,可分為黃紅壤和紅壤性土2個亞類。

黃壤:是旌德縣中山狹谷區垂直帶的土壤類型,位於紅壤土類之上,面積12.0340萬畝,占土壤總面積的12.02%。是旌德縣林業生產的主要基地。此土類在該縣劃分為山地黃壤和黃壤性土2個亞類。分布於牛山、石鳧山地帶和縣境西部、西南部、東北角邊緣,海拔600~1000米左右的中、低山地帶。

石灰岩土:在旌德縣屬隱域性土壤,與地帶性的黃壤、紅壤復區並存。主要分布在碧雲、俞村、白地、南關、版書和廟首林場等地,面積5.1814萬畝,占土壤總面積5.18%,該土在該縣僅有棕色石灰土1個亞類。

潮土:是豐水成土。主要分布於徽水河和玉水河的兩岸河畔,面積僅1305畝,占土壤總面積的0.13%。它的特點:沉降速度快,質地較粗;地下水對土體影響小。該土該縣僅有灰潮土1個亞類。

水稻土:在旌德縣內有3個亞類,即為淹良型、瀦育型和潛育型。水稻土是旌德縣主要的耕地土壤,布局廣泛:東自滑渡,西及南源;南起洪川、北至剝嶺,從海拔130米的三溪溪潭到海拔790米以上的華坦八畝,都有分布,面積169347畝,占全縣土壤總面積的16.91%。3個亞類中以瀦育型為主,占80.38%。

植被

旌德縣位於皖南山區,在植被區劃上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東段亞區、安徽南部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由於氣候條件優越,林木立地條件好,且兼有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植被過渡的特徵,故樹種資源豐富,植物種類繁多,大致可以分為: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馬尾松林、馬尾松雜木混交林、灌叢及草叢。不同的高度氣候有一定的差異,影響到不同高度的植被類型的差異。海拔1000米以上多為茅栗、化香、山楂等混生落葉闊葉林。由於長期人為的生產經營活動,低海拔地區形成了以杉木、毛竹、馬尾松為主的人工植被。山區村莊周圍坡度平緩處多為茶、桑、果園等經濟林。其中以馬尾松、杉木及毛竹等針葉林所占面積最大,分布全縣各地用材林主要樹種有:杉、松、檫木、楓香、毛白揚、苦櫧、小葉櫟、圓柏、側柏、木荷、竹類等。經濟林主要樹種有:烏桕、栓皮櫟、山核桃、香榧、棕櫚、雙人棗樹、竹、油桐、油茶、漆樹、板栗等。地被植物主要有白櫟、白茅、芭茅、繼木、烏飯、杜鵑、黃背草、算盤子、茴草、蕨類等。

自然災害

旌德縣氣象災害主要有寒潮、梅雨、伏旱、秋風寒、秋旱、暴雨、冰雹等災害,尤以寒潮最為嚴重,寒潮平均每年出現3次左右,最多年份曾達6次(1965年秋—1966年春)。特別是春寒對午季作物和早稻育秧危害甚大,常造成爛秧、死苗。秋冬以後的寒潮常伴有大風雪、霜凍和持續低溫,造成積雪深厚,房倒樹折、郵電交通受阻等嚴重災害。旌德縣梅雨也是大災害,1954年,梅雨期持續57天,其中6月份降雨量達543.8毫米,7月份降雨量為538.3毫米;1969年持續33天,降雨525.3毫米,均造成特大洪災。秋分寒對雙季晚稻生長影響最大。1980年的「秋分寒」是建國以來危害最重的一年,連續15天氣溫低於20℃,最低降到10℃以下,使全縣晚稻減產1200萬斤。冰雹旌德縣平均4—5年一遇,降雹時間均在春夏季節的下午至傍晚時分。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旌德縣緊鄰黃山,具有良好的徑流和排泄條件,全縣自然水系總流域面積904.34平方千米,徑流資源比較豐富。全縣年均降水總量為12.63億立方米,年均徑流量7.8億立方米,占總降水量的61.7%,年均徑流深度860 毫米。降水時空分布不均。

