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旗袍的風情(甘茂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旗袍的風情
圖片來自創意悠悠花園

《旗袍的風情》中國當代作家甘茂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旗袍的風情

現在很多地方都有旗袍協會,我們這裡也有。旗袍協會研究旗袍的歷史文化和發展變化,組織各種表演和比賽活動,在全國各地甚至海外華人團體中,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眾所周知,服飾是人類特有的文化現象。梁實秋先生有一句名言:「衣裳是文化中很燦爛的一部分。」又有一句專說旗袍的:「現在所謂旗袍,實際上只是大坎肩,因為兩臂已經齊根划去。」旗袍作為國際公認的中國女性的代表服裝,的確蘊藏着豐富的東方文化的內涵。或許是受文藝作品影響較深,我對旗袍特別欣賞。我把它稱之為:屬於女人的詩。

少年時,在偏遠山區故鄉的石板街上,偶爾見到穿旗袍的女人,整條街都鮮亮起來了。配着高根皮鞋有節奏的響聲,穿旗袍的女人輕輕盈盈走過幽長的小巷,如同碧綠小溪中漂流的一朵雪白的茉莉花。那旗袍開衩處一閃一閃的,透露了修長的腿,也透露了美的信息。這對看慣了總是包裹在寬大厚實衣裳里的故鄉婦女的我來說,心靈受到震動,自然而然喚起了一種人性的覺醒。至今回憶,穿旗袍女人那種挺拔修長的身姿,輕盈婀娜的步態,依然如在眼前。

據說旗袍發源於滿洲的旗裝,自從旗人入關之後與中土的服裝同步並行。但是滿族服飾中女性的旗袍,在形制上經過改造後,不但為漢族婦女所喜愛,並且還成為中國的特色服裝進入了世界時裝的行列。才女張愛玲在她的散文名篇《更衣記》中說:「在中國,自古以來女人的代名詞是『三綹梳頭,兩截穿衣』。一截穿衣與兩截穿衣是很細微的區別,似乎沒有什麼不公平之處,可是20年代的女人很容易地就多了心。她們初受西方文化的薰陶,醉心於男女平等之說,可是四周的實際情形與理想相差太遠了,羞憤之下,她們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將女人根性斬盡殺絕。因此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用張愛玲的話說:「現在要緊的是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雲托月忠實地將人體輪廓曲曲勾出。」張愛玲留給後人最好看的一張照片,就是穿旗袍的半身照。

上世紀30年代以後,旗袍經過改良,打破清教徒風格,變得愈來愈美妙。在我年輕的時候,讀魯迅、茅盾、巴金、郁達夫、蕭紅、張愛玲、張恨水等作家的小說,其中許多女主人公的衣裳都是旗袍。讀書着迷了,腦子裡常常幻化出小說人物的萬種風情。那些穿織錦旗袍的女人,往往在斜襟的盤鈕上扣一塊薄薄的絲絹子,或者插一朵白玉蘭,倚欄而笑,婷婷玉立,滿眼是秋波盈盈流轉,說不盡的優雅風韻。像那個時代的著名歌星周璇、著名影星阮玲玉,她們穿旗袍的照片,現在看起來還是那麼動人心弦。

宋慶齡穿旗袍端莊典雅。江姐穿旗袍明淨自然。林道靜穿旗袍洋溢着知識分子的書卷氣。的確,中國旗袍可以充分展示女性線條,卻又不像牛仔褲和一步裙,把人箍得緊緊的,只能帶給旁觀者性感的刺激,而是更優雅一些,更含蓄一些,更耐人尋味。最近翻閱雜誌,發現旗袍在美國好萊塢一些女影星中也大受青睞。她們自己動手,有的把領口改成禮服式樣,有的截去下半身配以短褲,有的選小一號的旗袍以顯苗條。美國著名的「時尚女子樂隊」的幾位成員,竟全部穿上旗袍登台領獎,大出風頭。寫到此,我真想笑着對她們說一句:「不要太風情噢!」

旗袍為什麼具有如此高雅含蓄的風韻情致呢?我想,結構的含蓄感,渾然的整體感,簡潔的線條感,這很可能是旗袍歷經滄桑而不衰,至今仍然符合時尚迎合潮流的原因。什麼叫「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旗袍便是經典之作,傳世之作,經久耐讀之作。

我想,我們對於文學藝術,尤其是詩和散文的追求,也應該像旗袍一樣,既是民族的,又是現代的。為此我特別欣賞旗袍而寫了這篇文章,時常憶及故鄉石板街上初見旗袍的情景,情不自禁地輕輕唱起:好一朵茉莉花……[1]

作者簡介

甘茂華,土家族,籍貫湖北恩施,定居湖北宜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