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 李商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
新浪網

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是一首愛情詩。此詩藉助夢境渲染離別愁緒,抒發所思之人別後無法相逢的悲悽絕望,是失戀之辭。詩人神思飛揚,自由地出入現實和幻境、夢中和夢醒,創造出亦真亦幻的藝術氛圍,最後點明相見之途萬千險阻。

原文

李商隱〔唐代〕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

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熏微度繡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譯文

你說來相會是空話,一去之後再無蹤影;等到樓上殘月西斜,傳來五更的曉鍾。

夢裡為傷遠別啼泣,久喚難醒;醒後研墨未濃,匆忙提筆書寫成一信。

蠟燭的餘光,半罩着飾有金翡翠的帷幕;蘭麝的香氣,薰染了被褥上刺繡的芙蓉。

我像當年的劉郎,早已怨恨那蓬山遙遠;你去的地方,要比蓬山更隔萬重嶺!

賞析

  這首詩是組詩中的第一首,是一首艷情詩。

  首句「來是空言去絕蹤」凌空而起,次句「月斜樓上五更鐘」宕開寫景,兩句若即若離。這要和「夢為遠別啼難喚」聯繫起來,方能領略它的神情韻味。遠別經年,會合無緣,夜來入夢,兩人忽得相見,一覺醒來,卻蹤跡杳然。但見朦朧斜月空照樓閣,遠處傳來悠長而淒清的曉鐘聲。夢醒後的空寂更證實了夢境的虛幻。如果說第二句是夢醒後一片空寂孤清的氛圍,那麼第一句便是主人公的嘆息感慨。

  頷聯出句追憶夢中情景。「夢為遠別啼難喚」,遠別的雙方,夢中雖得以越過重重阻隔而相會;但即使是在夢中,也免不了離別之苦。夢中相會而來的夢中分別,帶來的是難以抑止的夢啼。這樣的夢,正反映了長期遠別造成的深刻傷痛,強化了刻骨的相思。因此對句「書被催成墨未濃」寫夢醒後立刻修書寄遠。在強烈思念之情驅使下奮筆疾書的當時,是不會注意到墨的濃淡的,只有在「書被催成」之後,才意外地發現原來連墨也成磨濃。

  夢醒書成之際,殘燭的餘光半照着用金錢繡成翡翠鳥圖案的帷帳,芙蓉褥上似乎還依稀浮動着麝熏的幽香。六、七句對室內環境氣氛的描繪渲染,很富有象徵暗示色彩。剛剛消逝的夢境和眼前所見的室內景象在朦朧光影中渾為一片,分不清究是夢境還是實境。燭光半籠,室內若明若暗,恍然猶在夢中;麝香微淡,使人疑心愛人真的來過這裡,還留下依稀的余香,上句是以實境為夢境,下句是疑夢境為實境,寫恍惚迷離中一時的錯覺與幻覺極為生動傳神。

  幻覺一經消失,隨之而來的便是室空人杳的空虛悵惘,和對方遠隔天涯、無緣會合的感慨。尾聯借劉晨重尋仙侶不遇的故事,點醒愛情阻隔,「已恨」「更隔」,層遞而進,突出了阻隔之無從度越。

  全篇圍繞「夢」來寫離別之恨。但它並沒有按遠別——思念——入夢——夢醒的順序來寫。而是先從夢醒時情景寫起,然後將夢中與夢後、實境與幻覺來柔合在一起,創造出疑夢疑真、亦夢亦真的藝術境界,最後才點明蓬山萬重的阻隔之恨,與首句遙相呼應。這樣的藝術構思,曲折宕盪,有力地突出愛情阻隔的主題和夢幻式的心理氛圍,使全詩充滿迷離恍惚的情懷。

創作背景

  《無題四首》具體創作時間難以確證。體裁既雜,各篇之間在內容上也看不出有明顯的必然聯繫,不一定是同時所作的有統一主題的組詩,此詩便為其中之一。

簡析

  《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是一首愛情詩。此詩藉助夢境渲染離別愁緒,抒發所思之人別後無法相逢的悲悽絕望,是失戀之辭。詩人神思飛揚,自由地出入現實和幻境、夢中和夢醒,創造出亦真亦幻的藝術氛圍,最後點明相見之途萬千險阻。全詩曲折有致,夢境與現實恍若合二為一,意態迷離,神思宛轉。

李商隱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