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無聲的歌》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陸文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一個人想寫小說,原因很多,有許多偶然的,外在的,附加的因素。如果剔除那些表層的皮殼,其核心恐怕只的一個:想唱歌。
人生於世有暫有久,有喜有愁,有憧憬,有迷惘徘徊與執着的追求。經歷了一翻陣仗之後,便有酸、甜、苦、辣沉積在心頭。這種沉積有時如止水,有時卻如潮水升騰,翻滾不止,使人的心房脹得難受,因而想叫喊、想呼喚、想仰天長嘯、想低聲傾訴。直着嗓子叫喊是一種比較原始的方式,只能簡單地表達歡樂、恐懼與渴求,於是便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歌。唱歌可以抒發胸臆,可以娛人也可以自娛。
小說是一種無聲的歌,它是以文字作為音符,為人生譜寫出歡歌、壯歌、悲歌、輓歌以及各種無以名之的曲調的大匯合。寫的人嘔心瀝血,看的人於享受之中似乎也有所領悟。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歌,有些歌聽聽也可以,看看也熱鬧,總比萬籟俱寂好得多。可是能使人動情,使人奮起,使人於沉思之中有所領悟的歌卻不會太多。有些歌也新穎,也別致,可是聽來聽去總覺得缺少了什麼,缺少了真情,缺少了誠摯,缺少了嚮往與追求。歌唱者似乎沒有什麼胸臆要抒發,只是為了唱歌而唱歌;不是因為不唱歌心房就脹得難受,而是因為不唱歌就不那麼熱鬧,就感到冷落與寂寞。
歌唱得不好的時候往往怪嗓子,往往會在唱腔上刻意追求。當然,唱歌的人需要練功,吊嗓子。寫小說的人也需要懂技法,練筆頭。表達能力是一個前提,或者說是一種起碼的要求,無聲的歌卻是有形的歌,有聲有色的東西才能夠傳播。可是有一點要明確,這些都是屬於基本訓練,是某種學步,學步總有師承,學得越像越是使人感到在那裡聽過,在那裡見過。關起門來練基本功要十分認真,卻決不能站在舞台上面對着觀眾吊嗓子,那除非是某種專業會議或學術交流。也許是我們的基本訓練太差了吧。若干年間只要求文學為政治服務,只需要說出某種簡單而明確的意思,如何說法卻從不考究,因此一旦想到要提高質量時,便把技巧、形式、方法等等當作頭等大事,情不自禁地直接站在觀眾的面前吊嗓子。絕大部份的觀眾並不想學唱歌,而是等着欣賞,等着感受,等待着心聲的交流。儘管你的嗓子吊得很好,觀眾卻有點莫明其妙,不到終場便溜得差不多。但也不會全部溜光,總有一些同行與票友坐在前排為你歡呼。他們的歡呼也不是瞎捧場,因為他們不是聽唱,而是看功夫。不肯流俗,有所追求的歌唱家往往更容易因此而受到迷惑。
練嗓子的目的是為了唱歌,為了在表達心聲的時候得心應手,婉轉自如。如果把方法、技巧、語言等等抽出來加以研究,它們就會變成沒有生命的、製作藝術的工具。工具當然不可缺少,而且要考究設備齊全,但是不要去分誰優誰劣、先進落後、土貨洋貨。因為方法和技巧一旦進入創作以後它本身應該隱而不見,所見所聞只是作者的心潮起伏。這話並非是否定技巧,而是強調方法和內容的吻合。創作總是先有內容才去尋找恰當的表現方法,決不是為了方法才去尋找點內容填進去。我們也常常責怪自已的創作方法太陳舊,其實倒不如責怪自已的思想方法太落後。沒有獨特的見解就沒有獨特的方法,方法和見解在創作中不可分割。刻意追求技法,技法就會變成戲法。戲法也可以誤人耳目,但是很難使人動情、奮起與沉思。
小說是一種無聲的歌,很多人在唱,很多人在聽,很多人都在研究。各種認真嚴肅的研究都有好處,最大的好處不在於提倡和推廣某種唱腔,而在於用各種優美的唱腔唱出人生的歌、真情的歌、誠摯的歌。[1]
作者簡介
陸文夫(1928年3月23日-2005年7月9日)當代作家。江蘇泰興人。從小喜愛文學。1948年畢業於蘇州中學,赴蘇北解放區。翌年隨軍渡江到蘇州,任新華社蘇州支社採訪員、《新蘇州報》記者。1955年開始發表作品。
1956年發表成名作、短篇小說《小巷深處》。1957年調江蘇省文聯從事專業創作,因參加籌辦《探索者》同人刊物,被打成「反黨集團」成員,長期下放到工廠、農村勞動。粉碎「四人幫」後平反。1978年返蘇州從事專
業創作。後任蘇州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飲譽文壇的《獻身》、《小販世家》、《圍牆》分獲第1、3、6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美食家》獲第3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已出版小說集[[《榮
譽》]]、《二遇周泰》、《小巷深處》、《特別法庭》、《小巷人物誌》、《圍牆》、《陸文夫中篇小說選》,長篇小說《人之窩》,文論集《小說門外談》等。陸文夫的小說常寫閭巷中的凡人小事,深蘊
着時代和歷史的內涵,清雋秀逸,含蓄幽深,淳樸自然,展現了濃郁的姑蘇地方色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