旌德縣全縣農業用地受自然水系流域灌溉的面積達90%以上,而水利工程只能提供3—4千萬立方米水量。枯水年全縣農業缺水4千萬立方米左右;豐水年則產生局部洪澇災害。縣內地下水主要有基岩裂隙水,孔隙裂隙水和碳酸鹽岩類的裂隙溶洞水。由於地下水資源貧乏,一般無農灌意義,只限於人畜飲水。全縣水庫共有50座,總庫容為1869.06萬立方米,其中(1)小型水庫6座993.19萬立方米,小(2)型水庫44座875.87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3.32萬畝,占全縣總有效灌溉面積的1/4。

土地資源

2014年數據調查顯示,旌德縣總面積904.8平方千米,土地利用類型主要有耕地、園地、林地、草地、交通運輸用地、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其他土地、城鎮村及工礦工地。現狀土地利用特點:人口密度大,土地利用率高;耕地數量少,耕地保護形式嚴峻;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土地後備資源匱乏,開發補充耕地潛力小。

旌德縣所屬類型地類分別為耕地水田131.3114平方千米、旱地52.875平方千米、園地果園1.470平方千米、茶園4.890平方千米、其他園地3.590平方千米、林地有林地586.8564平方千米、灌木林地0.750平方千米、其他林地56.686平方千米、草地人工牧草地0.030平方千米、其他草地7.890平方千米、交通運輸用地鐵路用地0.770平方千米、公路用地2.380平方千米、農村道路0.070平方千米、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河流水面9.061平方千米、水庫水面1.60平方千米、坑塘水面5.310平方千米、內陸灘涂0.390平方千米、溝渠2.50平方千米、水工建築用地0.260平方千米、其他土地設施農用地0.10平方千米、田坎0.010平方千米、裸地0.040平方千米、城鎮村及工礦用地建制鎮10.581平方千米、村莊24.012平方千米、採礦用地1.180平方千米、風景名勝及特殊用地0.210平方千米。

生物資源

森林資源

旌德縣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65.52%,林木綠化率68.87%。2015年全縣林業用地總面積65181.1公頃,有林地面積58809.82公頃,其中喬木林地49851.58公頃,竹林7673.35公頃,經濟林1284.89公頃;疏林地86.97公頃;灌木林地3029.18公頃(國家規定的灌木林地618.24公頃,其他灌木林地2410.94公頃);未成林造林地2880.46公頃;苗圃地20.91公頃;無立木林地265.47公頃;宜林地49.12公頃;林業輔助生產林地39.17公頃。活立木蓄積量385.6萬立方米。

野生動植物資源

旌德縣有獸類19科51餘種,鳥類40科143餘種,爬行類20多種,兩棲類16種。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雲豹、黑麂、梅花鹿、白鸛、白頸長尾雉。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獼猴、黃山短尾猴、穿山甲、水獺、大靈貓、小靈貓、鷹、隼、大鯢(娃娃魚)。

省級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野豬、黃麂、狐、獐、青蛙、中華大蟾蜍、東方蠑螈、鵪鶉、環頸雉、白鷳、杜鵑(四種)、羚、刺蝟、豪豬、燕、龜類(所有種)、蛇類(所有種)、鴨類(三種)、白鷺、紅嘴藍鵲、絲光椋鳥、八哥、夜鷹。

根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名錄(第一批)》中所列的樹種和保護級別,旌德縣有19個樹種入錄,其中一級保護5種,二級保護14種。

一級保護樹種中,蘇鐵和水杉為引入的栽培種,銀杏和南方紅豆杉為原有的鄉土樹種,野生與栽培兼有,銀縷梅為野生種群。

二級保護樹種中,厚朴、紅豆樹、喜樹等3種為引入的栽培種,金錢松、鵝掌楸、樟樹等3種,為野生與栽培兼有,榧樹、凹葉厚朴、天竺桂、花櫚木、長序榆、大葉樟、香果樹、永瓣藤等8種,為野生種。

