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無知的遊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從2009年到2011年,陳丹青應《華夏地理》之邀,每年赴一地,先後遊歷了土耳其、俄羅斯、德國和匈牙利四國,並寫成長篇遊記,極具個人特色地勾畫出了彼時彼地的人文、自然景觀,牽連出此時此地的所思所想,本書即為這四篇文字的結集。除遊記本身外,本書還附有300餘幅歷史和現場圖片,以及陳丹青旅途中所畫速寫手稿。

作者簡介

陳丹青,1953年生於上海,1970年至1978年輾轉贛南與蘇北農村插隊落戶,其間自習繪畫。1978年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深造,1980年畢業留校,1982年定居紐約,自由職業畫家。2000年回國,現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組畫》,近十年作並置系列及書籍靜物系列。業餘寫作,出版文集有:《紐約瑣記》《多餘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續編》《荒廢集》《外國音樂在外國》《笑談大先生》《歸國十年》。

原文摘錄

此外,當你面對單獨的臉,有時很難確認他(她)的種屬與血緣——我所驚動的俄羅斯美人大致奇異地混雜着動物性和優雅的文化感,年輕人的一臉生氣勃勃是如我在自由國家見慣的淳樸與無辜,而俄羅斯式的若有所思(有時,相貌就是表情)會使尋常的臉顯得高貴起來。 在所有國家的所有大街,人群只是平凡。打動我的俄國美人並非通常所謂漂亮,而是,很難在別的民族臉譜中頻頻遭遇這樣的面相,怎麼說呢:那是有話要說的臉。俄國人的美,並非僅指生理的優越,而是,那臉是可讀的,像久已入戲的演員,正當扮演拉斯柯爾尼科夫或瑪絲洛娃的間歇。以歐美電影演員判斷那所屬民族的美,是一場無邊的誤會,在美國街頭你休想撞見雷奧納多·迪卡普里奧、布拉德·皮特、妮可·基德曼,或者烏瑪·瑟曼(對了,雖非俄國人的高挑的烏瑪可能是聯想俄羅斯美人的類型之一)……但在莫斯科或聖彼得堡,學生,職員,士兵,或身份不明無所事事的人,居然昂着驚人美麗的頭,浪費着大有前途的容顏。倘若眼目疾速,忽然,一個,又一個,三五個,從天而降的雌雄美人迎面走來,倏忽閃過,帶着一臉劇情,同時生動地帶走了罕見的好身材。即便略微難看或上了年紀的臉也煥發着著名小說著名角色的性格魅力,有聲有色地厭煩着、無聊着、滿懷心事,恍如經典小說中的庸吏、騙子、神學生、卜卦者、有來歷的醉漢……真是神秘而確鑿:在俄國人的臉上,我分明讀到文學。 真的,除了陽光,森林,俄羅斯的醒目景觀是好看的人。美麗的定義總是難纏的,人言言殊。而美人之於各民族種性,概率稀少,簡直意外,但在紐約、倫敦、巴黎、羅馬,街頭驚艷的意外大不及俄羅斯。這裡的年輕男女頎長輕健,如伶俐的鹿,頸、肩、腰胯、腿,完美的比例隨處可見。金髮碧眼遠多於我在歐美見到的各國白人,區別是在亞麻、淺棕或閃爍的金白,眸子的色相則分正藍、冷藍、淺藍,藍到發白,以至目光射來,不見眼珠。北歐人膚色大致相類,但從油畫的觀點看來,白里泛紅如盎格魯·薩克遜人或雅里安人,並非最美,而是俄人的瑩白而泛紫,間雜如象牙般內斂而高貴的微黃。白膚中尤為瑩白者,並不閃爍,而是吸光的,如所謂「凝脂美玉」般,最宜純色、花色與灰色的衣裝。撞見膚色最白的男女,連着金白的頭髮與睫毛,給銀閃閃日光照耀着,全臉周身有如過度曝光的照片。 …… 我所驚動的俄羅斯美人大致奇異地混雜着生猛的動物性與優雅的文化感,年輕人的一臉生氣勃勃是如我在自由國家見慣的淳樸與無辜,而俄羅斯式的若有所思(有時,相貌就是表情)會使尋常的臉顯得高貴起來。

