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無毒不丈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是現代漢語中家喻戶曉、盡人皆知的一句俗語,可這句俗語亦非其原來面目。溯其本源,許多人都認為「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這句俗語是由「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訛變而成的。他們認為,「無度不丈夫」中的「度」是指氣度,和「量小非君子」中的「量」合起起來正好構成「度量」一詞,後來在流傳的過程中「度」字才被訛傳為「毒」。這種解釋看似合情合理,其實卻是想當然之說,理由有二:其一,「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之說嚴重違反了漢語對偶句的平仄規律;其二,在明代以前的典籍中找不到相關的書證。

「無毒不丈夫」在元代用例很多,單用的有如劉致上高監司堯民歌》:「法則有準使民服,期於無刑佐皇圖,說與當途,無毒不丈夫,為如如把平生誤。」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你不辯賢愚,無毒不丈夫。」而加上前一句就不一樣了,它可不同於「量小非君子」。元.馬致遠漢宮秋》一折:「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元·關漢卿望江亭》雜劇第二折:「便好道『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王樞密上云:『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文中所說的是「恨小非君子」並非是「量小非君子」。原句的意思應該是面對敵人,不恨人,不復仇的人不配作一個君子。心慈手軟,不忍心的人終究做不了大丈夫[1]

「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這一俗語的產生有着深厚的社會文化背景:自元朝以來,正統的儒家倫理文化、道德價值體系、社會政治及倫理秩序受到嚴重衝擊,市井流氓文化急劇膨脹,諸如「爹死娘嫁人,各人顧各人」、「人善有人欺,馬善有人騎」、「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無奸不成商,無謊不成媒」之類帶有濃厚流氓文化色彩的俗語在民間大量產生,並被人們廣泛使用,而「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就是其中之一。由於這句俗語中所表達的思想與正統的儒家道德思想格格不入,所以在其產生後正統儒家文化的維護者們試圖通過同音替換的方式將「毒」曲解為「度」,為了與「度」對偶,他們又將「恨」替換作「量」,使「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訛變為「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但是或許是由於「無毒不丈夫」這句俗語的生命力太強、對人們影響太深的緣故吧,「度」字始終沒能將「毒」替換下來,結果就形成了「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這句俗語,並流傳至今。

大家看,這真是不怕流氓會武術,就怕流氓有文化啊!「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產生於元朝市井流氓文化興起為大背景的情況下,於我國的傳統文化格格不入,筆者還是更願意接受「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老梁故事匯 無度不丈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