中藥材資源

旌德縣植物類中藥材是該縣藥材的主要資源,屬木本和藤本的有防已、葛根、益母草、合歡皮、六月雪、貫眾、南沙參、覆盆子、山楂、虎權、桑白皮、桔梗、丹參、蒼朮、獼猴桃、冬桑葉、蒼耳子、絡石藤、淡竹葉、何首烏、枇杷葉、銀杏等。野生草本藥材有:蒼耳子、益母草、馬鞭草、薄荷、土牛膝、白英、紫蘇、希薟、青蒿、白前、谷精草、石菖蒲、香附、蕺菜等。全縣植物類中藥材計有149科508種。

礦產資源

旌德縣地下礦藏種類多,已探明的砩石儲量210萬噸、石英1000萬噸、瓷土1800萬噸,鉀長石7.4萬噸,花崗岩11.4億立方米。[1]

歷史文化

詩詞

旌德歷代重詩書,勤課誦,人文薈萃。晚唐詩人呂從慶,遷居旌德西鄉後,著有詩集《豐溪存稿》傳世。南唐狀元舒雅,工文善畫.曾參與纂校《文苑英華》《論語正義》《策府元龜》等書,重繪《山海經圖》10卷,是宋初「西崑體」詩人。北宋汪澥著有《汪仲容文集》30卷。明代梅鶚、梅鷟兄弟,分別著有《鳧山集》和《尚書考異》《春秋指要》等傳世之作。明、清兩代,主要畫家有饒震元、程寶顯、饒大振、金士海、方應召、呂煥章等。清末至民國時期,書法高手有呂朝瑞、呂鳳岐、江志伊、江荀朴,王鳴、江辛、汪彭年、程幼芝、方伯西等10餘人。

近代傑出女詞人呂碧城著述豐富,現代宗教學、民俗學家江紹原,著有《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發須爪》,譯有《宗教的出生與長成》等。旌德籍現代著名作家周而復,數十年來發表了1000萬字的文學作品,其代表作《上海的早晨》被譯成幾國文字發行海外,近年新作《長城萬里圖》更是稱譽文壇。

目連戲

明清時期,目連戲在旌德盛行,該戲融合民間雜耍、翻桌、蹬壇、跳索、鑽火圈等多種技藝。民國時期,旌陽、俞村、南關、版書、湯村等地常演此戲,劇目主要為《目連救母》,宣揚因果報應思想。每逢農曆閏年,旌陽鎮常請南陵、浙江昌化等地戲班在學面前(現旌陽二小)、張家坦、北門觀音閣(新橋)等處演唱,內容一般為驅邪趕鬼、祈禱豐年等。建國後,此劇未再上演。

齋堂戲

齋堂戲是清末民初大族開齋時的一種演唱儀式。旌陽鎮太子殿(現酒廠)、丁家村、鷗川、南沖等地興演此戲;有些地方請和尚或道士連唱七天七夜,一般逢農曆閏年演出。

堂戲清唱

建國前,每逢農曆二月初二(相傳為土地神生日),各地均請10餘名民間藝人在土地廟前搭台唱堂戲,清唱《桃園三結義》、《郭子儀做壽》等喜慶性京劇劇目。有些富戶遇紅白喜事,亦邀請老藝人上門演唱堂戲。建國後,不再演唱。

竹馬燈

竹馬燈流行於中國廣大的漢族地區。在民間花會中,舞蹈者模仿跑馬的姿勢,或揚鞭疾行,或執轡徐行,通過表演馬兒慢行、上坡、下坡、過橋、跳躍、旋轉等動作,展現馬的各種姿態。既可以表演隊形的豐富變化,也可以表演有情節的歷史故事,載歌載舞,形式活潑,具有濃郁的鄉土藝術特色。旌德的竹馬燈盛行至今,其表演手段以熱烈奔放、古樸清新的舞蹈形式,博得人們喜愛。每年正月十五前,人們有舞燈賀歲拜年的習俗:舞龍賜福,祈求風調雨順,舞春牛祈求來年五穀豐登;舞馬燈以示驅鬼神、保平安、慶豐收、迎新春。在眾多的燈舞中,數竹馬燈最為精彩、亮麗。

人口

截至2017年末,旌德全縣戶籍人口149801人。按性別分,男性人口77739人,女性人口72062人,性別比為108:100。常住人口12.6萬人。 [11] 2018年末,旌德縣常住人口為12.5萬人。

視頻

旌德縣三溪鎮路西村申報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