書評

無意中看到這本書,正好京東有活動,就買了,陳丹青一直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家,不僅僅因為我也學過美術,更因為陳丹青的文字很樸實,沒有太多的玄虛和術語。書名「無知的遊歷」當然是一種謙虛,不過現在很多土豪,競相走出國門,游遍世界,卻是真正無知的遊歷。而且這種無知往往還要打扮成一種曾經滄海的傲慢,到一個地方漫無目的遊逛,不去景點,窩在青年旅舍里喝咖啡,就過了一整天,然後奚落那些做了好多功課,拿着LP和打印出來的攻略一個一個地方去走的人。

的確走的地方多了,就會發現人多的地方沒有風景,風景越有名氣,越容易引起失望,越是偶然的發現越能夠打動心靈。可是這一切都不是不做功課的理由,做了詳細的功課以後,依然可以率性而行。甚至可以走得更加自由,忽略也就忽略了,功課已經做足,去不去也無所謂了。記得二十歲的時候在銀川,本來都買好了到蘭州的火車票,就因為在汽車站裡看到了一趟前往武威的汽車,就決定改變行程,因為我更喜歡西北的客車,一路上可以在很多地方停留。所以做功課並不妨礙你的旅行,就好像余秋雨寫的《文化苦旅》,裡面其實寫的是歷史,當你走過承德,走過敦煌,走過蘇州,你為什麼沒有相似的感受?那是因為你的功課沒做夠,如果你為一座城市做了幾年的功課,那麼你再做在它的青年旅舍中喝咖啡,你的感受絕對不同。

打開才發現這裡面的文章曾經看過,原來就是陳丹青為《華夏地理》寫的三篇遊記,我常年訂閱《華夏地理》,當年在雜誌上看到陳丹青的文章時,還挺意外,陳丹青的風格比較感性和《華夏地理》不太搭調。看了書前面的序言才知道,是《華夏地理》原來的編輯安排的這三次旅行,由編輯部出資,陳丹青完成遊記,原來是「公費」旅行。原本準備去更多的國家,可是因為編輯的撤換,這個項目提前終止了。書裡面還提到有讀者寫信給陳丹青,說他的遊記裡面地理的成分不多。其實《華夏地理》是《美國國家地理》的中文版,國家地理的內容絕不僅僅限於地理,不過整體的風格卻很理性,強調知識性,並不是那種《世界知識畫報》的風格,也不是《旅行》。所以純粹的遊記在裡面出現,的確有點與眾不同。當然我還是喜歡陳丹青的文章,也喜歡《華夏地理》,只是覺得兩者放在一起,並不搭調而已。

陳丹青的三次出遊,一次去的是土耳其,一次去的是俄羅斯,一次去的是德國。其中陳丹青最熟悉的應該說是俄羅斯了,那個年代長大的人,沉浸在俄羅斯的文化和繪畫當中,能夠親眼目睹青年時期的夢想,當然會有很多感受。不過像我這樣的七零後,對俄羅斯的感情就沒有五零後那麼痴迷。

三篇中最喜歡的是土耳其,看過幾本關於土耳其的書,土耳其雖然不大,但是卻是一個旅行的好去處,熱氣球、藍色清真寺、以弗所、棉花堡、愛琴海……風景迥異,從古希臘的文明,到石頭山的荒涼,從愛琴海的蔚藍,到清真寺的奢華,讓你總是會感覺到很驚訝。喜歡土耳其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和巴黎鐵塔,英國塔橋相比,土耳其並沒有那種世人皆知的名勝,可是當你去了,卻會美得讓你目瞪口呆,所以去土耳其的感受往往很棒。另一個原因也很重要,那就是土耳其的消費水平很低,在土耳其旅行,和在國內旅行消費差不多,而且機票也比去歐洲便宜很多。十天的自助游,算上機票不到一萬也可以下來,和去一趟海南差不多。可是風景要比海南好不知道有多少倍。看了陳丹青的書,更嚮往土耳其了。多做幾年功課,以後有機會一定去看看。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