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日本大鯢 |
中文學名: 日本大鯢 |
日本大鯢(學名:Andrias japonicus):一般為60厘米左右,體長可達1.5米,重45千克。頭扁平,眼小,口裂大。身體的背面通常為灰褐色,大都有花斑,背面有很多疣粒、軀幹部長筒形,兩側又很厚的皮膚褶;四肢肥厚而短,扁平狀;尾部短。體側有顯著的縱行皮膚褶;該物種形態上與中國大鯢非常相似,其主要差異是:在日本大鯢頭部背腹面疣粒為單枚,且大而多,尾稍短。[1]
主要分布在日本的本州到岐阜西部,四國和九州的局部地區的山區河流中。生活在河流的上游及水質清澈的山溪中。每年8月下旬到9月下旬為產卵季節,一般一尾成熟的日本雌鯢產卵有400-500粒。卵呈黃色,直徑在5毫米。
形態特徵
日本大鯢是一種水生以及習慣於夜間活動的兩棲動物,是世界第二大娃娃魚。體長一般為60厘米左右、體重25千克;最大可達1.5米,重45千克。在顏色上通常是暗棕色中間夾雜着黒色色斑。它們有着扁平的身軀,寬大的頭部,短小的四肢和細小的眼睛。在其頭部還有很多疣突。它們的疣突不像中國大鯢成對存在的,而是單個存在的。鰓裂在大鯢變態成熟之後就閉合了。
日本大鯢雖然沒有中國大鯢那般碩大的體型,但也是一種體型非常大的水生大鯢。在廣島曾有記錄的大鯢最大的是體總長140厘米。日本大鯢的平均長度是40-70厘米,標本中體長超過100厘米的非常之少。1829年,Philipp Franz von Siobold帶回荷蘭的標本約為70厘米,這隻大鯢足足活了51歲。相對於被俘獲有記錄的大鯢的壽命來說,這已經是高齡了。
棲息環境
該種大鯢生活於寒冷、河底多岩石、河岸多洞穴、湍急的高山淡水溪流和河流中。分布範圍從海拔300米到700米。在廣島,這裡的河流大多是寬約10米。不過如果是產卵區,寬度小於5米的河流段也有分布。迄今,成年的日本大鯢在狀況不佳的河流中是幾乎絕跡了。這是因為棲息地的破壞使得這種珍貴的生物根本無法繁殖。
地理分布
日本大鯢在本州到岐阜西部,還有四國和九州北部的局部地區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山區的河流中,如中國山脈,岐阜,三重和大分等。在廣島,它們主要分布於Otagawa河,Gonokawa河和Takahashigawa河。一些大鯢還可以從距離海洋6千米的Nikogawa河段處捕獲,這很有可能是被人為引入的。因為有一個記載的實例就提到曾有人從中國山脈把一隻成年大鯢帶到離他家不遠的Ashidagawa河裡放養。
生活習性
日本大鯢一般是在夜間活動,依靠嗅覺和觸覺來尋找獵物。食物包括魚、小蠑螈、蠕蟲、昆蟲、小龍蝦和蝸牛。由於新陳代謝緩慢,食物缺少時其耐飢能力很強,有時甚至2-3年不進食都不會餓死。9-10月活動逐漸減少,冬季則深居於洞穴或深水中的大石塊下冬眠,一般長達6個月,直到翌年3月開始活動。不過它入眠不深,受驚時仍能爬動。
繁殖方式
大鯢這種夜間活動的物種在白天都是躲藏在岩石底下或是河岸的洞穴中。每當日落之後,它們就開始從隱匿處出來,在緩緩流動的河水中捕獲食物直至天亮。也有一些不出來,這類大鯢的活動變化無常。早在1978年,廣島、Toyohira-cho阿佐動物園的考察隊觀察到了它們的繁殖行為。每當8月末、9月初水溫降至20攝氏度的時候,大鯢便開始了繁殖。在每個繁殖的單位群體中有18隻雄鯢和9隻雌鯢。最小的雄鯢和雌鯢體長分別是30厘米和40厘米。這些大鯢分別從各自遠離30米到600米不等的領地聚到河岸邊的繁殖巢。然後這些個雄鯢就得趕走其它也來守候的潛在對手。當有一隻雌鯢鑽進繁殖巢產卵之後,其它的雄鯢這時也會鑽進繁殖巢。每個繁殖巢會有5隻雌鯢,它們在裡面產卵要呆上3天。 雌鯢每次可產500-600顆卵。經過40-50天才能孵出幼鯢,直到1月份之前它們都還是一動不動的,到這之後,它們才一點一點的挪出巢。這些幼體可以在繁殖巢以及溪流下游遠達500米的阿佐動物公園裡找到。到了6月份底的時候幼體可長達60-70毫米。此後它們就銷聲匿跡了,這段時期它們從未被發現過。
種群現狀
作為日本的國寶,日本大鯢(大山椒魚)被廣島研究發展局,環境保護署列入為珍稀動物,它們是廣島最受威脅的物種之一。而曾幾何時,它們在中國山脈是最為尋常的。隨着40-50年前人們的大肆捕食大鯢和小孩子們大量抓獲幼鯢,各地大鯢劇減,沒有以往的數據可供比較。 日本大鯢早在1952年就受到了立法保護。但棲息地的不斷喪失對它們構成了巨大威脅。大壩阻止了它們的遷徙,並分隔了它們的群落。隨着河流的環境質量狀況的不斷下降,大鯢的人工繁殖巢也相繼應用。這些人工繁殖巢是由一根直徑20厘米的管子連通直徑60厘米的產卵床,它有一個蓋子,還有一個用於窺視孔。在兵庫,許多雌性大鯢在巢產下了卵,但這些卵到最後都壞死了。這些巢也可能被河流不斷的淹埋。
另外還有一個困難就是很難弄清日本大鯢的生活周期中的幼體階段。人們對幼鯢和小鯢還知之甚少。這是日本大鯢生活周期中的「斷鏈」。即便是成年大鯢已經產卵,但如果是「華而不實」的話,那麼它們的下一代也將不復存在。大鯢數量的減少不僅僅只是日本的問題,也還是中國和美國的問題,更是全世界的問題。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
參考來源
- ↑ 日本大鯢概述(附圖),有動物網