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旌德文廟位於中國安徽省宣城市旌德縣旌陽鎮營坎路,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旌德文廟始建於北宋,元、明、清及民國年間均有過修繕,占地面積4655.21平方米,建築面積1463.81平方米。旌德文廟坐北朝南,由泮池泮橋、戟門、名宦祠、鄉賢祠、東廡、西廡、東齋房、西齋房、大成殿、文昌塔等建築組成。

目錄

簡介

初名「文宣王廟」,五次被毀重建,最後重建於清順治二年(1645)。其中主殿——大成殿重建於康熙四十年(1701),嘉慶十年(1805)重修,民國三十五年(1946),縣政府曾對文廟群進行過維修。1989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嘉慶《旌德縣誌》:「考唐貞觀四年(630)詔州縣皆立孔廟,時尚未有族邑也。寶應建邑以後,談學之制無聞,邑之學宮自宋崇寧元年(1102)始。「旌德孔廟建築群歷經南宋、元、明至清順治十四年(1657),屢受兵火之災,大修24次,重建5次,現存建築為順治二年(1645)所建。歷次修繕費用多為私人捐獻。

建築特點

文廟現存大成殿、東西兩側各九廡五齋、戟門及兩側的名宦祠和鄉賢祠、泮池、泮橋等,總體為長方形四合院,院內占地南北62.24米,東西31.57米。

文廟主體建築大成殿,初名文宣王廟,宋崇寧四年(1105)始改稱大成殿。長寬均17米,占地289平方米。基高3.33米,殿高18.66米,重檐歇山頂。屋面為滾龍亮背,上下兩層,各有4條垂脊,正脊中嵌火焰寶珠;正脊兩端及垂脊角均嵌有魚尾走龍,抬梁式木結構。殿周用石柱,上覆磁瓦,窗牖雕刻精緻,檐牙高啄,氣勢宏偉。殿內四根木柱通頂,表通天之意。殿內藻井兩層彩繪,內容為鳳、鹿麒麟牡丹花卉等,並有八仙容顏,最醒目的則是文曲之星。縱觀大小百幅彩圖,畫面栩栩如生,寓意明顯,無非是寄望於旌德子孫文星高照,大顯神通。

大殿四周紅牆簇擁,殿對面有照壁,門口為大成坊,進坊為半月形伴池,亦名躍龍池,池上建有石拱橋,稱泮橋,亦名狀元橋。可惜照壁與大成坊都挪為它用了。伴池東有禮門,西有義路。池後建築,中為戟門,左 為鄉賢祠,右為名宦祠; 再進去中間為丹墀, 供朝拜,兩側有東廡、西廡,為先聖、先儒配祭牌位陳列的地方。大成殿的兩旁,還有東、西齋房。

學宮附近原有兩座建築物:一是尊經閣,始建年代失考,清乾隆八年(1743)六月十六日,因記毀復建於明倫堂東,祀文昌帝君於其上,尊經閣占地104平方米,共三層,廠角重檐,凌空高矗,窗欞欄杆,軒爽玲瓏,畫棟雕梁,丹碧耀彩,方向抱學宮,翼然左護,勢若穿天心,探月窟,蔚為壯觀。一是明倫堂,為講學之所,在學宮左側,與大成殿同時建造,規模頗大。遺憾的是兩者均毀[2]

旅遊特色

旌德文廟歷經滄桑, 幾經毀壞, 幾經修復, 在劫難中得以倖存。整座文廟占地4700平方米,現存大成殿、東西廂、戟門、名宦祠、鄉賢祠、泮池、泮橋、齋房等,為安徽省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築群,現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安徽省文物局及縣政府多次撥款,對文廟進行修復。不僅如此,旌德縣還把文廟闢為縣級文物的展覽地,縣文化藝術的集萃地。這裡設有「周而復作品陳列館」,陳列了旌德籍著名作家書法家周而復先生捐獻的4000多件文獻資料。

大成殿集文化建築藝術之大成,古人的聰明智慧集於此,你可以盡情欣賞;今日旌德人傑的鴻篇巨故存於此,凡人的藝術感悟存於此,你可以隨心品評。

視頻

旌德文廟 相關視頻

宣城旌德文廟
神秘的旌德文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